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福陵

鎖定
永福陵是南宋景炎皇帝趙昰的陵墓。帝昰在景炎二年(1277)農曆十二月在井澳墜海嚇成疾病,至景炎三年(1278)農曆四月十五日在硇洲病逝,不足10週歲(1269—1278),廟號為端宗。遺體於五月運往香山(今中山市)馬南寶家。六月,宋末行朝移駐新會崖山,遺體於八月再運到崖山。九月初一下葬,稱永福陵。
中文名
永福陵
外文名
Yongfu Mausoleum
廟    號
端宗
説    明
南宋景炎皇帝趙昰的陵墓
文    獻
《新會縣誌》

目錄

永福陵簡介

但是,今時誰也找不着永福陵,它的確切位置一直是個謎。

永福陵位置傳説

野史説“葬於海濱亂山之中”。然而,宋末行朝駐崖山是時間最久的一站,帝昰四月中逝世後,直到九月初一才下葬,建造永福陵有較寬鬆的時間,不像後來建楊太后陵那樣倉猝、“莫辨其地”,還以觀文殿大學士曾淵子任山陵使,可見準備工作是認真、有序的,野史的這種説法顯然不符合當時情況。
有懷疑在崖山奇石海面相對的一邊,即崖門鎮石屋村。因這裏有大石崛起覆蓋似屋形而稱村名,屬三家(嘉)村即三村區域內,村後來荒廢。該村不遠的山上有一塊橫放的巨石,後面又一塊大石鑿有顏魯體行書“寶安黃石來”5個大字,“來”字剝落又似“台”字。
有人認為當時這裏人跡不到,大石看似墳穴形,石刻難度大,內容不可解,懷疑是陵墓的暗記,符合野史所説的“葬於海濱亂山之中”,直至建國後仍有人提這種觀點。但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清康熙《新會縣誌》卷五早已將此記為“仙人字畫”古蹟。該志記載:傳説唐朝末年有奇人乘蟹出海,在這裏寫下這幾個字後升空而去,蟹化為巨石,每當海風吹卷海浪,湧至山一樣高,堪為奇觀,清代建有“朝雲亭”於旁邊。道光《新會縣誌》認為:“寶安”為東莞古名,“黃石”合東莞南宋淳祐人黃石。可見5字意思是“寶安人黃石來過”,可排除是永福陵暗記的問題。
一些舊史説葬在“壽星塘”。“壽星塘”在什麼地方?有的説在中山,但清代《廣東新語》明確説“新會壽星塘”。據《崖山志》、《廣東新語》等記載,相傳舊時壽星塘有陵跡5處,顯然是疑陵,是對真陵的一種保護措施。由於元朝統治者殘酷殺戮,宋遺民、崖山民眾當時為保護皇陵和保存個人性命,都不願説出真跡的所在。因此,永福陵的具體位置後來漸無人知曉了。
據宋末流亡朝廷隨駕大臣、目擊者鄧光薦所著《填海錄》記載,永福陵在崖山,其可信性是無可置疑的。歷史上所指的崖山是在海中的整個崖山島,包括今時的古井、沙堆鎮除了後來沖積成陸部分以外的全部地方,這裏山勢連綿,有牛牯嶺山、大嶺山等,因此,如尋找永福陵應從整個大崖山去找,而不應侷限於崖山祠所在的小山,因為它僅是狹義崖山,有史籍稱為“崖山之西山”。
[1-2] 
參考資料
  • 1.    期刊論文 永福陵裏埋藏的恩怨 - 知識就是力量 - 2010 ( 12 )
  • 2.    廣東新會景堂圖書館網:永福陵之謎 20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