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福寺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永福寺)

鎖定
永福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東陽渠村中心,現存建築面積2250餘平方米,均為明清遺構,始建於隋開皇二年。 [1] 
永福寺佈局嚴整,坐北朝南,前後兩進院落。寺前南端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的樂台一座。 [1] 
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永福寺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永福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東陽渠村中心
所處時代
明、清
佔地面積
2250 m²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山西省人民政府

永福寺歷史沿革

隋開皇二年(583年),永福寺始建。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永福寺重修。
後元、明、清歷代永福寺均有修葺。 [1] 

永福寺建築格局

永福寺全寺佈局嚴整,坐北朝南,前後兩進院落。寺前南端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的樂台一座。歇山頂與懸山頂相結合,(前半部分為歇山,後半部分為懸山)。樂台迎面正對山門(天王殿),左右設邊門,兩角為鍾、鼓樓。山門前有較高的通寬月台。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歇山頂。中間板門將天王殿分為內外兩部分。山門於明萬曆間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建。 [1] 

永福寺主要建築

永福寺綜述

永福寺主體建築座北朝南,縱向兩進院落,縱軸對稱。南端,山門位居正中,鐘樓居其東,鼓樓居其西,同建於高1.5米的月台之上,有垂帶踏垛可登。 [2] 

永福寺山門

山門一線建築通寬35米,高低錯落,掩映於千年古槐之中。山門即為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布瓦覆面,施五踩單昂斗栱。明間檐下高懸“永福寺”橫匾,乃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闔村所立。字體行楷,採用陽刻技法,金光燦燦,殿之左、右各有邊門之設,以成佛教“三門”之數,稱“三解脱門”。邊門建造精緻,瓦作燒造工藝獨特,陶製執壺、茶盞、仙桃、西瓜、棋局、古箏高居正脊,既可減小風力荷載對脊飾的影響,又使原本厚重的屋頂顯得輕盈別緻。鍾、鼓二樓皆為兩層建築,下層通體磚砌,樸素自然,牆頂飾冰盤檐,上承磚雕圍欄。上層木構,四柱支撐歇山式屋頂,出檐深遠,翼角高挑,展翅欲飛。 [2] 

永福寺大雄寶殿

永福寺前院古柏蒼翠,環境雅緻。大雄寶殿雄居坎位。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布瓦歇山頂。斗栱飛椽,柱有側角、牆有收分,盡顯北方古建粗獷之風格。屋頂舉架較小,坡度和緩,呈現明代古建特徵。為利香客通行,於後牆正中開門,口面方形,木製板門,古老滄桑,鑄鐵鋪首面目猙獰,四十八枚六瓣蓮花形門釘分四行橫列,寓意“事事順達”。 [2] 

永福寺前院

前院建有東、西廂房各十二間,布瓦硬山頂。東為僧舍、香積、庫廚,西為禪室、雲會堂。 [2] 

永福寺三教堂

三教堂端座縱軸線之最北端,面闊三間,開間較大,前有廊、施斗栱飛椽,高度為全寺之冠,內祀釋、道、儒三教祖塑像,這是歷史發展到明、清之際,三教合流的具體表現。其東偏殿為聖母廟,西偏殿為文昌宮。東配殿為伽藍殿,西配殿為地藏殿,均為大式硬山頂建築,面闊五間,墀頭磚雕,精美絕倫。 [2] 

永福寺山門廣場

永福寺山門前廣場寬闊,每年農曆陸月廿四酬神演戲之時亦作戲場之用。最南端建有倒座戲台,條石構築,高一人有餘。樑架結構獨具匠心,設計精巧,台口部分為歇山頂,其餘部分為懸山頂,乃古代建築之特例。戲台建築整體造型矯健雄偉。台口兩側築有“一字形”磚雕影壁,雕飾內容豐富。壁心正中陽刻“奏假”二字,類似於今日之“此故事純屬虛構”之意。 [2] 

永福寺研究價值

永福寺山門前廣場戲台內壁白牆上保存有清光緒重建後至民國間歷年廟會演出題字,記載演出時間、劇團、劇目名稱,演出人員花名等信息,是研究晉劇及其它地方戲曲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2] 

永福寺保護措施

1982年,交城縣人民政府將永福寺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永福寺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永福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永福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東陽渠村中心。 [2] 
永福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