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康鼓詞

鎖定
永康鼓詞,又名“唱古事”,形成於清代中期,是流傳於金華的永康、武義、磐安等地及麗水的部分地區的一個曲藝品種。
永康鼓詞的表演為單口坐唱,説唱相間,以唱為主。唱詞以七字句為主,又有長短句,較為自由,押永康方言韻。曲調中有【中板】、【散板】等不同板式。伴奏樂器為二、三種打擊樂器,無管絃樂伴奏,其中以直徑約一尺左右的扁鼓為主要樂器。其傳統曲目有《大紅袍》《水紅菱》《孝賢坊》《雙金線》等。
永康鼓詞是古老的民間曲藝品種,它比温州鼓詞更為早,保存着較為原始的風貌,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2019年11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中文名
永康鼓詞
別    名
唱古事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Ⅴ-103
遺產類別
曲藝
始興年代
清代
經典劇目
《大紅袍》《水紅菱》等
代表人物
盧頂風
流行地區
金華的永康、武義、磐安等地及麗水的部分地區

永康鼓詞歷史淵源

永康鼓詞
永康鼓詞(11張)
鼓詞作為民間喜聞樂見的説唱形式,是隨着北方民族的南遷傳到南方。傳説“永康鼓詞”源自於商代,是商紂時有一國舅,名叫古仁,因雙日失明而辭官。歸隱後,門庭冷落,思往日府前貴客盈門、熱鬧非凡而今無人問津,心中極其悲涼,深嘆世態炎涼,幾欲自尋短見了卻餘生。朝中文武百官聞此,多有同情,紛紛前至勸慰,其中有武成王黃飛虎。他勸説,煩悶時不妨唱曲子以解悶。此建議得到大家的贊同,在場的六位同僚每人捐助一塊烏金以表誠意。古仁當即請能工巧匠將這六塊烏金拼製成一個圓形的鼓盆,在鼓盆的上口邊釘上薄金皮一張,而成一鼓,配上竹板組成打擊樂器。從此,古仁在煩悶時,就用以勸世歌作為唱本以自唱自娛,後來傳到民間,幾經演變成了現在的鼓詞。從永康鼓詞尊“黃飛虎”為鼓詞先祖來看,這也可能有定的淵源。
永康鼓詞源於宋代南下的曲子詞,到明代融合而成,清、民國至解放後都較為興盛。有文字記載的是永康在1931年就已成立了鼓詞行會組織“初十班”,其後有“十五班”“曲藝協會”等組織,並一直延續。 [1] 

永康鼓詞藝術特點

永康鼓詞表演形式

永康鼓詞以一人演唱為常見。每遇農閒時節、夏日納涼,或有遇喜事、宗族發譜,家逢壽誕,敬神還願等,總喜歡邀請鼓詞藝人去演唱。所唱曲調多變,賞心悦耳。生、且、淨、末、醜俱集一身,刻畫逼真,口白清楚,神態形象,情節分明,十分引人。表演以唱為主,有唱有説,用道白來敍述一些故事、刻劃人物、説明事件、描繪環境的某些細節、交代環境、氛圍的演變的某些方面作適當的交代和説明。有對白、獨自、咕白等。咕白類似戲劇中的旁白,用於人物抒發內心情思。 [1] 

永康鼓詞伴奏樂器

永康鼓詞的伴奏樂器有扁鼓、竹夾板和一枝竹籤。鼓分大井、中井、小井三種,直徑在24-26釐米之間,用一枝小竹棒擊打鼓。 [1] 

永康鼓詞韻文特點

永康鼓詞的韻文分“唱句、含句、數板句”三個部分。以七字句為基本句式,結構四三為多;有時為加強氣氛,也運用五言、長言。唱句除首句起韻外,其餘奇句落仄聲,不求合轍,偶句落平聲,必須押韻。韻分17種:一字韻、二頭韻、康唐韻、英清韻、山花韻、瑤高韻、旗西韻、陳新韻、松龍韻、萊梅韻、宅柏韻、路蘇韻、拖河韻、柱裏韻、田街韻、川錢韻、頭油韻,這些韻都以永康方言發音。韻腳的規律是:一字韻,句句字底得押韻;二字韻,句頭句尾同字韻;大韻腳,開始二句定要順,第三句跳過第四句順,其後上句可順可不順,下句定要連前韻。 [1] 

永康鼓詞唱腔特點

水康鼓詞在唱法上很有講究,大致分為十個唱腔:①引序腔,俗稱四句嘆頭;②平板腔,在敍事為主;③花腔,用於述風趣事情;④高腔,適用於激情高品的情節;⑤緊板腔,用於興奮或指責等;⑥哀嘆腔,包括哭腔,遇上挫折困難、失敗、哭訴、求助等;⑦流水腔,適用於思考、探營、驚變或歡樂場合;⑧混合腔,用於純情男女對唱,男用真嗓,女用假音;⑨道白腔,常用於問答或重點交代;⑩結尾腔,即段落或故事的終結。10種腔調以是以喜、怒、哀、樂四字演變出來的。
板、鼓同樣隨着10種唱腔不同而變化,有54種之多,擊法分解有100多種。其中打法除原有點子外還吸收了許多地方戲劇和民間鑼鼓點子的板、眼的擊法,如:1/4、2/4、3/4、4/4、1/8、3/8、散板、流水板、疊板、導板等多節拍加以運用。以板鼓襯詞,同獨特27種大、中、小韻腳相結合,多變的鼓譜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1] 

永康鼓詞語言風格

永康鼓詞中經常引用一些民間語和方言土話,語言質樸平實,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聽眾易於理解和接受。別看永康鼓詞由於是説唱藝術,整體風格有點“下里巴人”,但有時候也有“陽春白雪”,如《銀盃記》大姨丈帶着小姨丈遊花國時的情景——“碧桃花開對楊柳,薔薇花白錦屏風……右壁廂,拔翠大夫松。”這一段對花園的描寫非常典雅,很難想象是出自藝人之手,應該有文人的參與或者取自其他地方。雖然永康鼓詞藝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生活交流中他們創造了豐富的民間語言,他們往往能運用身邊最貼近生活的事物來打比方,使得文辭富有幽默感。 [2] 

永康鼓詞代表曲目

永康鼓詞傳統曲目有《大紅袍》《水紅菱》《孝賢坊》《雙金線》等10餘部。新中國建國初期,永康鼓詞的演出曾比較盛躍,有呂七召、葉寶昌等知名藝人,並移植、改編了《三世仇》《血淚殤》等大量新曲目。 [3] 

永康鼓詞流行地區

永康鼓詞流傳於金華的永康、武義、磐安等地及麗水的部分地區,尤以永康、武義最盛。 [3] 

永康鼓詞傳承保護

永康鼓詞流傳現狀

永康鼓詞藝人數量快速萎縮,演唱市場的萎縮,聽眾大量減少,年輕一代從藝者後繼無人,幾近失傳,急需傳承和保護。據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永康當地鼓詞藝人還有上百人,至20世紀80年代僅剩60餘人,到2012年為止,仍在演唱的鼓詞藝人已不足10人,但大部分都難得重操舊業,除非親朋邀請,偶爾助興,盲人為了生存,甚至改行算命;在唱功方面,大部分已不如從前;道具方面專業的鼓板已經很難找到,專業製作鼓板的師傅少之又少。 [1] 

永康鼓詞保護措施

永康鼓詞需要進一步進行調査摸底,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全面廣泛的鼓詞老藝人調査,用錄像、錄音、文字、照片等手段,加大“永康鼓詞”資料的蒐集力度,保留儘量完整的資料;從而建立較為完整的鼓詞檔案,制定健全的保擴措施。進而建立專門機構或專業協會,配備“永康鼓詞”藝術文化資源保護專職人員。
將永康鼓詞的傳統曲目製作成節目,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公開傳播推廣,並開闢永康鼓詞欄目。永康電視台已開通每日中午錄播永康鼓詞欄目,進行永康鼓詞的播放推廣。
“永康鼓詞”進校園,在地方學校開設“永康鼓詞”選修課,培養後備傳承人。永康文化部門在永康中學成立了“永康鼓詞傳承教學基地”,專門制定了五年的保護規劃,每個學期由老藝人專程到永康中學去當面傳授永康鼓詞技藝,傳承保護永康鼓詞。 [1] 

永康鼓詞傳承人物

盧頂風,永康市芝英鎮西盧村人,生於1947年農曆十月,是永康市年事最高的鼓詞藝人。2013年12月,盧頂風被確定為永康市、金華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康鼓詞”代表性傳承人。 [4] 

永康鼓詞入選非遺

2006年,永康鼓詞被列入“永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 
2008年,永康鼓詞被列入“金華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 
2011年6月,永康鼓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 [5] 
2019年11月,永康鼓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永康鼓詞項目保護單位永康市民間藝術表演協會評估合格。 [7] 

永康鼓詞曲藝價值

永康鼓詞歷史價值

永康鼓詞是古老的民間曲藝品種,它比温州鼓詞更為早,保存着較為原始的風貌,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另外,演唱內容不光唱傳統的小説和戲曲改編傳統民間故事,還有自編自創的永康本土的人物故事,時事新聞,民間掌故等具有地文特色的內容。對研究永康人文、歷史有定參考意義。 [1] 

永康鼓詞藝術價值

板、鼓譜的豐富,唱腔的獨特多樣,唱詞通俗易懂,講求押韻,且大量運用永康民間的俗語、諺語、詩文警句,修辭上大量運用對偶、雙關、誇張、重疊等,善用語氣詞,感嘆詞渲染氣氛,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1] 

永康鼓詞現實價值

永康鼓詞作為傳統的文化的樣式,在永康民間依舊吸引人。永康農村大批勞力流向外鄉和城市,大量的文盲或半文盲中、老年人留守,人氣冷落,他們對電視等新的文化樣式因為語言不懂,所以接受困難,鼓詞作為傳統的喜聞樂見的文化樣式,在農村依然十分受歡迎。這對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發揮凝聚力,促進和諧新農村的建設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永康鼓詞開發價值

永康的風景點、旅遊名勝區數量眾多。可在風景點,旅遊區等劃,定期或非定期開展此項活動,推動旅遊、經濟發展。厚吳村己在他們舉辦的文化旅遊節上,就已將永康鼓詞列入保留項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