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徽之治

鎖定
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個年號為永徽而得名,時間起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訖於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記唐太宗的遺訓、遺囑,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經濟,提倡文教,由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當時唐朝版圖空前廣大,邊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概述李治畫像取自文史天地《李義府的靠山》) [16] 
中文名
永徽之治
別    名
永徽盛世
朝    代
唐朝
背    景
貞觀之治奠定盛世局面
起訖時間
649-655年
在位帝王
唐高宗李治

永徽之治背景

唐朝建立後,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在政治、法律、軍事、科舉等制度方面,唐朝基本上承用隋制而加以改進,比隋朝更加完備,更加周密。
唐太宗李世民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他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稱“貞觀之治”,為唐高宗即位後創立盛世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一廢一貶,於是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12-13]  貞觀二十三年(649),李治在京師長安即位,是為唐高宗。 [1] 

永徽之治政治

永徽之治勤於政事

唐高宗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登基之初,李治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
在政事方面,李治鼓勵大臣多進諫,特別是關於國計民生方面的問題。永徽五年(654),天下大旱,親下詔書命令在京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各進封事,極言闕咎”。九月,他又對五品以上的官員説:“先前我侍奉先帝時,見你們屢屢上書言事,終日不絕,現 在為什麼無人上書呢?難道真的是天下無事嗎?從今往後,大家仍要勤於進諫,假如無法當面奏聞,可以隨時呈遞文本。”唐太宗在貞觀十三年(639)十月以後,因為身體原因,一般是每隔三天才上朝一次見一下文武百官,處理一下日常政務。但是李治每天都堅持上朝,風雨無阻。同時每天都召見十幾個地方刺史,向他們詢問民間的情況,並把這件事作為一項制度,每天執行。直至顯慶二年(657)五月,在宰相奏稱天下無事,要求改為隔日上朝理事的情況下,才改為兩日一臨朝。

永徽之治完善科舉

在官員選舉制度方面,唐高宗李治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科舉制度,並對這個國家首要的官員選舉制進行了徹底改造。重新建立科舉制度,選用了一大批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員,這是唐高宗李治遠比他的前輩偉大的政績。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而不僅僅是靠世襲的特權選拔。這個時期,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八世紀盛唐時期實行的選舉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時期傳下來的。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李勣是太宗朝的重臣,太宗去世前故意將他外調,並囑咐李治即位後重用李勣,使李勣受新皇之恩而忠誠不二。李治登基後,即遵父囑。在位期間,多次下詔求賢。即位當年的九月,便頒佈了第一道求賢詔,命京官及諸州薦舉賢良。除頻繁頒發求賢詔令外,他還對那些享有盛名的隱逸之士厚加禮遇。京兆華原人孫思邈醫術精湛,譽滿海內,隱居於太白山,絕意仕途。隋文帝楊堅為北周宰相時,曾召他出任國子博士,堅辭不就。李世民召他進京,授以官職,還是堅辭不受。等到李治在位時,孫思邈已是百歲左右的老人了,李治仍把他請到京師,授以諫議大夫之職。後來,孫思邈執意辭職,回到隱居之地,李治特地賜給他良馬,並把郡陽公主邑司贈給他居住。 [2] 

永徽之治修改律法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律法建設方面,唐高宗永徽時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敕令修訂了《永徽律》。《永徽律》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為後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參考。永徽二年(651),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個由高級官員組成的組織把奉敕修訂好的律、令、格、式的新版本奏報皇上。當年九月詔令向全國頒佈新法。新法經過全面修訂,成為唐代一系列法律當中最重要和影響最大的法律之一,稱為《永徽律令》。永徽三年(652),唐高宗大量招攬有學識的人,對唐律規定逐條進行解釋,最後由長孫無忌等人將律文和解釋編撰在一起,編成一部能用於法制教育的詳細的刑法官方註釋。這部形式稍作變動而成為流傳至 今的《唐律疏義》,在永徽四年(653)九月完成並被送呈皇帝。它經過小的修改後在幾個世紀中一直是刑法的權 威性的註疏。 [3]  [4-5] 

永徽之治軍事

李治登基後,文治武功並舉。李治即位之後完成的第一件偉業,是用兵西域,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叛亂。為了平定這場叛亂,李治用了9年時間,發動了三次遠征。平定賀魯後,李治在西突厥故地,設濛池、昆陵二都護府,唐朝的勢力進一步越過葱嶺、碎葉川,正式進入中亞內陸腹地。濛池、昆陵二都護府,位於中亞碎葉川(今中亞的楚河)東西兩岸,下轄許多羈際府州,於倒以西、波斯以東、以及烏滸河(今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之地,都歸其統轄。
永徽元年(650)九月,高侃突厥車鼻可汗,平定漠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永徽二年(651)正月,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乙毗射匱可汗,自立為沙缽羅可汗。七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討之。永徽三年(652)正月,唐軍牢山之戰中大敗賀魯軍。永徽六年(655),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
永徽六年(655),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唐軍佔領百濟全境,其國王奔高句麗。 [2]  [5] 

永徽之治經濟

唐高宗繼續推行輕徭薄賦政策。輕徭薄賦是永徽年間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
唐太宗剛逝世,唐高宗就明令罷除軍役以及土木營建;還在即位詔中申明“敬順惟新,仰昭先德,宣佈凱澤,被乎億兆”,表白自己關心民疾的旨意。
雖然這個時期存在着一系列問題,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並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後來繼續使用於整個唐朝。政府週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穀倉中拿出穀物以低價賣出。在貞觀十三年(639)部分重要城市發展常平倉的基礎上,永徽六年(655)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3]  [4]  [6]  [2] 

永徽之治文化

唐高宗時期,確定了進士考詩賦雜文的制度,對唐代詩文的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時期,史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官方撰史方面,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開始修撰的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五代史志》到顯慶元年(656)成書,後併入《隋書》刊行。私人撰史方面,有李延壽秉承家學撰成《南史》《北史》二書。李延壽之父李大師已決定撰寫南北二史,可惜不久就去世了。李延壽決心繼承父業,利用史館提供的條件,以宋、齊、梁、陳、魏、周、齊、隋八代正史為依據,參考雜史1000餘卷,用16年功夫,歷貞觀、永徽、顯慶,終於寫成《南史》和《北史》。
另外,隨着普通地主的大量湧現和以文詞取士政策的施行,詩壇開始活躍。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對唐代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5]  [7] 

永徽之治科技

王孝通,唐朝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代數方程解法的數學家。
孫思邈,唐朝醫學家,時人尊為藥王,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
呂才,唐朝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全才。著有本土因明邏輯學著作。
李淳風,唐朝數學家、天文學家,貞觀七年(633年),李淳風通過改進傳統渾儀,創造性的在赤道環上增加了黃道環和白道環,研製出當時絕無僅有的“三重環”渾天儀,名為渾天黃道儀。貞觀十五年(641年)撰研究渾天儀的《法象志》。註釋《算經十書》、《推背圖》、《典章文物志》、《秘閣錄》、《乙巳佔》等書。指出《戊寅元歷》的錯誤。又以劉焯的《皇極曆》為據,編成《麟德歷》。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風的《麟德歷》。 [14-15] 

永徽之治人口

唐高宗永徽時期人口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繼續增長。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的360萬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的380萬户。 [2]  [6] 

永徽之治社會

唐高宗永徽時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物價也相當便宜。永徽五年(654),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鬥兩錢半,粳米每鬥十個銅錢。 [2]  [6] 

永徽之治民族

唐高宗永徽時期的民族政策是以招撫為主。當時吐谷渾、南詔國等唐朝藩屬國都曾遣使入貢。永徽四年(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南詔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 [8] 

永徽之治外交

唐高宗時期,中國第一次與征服薩珊王國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聯繫。第四位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第一個阿拉伯使團,在永徽二年(651)向唐王朝貢獻方物 [8] 
永徽二年(651),大食遣使與唐通好,此後148年間,大食遣使來唐達36次。大食所轄阿拉伯一帶商人到唐朝的也不少,長安、洛陽、廣州、揚州、泉州都有他們的足跡,有的還在中國定居,在唐朝為官。
永徽四年(653)五月,日本派遣唐大使吉士長丹、副使吉士駒、學問僧道嚴、學生巨世藥等一百二十一人,同乘一船來唐(據云尚有另外學問僧及學生十四人),同時另派遣唐大使高田根麻呂等一百二十人,乘另一船赴唐。至七月,高田根麻呂等所乘船,在薩摩國薩麻郡鄰近遇難。此係日本大化革新後首次遣使來唐。 [9] 

永徽之治影響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唐高宗的統治都是貞觀之治的繼承與發展。雖然以仁孝著稱的唐高宗對政治並沒有特別獨到的見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出色的守成君主。開創之功固然需要膽識與才幹,而遵行舊軌並非不需要能力。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成功的君主未必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推陳出新,恰恰相反,遵循舊制、循序漸進,往往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從永徽年間開始,唐高宗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部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2]  [6] 
唐高宗時期,唐朝的疆域擴張到了極限:東起朝鮮半島,抵達日本海;西臨裏海,佔有半個中亞,抵達阿拉伯;南至越南橫山,越過北部灣,佔有半個越南,抵達中南半島;而北部則越過貝加爾湖,佔有整個蒙古。
李治在位34年,這個時期大唐疆域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里 [10] 

永徽之治評價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九九:“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遺風。” [11]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沒有高宗時代的發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只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將成為無源之水。
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高宗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