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福寺塔

鎖定
永福寺塔,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城土井巷內,始建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元朝皇帝賜“顯明寺”為“永福寺”,佛塔也隨寺改稱“永福寺塔”。 [3-4] 
永福寺塔塔高49米,磚砌九級八面,佔地面積80平方米,塔身八面設有拱券門,柱枋上設斗拱。 永福寺塔每層都設有石制樓梯和外廊,入第一級塔門,每層繞外廊進石梯孔,共登160級階梯。永福寺塔經理十數次地震塔體安然無恙,是全國保存完好的宋代佛塔之一。該塔外觀為仿木構建築,為研究宋代建築及佛教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4] 
1957年,永福寺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2013年5月3日,永福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中文名
永福寺塔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城土井巷內
所處時代
宋朝
佔地面積
8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03-3-40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永福寺塔歷史沿革

永福寺創建於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 [4] 
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浙江天台山壽星寺巡禮僧用言和寶倫來寺主持,在寺東造佛塔一座。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維修永福寺塔。
元至清代,曾幾次修繕。 [3]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住持心鐙紹仁禪師首建千佛閣,重修三門和鐘鼓樓。
清咸豐三年(1853年),永福寺遭戰火,毀壞殆盡。
清同治四年(1865年),程廉民捐資,在寺左建觀音堂。
民國八年(1919年),修築圍牆,山門上加嵌“永福禪林”匾額。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黨當局下令廢寺,將其改建為國民黨鄱陽縣黨部。
1978~1988年,相繼維修、建圍牆保護。
1990年9月26日,女居士徐美華因病許願,將永福寺塔前土井路的一幢近150平方米住房捐獻並改建成永福寺。 [4] 
2002年,重建寶珠相輪塔剎。 [3]  [5] 
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建築特點

永福寺塔塔高49米,磚砌九級八面,佔地面積80平方米,塔身八面設有拱券門,柱枋上設斗拱,造型古樸挺拔。 永福寺塔每層都設有石制樓梯和外廊,入第一級塔門,每層繞外廊進石梯孔,共登160級階梯。站在頂層的外廊上,倚鐵欄杆,伸手可觸八角風鈴。踏上可見鄱陽縣城全景。永福寺塔西因建有永福寺觀音堂,故又稱“觀音堂塔”,為密檐樓閣式空心磚塔。永福寺塔和妙果寺塔遙相呼應。
永福寺塔飽經滄桑,始終屹立於縣城中部。永福寺塔的每層外牆色質和結構都不盡相同,是歷史上多次重修留下的印記。 [4] 
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文物遺存

20世紀80年代初期,鄱陽縣人民政府在對永福寺塔塔基進行清理時,發掘出兩顆水晶球。經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鄱陽縣博物館珍藏。 [4]  2002年,江西省省文化廳撥款對永福寺塔進行修繕時,發掘“佛寶”舍利數顆,由永福寺住持在塔頂天宮安置為鎮塔之寶。 [3] 

永福寺塔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説起永福寺塔的塔名,還有一段由來。梁武帝天監元年,武帝蕭衍之弟鄱陽王蕭恢,為了祈求佛祖保佑母親早日治好眼疾,便將王府東側宮殿捐獻出來,修建寺廟,稱為“顯明寺”。到唐朝改名為“隆興”“大雲”,宋朝又改為“永寧”。宋天聖二年,全國各地風行建造寶塔,永寧寺也在寺東建造佛塔一座,塔無名。元代,塔有些傾斜,在對塔維修時,在塔腳挖出一瓶甘露。傳説飲此甘露可以長生不老,住持便把它進貢給朝廷,皇上得到後封住持為乾元萬壽永福禪師,從此永寧寺改名為永福寺,塔也隨寺名稱為永福寺塔。 [3] 

永福寺塔文物價值

永福寺塔經理十數次地震塔體安然無恙,是全國保存完好的宋代佛塔之一。永福寺塔外觀為仿木構建築,為研究宋代建築及佛教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4] 

永福寺塔文物保護

1957年,永福寺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5月3日,永福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永福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永福寺塔,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城土井巷內。
  • 交通指引
鄱陽縣內乘坐101路內環 、101路外環,大龍橋、西門路口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