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濟橋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巖村永濟橋)

鎖定
永濟橋,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程陽村林溪河畔,是一座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全長96米,寬4米,高7米,跨澄江河上,整橋全部用木條鑿木銜接,不用一釘一鉚,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橋,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國家列入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是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中文名
永濟橋
地理位置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程陽村林溪河畔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永濟橋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巖村簡介

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有250多萬人口,分佈在廣西、貴州、湖南毗鄰地區。侗族同胞擅長木結構建築,村內村外,無不矗立一座座造型奇特、結構嚴謹的涼亭、寨門、吊腳樓、鼓樓和風雨橋。
在整個侗族地區數百座風雨橋中,要數程陽永濟橋最為雄偉壯觀、聞名中外。程陽永濟橋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巖村林溪河畔,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永濟橋
永濟橋(2張)
1982年,程陽永濟橋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2月,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國家列入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同年,香港迴歸祖國,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廣西將程陽永濟橋模型作禮品,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作為迴歸紀念。

永濟橋三江縣程陽永濟橋簡介

程陽永濟橋,又稱程陽橋、程陽風雨橋等,始建於1912年,歷時12年。從橋的結構上看,橋下部分為青料石壘砌的二台三墩,橋墩為六面柱體,上下游均為尖形,迎水角68度;橋中間部分為密佈式懸臂託間柱支梁木質橋面,共19間橋廊;橋上部分為木質樑柱鑿榫衡接構成重檐翹角,層次分明的廊亭體系,共有五座塔閣式橋亭。
橋亭頂端和亭檐翹角都鑲有裝飾物,或是用若干個鐵罐相衡套扣組成的串串“葫蘆”,或是用桐油、石灰、糯米漿為原料,塑造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吉祥鳥。一串串葫蘆,象徵風調雨順,瓜果累累,年年豐收。一隻只吉祥鳥,嚮往青山、展翅欲飛,融於大自然的美景中,點綴風雨橋美如圖畫。 整座橋長77.6米,寬3.75米,高20米,結構技術與造型藝術形成了高度統一。當年的墨師、工匠不用繪圖,不用制模,不用一釘一鉚,全憑一把當地人稱為“香杆”的木角尺,量量畫畫,敲鑿鋸打,就把結構複雜,雄偉壯觀的風雨橋建造起來了。
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北京看到程陽橋的模型後,驚喜之餘,欣然揮毫題寫“程陽橋”三個大字,並賦詩讚頌:
豔説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
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
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
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
在敬佩侗族墨師、工匠高超技藝之餘,又不得不對侗家人熱愛公益事業的高尚美德發出讚歎。村上的橋、路、鼓樓、涼亭、戲台、水井、寨門等的建造,無不依靠眾鄉親獻工獻料來完成。程陽橋頭豎起的青石碑,就記載着各村各寨捐款捐工者的名字。捐獻無論多少,力量無論大小,但只要有這種精神,他的名字,就會記在侗家人的心坎上。
1912年,程陽八寨五十位修橋的領頭人,憑着一副熱心腸,在十二年時間裏,他們走遍了八個侗族村寨,發動村民,募捐建橋資金。他們吃家裏飯,做眾人事,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他們。但橋未建成,就有兩位領頭的老人相繼去世了,他們的兒子們毫不猶豫接過父輩未盡的事業。 (林溪鎮平巖村馬安屯村民陳機明同期聲:我們侗族對搞建設都樂於捐助,全部羣眾湊木頭、湊錢搞建設,大家湧躍來參加。)
《三江縣誌》記錄了當年修橋的情況:“皆踴躍爭先……供材不分貧富,服工不計日月,男女老少,惟力是盡,絕不推諉而終止”。侗家人熱愛公益、團結友善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1983年6月21日,林溪河山洪暴漲,湍急的浪濤拍打到橋面,為七十年來所罕見。 (馬安屯村民、程陽橋管理員陳機太同期聲:當時是晚上,洪水衝上橋的一半了,我們就發動羣眾,夜晚大概8、9點鐘搶救那根大的橋粱木。) (馬安屯村民、程陽橋重修領導小組成員陳機光同期聲:那時,我們整個片,整個馬安自然屯,發動大家搶救那個木料,洪水又大,大家都大膽下去搶救那個大木粱,還有那個穿方,終於搶救回來了,沒有挨沖走多少木料。) 程陽橋被洪水沖垮後,黨和政府撥給修橋專款,八寨侗族羣眾紛紛獻工獻料,於1984年2月開始動工修復。
在政府派去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下,歷時20個月,修復工程全部告竣,雄偉壯觀的程陽橋又飛在林溪河上。
程陽永濟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侗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走過風雨,歷經千年仍然向世人展示最華麗的身姿。

永濟橋都安瑤族自治縣永濟橋

位於縣城城東半里許,跨澄江河上,計10大拱,全長96米,寬4米,高7米。為縣境尚存最好的一座石拱古橋。原橋碑亭載,該橋系潘鳳崗承襲安定土官後,出資興建。該橋造型典雅,工藝精湛。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3月竣工,橋身刻有“永濟橋”3字,每字一尺見方。橋西頭立“鳳來亭”一座,亭內立石碑一塊,亭側有一棵大榕樹,形如巨傘,濃綠成蔭。“文革”中,橋頭風景盡毀,剩孤橋一座。1972年,在永濟橋上方新建一座鋼筋水泥大橋,1978年,在永濟橋面上建立圖書館,古橋變成“水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