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昌北海子塔

鎖定
永昌北海子塔,又名觀河樓塔,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北側北海子公園內,佔地面積約375平方米,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2] 
永昌北海子塔始建於明代,清代修葺,為七級八角實心磚塔,塔體高29.96米,建於高3.06米的塔基上。塔體形制為八面稜柱狀,八稜八面,共分七級。相鄰各面,一至三級上下交錯開龕,龕內原有彩塑佛像,現已無存。塔身寶頂為綠釉瓷制圓柱形,上覆鐵剎。層層飛檐上翹,檐磚疊澀挑出,塔角外展,每角塔脊置琉璃獸頭作飾,角下懸掛風鈴。塔座東西兩壁原鑲嵌有“光東闕”“定西戎”的磚制陽刻浮雕匾額,後因維修取下,收藏於永昌縣博物館。北海子塔屬北海子古建羣內最重要的標誌性“佛塔”,建築風格獨特,斷代有據,保存較好,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佛教建築之一,對研究明清以來河西古代佛塔建築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3] 
2019年10月7日,永昌北海子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永昌北海子塔
地理位置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北側北海子公園
所處時代
明、清
佔地面積
約 375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474-3-27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永昌北海子塔歷史沿革

永昌北海子塔 永昌北海子塔
永昌北海子塔原為唐時敕建的金川寺所屬建築,《永昌縣誌》記載:城北二里許,日金川寺,唐時敕建。後來,寺、塔均毀於戰亂。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復建金川寺時,在原塔舊址復建現塔。 [3-4] 
清乾隆年間編修的《永昌縣誌》記載“金川寺俗稱大寺,初建於唐代,為永第一禪林”。後經歷代多次維修,至清代已具相當規模。塔初建時可能為九層,後因地震頂層傾塌,在清代維修中將下層改為塔座的一部分並僅出露該層上端的檐構,因而變為七層,現塔為七級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 [3] 
民國十二五年(1936年),大寺毀,唯塔獨存。 [3-4] 
永昌北海子塔介紹 永昌北海子塔介紹
1988年,永昌北海子塔在維修中以磚包砌原有夯築塔基。 [3-4] 

永昌北海子塔建築格局

綜述
永昌北海子塔
永昌北海子塔(2張)
永昌北海子塔為七級八角實心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 [2-4] 
塔基
塔基 塔基
塔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5米,東西寬15米,高3.06米,佔地面積約375平方米,立面呈覆鬥形,南壁修供人上下的台階,內部黃土夯築,外包青磚。 [2-4] 
塔身
塔身 塔身
塔身為八面稜柱狀,八稜八面,共七級,高29.96米,每層檐磚迭澀挑出,飛檐上翹,塔腳外展,每層塔脊琉璃獸頭作飾,角下懸掛風鈴,塔身相鄰各面一至三級交錯開龕,龕內原彩塑佛像,現已無存。 [2-4] 
塔剎
北海子塔塔身、塔剎 北海子塔塔身、塔剎
塔剎為圓柱形倒瓶狀,綠釉,瓷制,至頂冠為圓壯鐵剎覆頂。 [2-4] 

永昌北海子塔文物遺存

“光東闕”定西戎”陽刻磚浮雕 “光東闕”定西戎”陽刻磚浮雕
永昌北海子塔塔座東西兩壁原鑲嵌有“光東闕”“定西戎”的磚制陽刻浮雕匾額,後因維修取下,收藏於永昌縣博物館。 [2]  [4] 

永昌北海子塔文物價值

北海子塔屬北海子古建羣內最重要的標誌性“佛塔”,建築風格獨特,斷代有據,保存較好,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佛教建築之一,對研究明清以來河西古代佛塔建築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北海子塔無論從建築材質和建造工藝上分析,都是寶貴的藝術品,為更好的研究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古建築增添了色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北海子塔歷經1954年山丹7.25級地震、1986年8月青海門源地震、1990年景泰縣6.2級地震,依然魏然挺立,對河西走廊古建的抗震技術提供了較好的範例,具有科學抗震價值。 [3] 

永昌北海子塔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永昌北海子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永昌北海子塔旅遊信息

永昌北海子塔地理位置

永昌北海子塔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北側北海子公園內。

永昌北海子塔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永昌北海子塔,路程約2.8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