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福寺

(山西平遙縣寺廟)

鎖定
北依澗永福寺位於平遙縣朱坑鄉北依澗村北,北依澗永福寺過殿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創建年代不詳,據過殿脊檁題記及碑文記載,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建,明弘治、萬曆及清康熙、乾隆年間幾經修葺。寺廟現僅存過殿為明代建築。
北依澗永福寺過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七檁前廊式構架,單檐歇山頂。前檐明、次間為隔扇門,梢間為檻牆、直欞窗。柱頭卷剎有側腳,角柱生起,下設素面覆盆柱礎。前檐柱頭施五踩雙下昂斗栱,橫栱抹斜,次間施平身科兩攢,明間、稍間各施一攢,明間平身科出 45°斜昂,兩山面每間施平身科斗栱一攢。角科用附角鬥。殿內三樑架上施蜀柱、叉手,梁枋間使用駝峯。脊檁上有明成化五年歲次己丑重建題記。殿內山牆殘存明代佛教壁畫5平方米。
北依澗永福寺過殿保存了明代重建題記和少量明代壁畫,具有較高建築史學研究價值。
中文名
永福寺
面    積
4652.5 m²
建築面積
1302.3 m²
用材比例
17:11
根據寺院現有的古石碑鑑定,永福寺起始於北魏時期 [2]  。寺院佔地總面積4652.5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302.3平方米。分前中後三進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西天古佛殿,東西配殿有觀音殿,地藏殿,殿宇巍峨而莊嚴,肅穆而壯觀。整個廟宇從山上往下看,酷似一個龜形,龜與貴同音,加之寺院門口的兩棵碩大的楸樹,兩意相合,即為求貴。因此,古往今來,到此求富貴者摩肩接踵,香火很旺。2008年,縣文物局和古建隊出資60多萬元對永福寺進行了翻修,基本上恢復了過去的模樣。
永福寺 永福寺
具有元代建築遺風,明、清兩代曾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寺院依據土台而建,坐北向南,前後兩進院。從路旁登台階十數級而上平台,台由花格磚牆圍繞,兩側猶有八字形掩壁。平台上的天王殿即寺院之前殿,面闊5間,進深5椽,懸山式,通面闊21米,明間為通道。
甬道之北的中殿屹立於高台基上,面闊5間,進深6椽,殿內雙槽,單檐歇山頂。柱礎素面覆盆式,柱頭卷剎,有側腳生起。普柏枋至角柱出頭,刻海棠線。斗拱五鋪作雙下昂計心造,昂為琴面式,假昂。補間鋪作次間4朵,明、梢間3朵,梢間與轉角鋪作呈鴛鴦交首狀,拱頭抹作斜面,斜度甚小。用材比例17:11,足材為22:11,相當於“六等材”。樑架用材接近圓形,構件加工多作草袱處理。梁枋間多用斗拱、駝峯支承。屋頂布瓦覆甍,勾頭印花卉紋飾,滴水作花邊狀。殿內尚存明代壁畫,脊檁題記有“大明成化五年歲次己丑重建”字樣,中殿前之兩廂有硬山頂。配殿各3間,為“二郎殿”及“土地祠”。
中殿之後,原有正殿和東、西配殿,於戰爭年代拆毀。全寺所有彩塑以及山門外的戲台,一概不存。唯古佛殿地下西段埋藏有廢除的石雕佛數尊。寺院之西,為永福寺的禪院之所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