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湖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保安社區下轄村)

鎖定
永湖村,位於橫崗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5幹米。與窩肚村水浸圍村獨竹村相鄰,何姓先祖於清初率領族人遷此定居,因當時地處畔河邊,河裏盛產蚌,曾名畔湖、蚌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永湖村,沿用。梧桐河流經村東。
中文名
永湖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保安社區
地理位置
園山街道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保安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何姓、陳姓、楊姓。第一大姓為何姓,清初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陳姓,從坪山壯頂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楊姓,1959年從楊屋圍合併至永湖村。2015年末,户籍人口105人,其中男性49人,女性56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85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4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佈在法屬圭亞那。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等,兼種薯類、甘蔗、山茶,製作豆腐,養豬、鴨等。改革開放後,隨着城市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消失。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開發,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以務工和房屋出租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和集體經濟分紅。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米花、米橙、油餈果、糕粄、年糕,清明節的艾餈(用艾草和糯米制作)等。
龍崗大道、橫坪路、地鐵3號線經過該村。20世紀50年代通電,1957年通電話,60年代通自來水,1996年通互聯網,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保安學校,2015年設有9個年級,36個班,在校學生1680人、教職工121人。村內還有黨員活動中心、籃球場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無存。村中現存宗祠3座,為何氏宗祠、陳氏宗祠和黃氏宗祠。何氏宗祠始建於清朝中期,重修於20世紀80年代,佔地面積40平方米;坐北向南,兩進三開間一天井佈局;磚石木結構,清水磚外牆,硬山頂,灰瓦覆面,琉璃瓦剪邊,前堂正面花崗岩石貼面;船形屋脊,帶博古裝飾;後堂擺放祖先牌位。陳氏宗祠和黃氏宗祠,均始建於清朝中期,重修於90年代,佔地面積各約50平方米;重修時其主體建築保留清代本體,內外牆均使用水泥夯築或貼上瓷磚。永湖圍門樓,始建於清朝中晚期,坐北向南;牆體用灰沙夯築而成,大門用麻石,上方書有“永湖”二字,門上方兩側開有兩個圓孔;內牆中上方用橫樑架起,鋪木板,用來放置物品。該村有福德伯公廟,村民於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八前往祭拜。每逢清明節,村民們到宗祠或山上祖墓祭祖。清明節當天,出嫁女不回孃家祭祖。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42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