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康陵

鎖定
唐定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陵前鎮侯家堡村,是唐朝太祖李虎的陵寢。 [1]  [3] 
永康陵內除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殘存外,原地面建築、牆垣四至、闕樓等建築無存,封土堆周圍已被羣眾開墾為平坦的耕地。永康陵的形制是積土為陵,是仿秦漢以來陵寢制度而建的,因二次遷葬,屬先世追封,規模大小有限,與實際帝王之陵墓不同,但陵園規模、石刻品位和數量較可觀,陵前神道兩側之石刻較有特點。永康陵遺存神道石刻,由南往北依次為華表1對,天祿1對,石人1對,石獅1對。永康陵為研究漢唐帝陵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永康陵的石刻處於過渡階段,其對研究中國古代陵墓石刻的發展歷史有重要價值。 [1]  [3] 
2013年5月,永康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永康陵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陵前鎮侯家堡村
所處時代
唐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77-2-16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永康陵歷史沿革

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618年7月19日),李淵追封祖父李虎為皇帝,諡號“”景皇帝,廟號“太祖”,遷葬地曰永康陵。 [1] 
永康陵石刻雕造於初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是唐代帝王陵墓石刻中雕造較早的一組。 [1] 

永康陵遺址特點

綜述
永康陵 永康陵
永康陵內除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殘存外,原地面建築、牆垣四至、闕樓等建築無存,封土堆周圍已被羣眾開墾為平坦的耕地。 [1] 
永康陵的形制
永康陵的形制是積土為陵,是仿秦漢以來陵寢制度而建的,因二次遷葬,屬先世追封,規模大小有限,與實際帝王之陵墓不同,但陵園規模、石刻品位和數量較可觀,陵前神道兩側之石刻較有特點。永康陵陵冢封土近似為圓錐形,周長約122米,殘高約8米。封土堆周圍及其附近遍植松柏等樹種。封土南為240餘米的神道,其兩側設置石像生兩列,南北長約205米,東西寬約30米。 [1]  [3] 

永康陵文物遺存

綜述
永康陵遺存神道石刻,由南往北依次為華表1對,天祿1對,石人1對,石獅1對。 [1]  [3] 
華表
華表1對,位於神道最南端,東西對稱。存東側華表倒僕於地,石座、柱身、柱頭皆已分離。石座呈方形,長、寬均1.10米,高0.50米,石座上面雕二層圓形基台,以弧稜過渡,石座下原有礎石已失。柱身呈八稜形,殘高2.80米。西側華表僅存石座和柱身。石座長、寬均1.30米,高0.50米。石座頂面圓雕二層圓形基座已殘損,僅留中間榫槽。柱身呈八稜形,殘高2.20米,中部稜面均寬0.25米。柱身篆刻“唐永康之陵”五字。 [1]  [3] 
天祿
永康陵石刻-天祿
永康陵石刻-天祿(3張)
天祿1對,位於華表之北約29米處,東西相對,大小形狀相同。東側獨角獸已傾倒,四肢殘失,僅存獸身和頭部完好,原石座缺失。西側獨角獸置於長2.80米、寬1.20米、高0.50米的石座上,獸身長2.60米,胸寬0.70米,高約2.0米,左後腿及尾殘;頭頂獨角已殘。兩脅有翼,腹下雕飾捲雲山巒。四肢、腹部雲山和基座連為一體。石座下之礎石埋入土中。 [1]  [3] 
石馬
石馬2對,僅存東側兩馬,西側缺失。東側第一馬位於獨角獸之北約28米處。石馬頭、尾、四肢均殘,馬身長1.90米,高1.20米,胸寬0.70米,鞍韉、鞍袱、馬鐙配飾完備。石座無存,礎石長2.20米,寬1.40米,高0.60米。第二馬位於第一馬之北28米處。石馬頭、腿殘,馬身完好,長1.85米,高1.15米,胸寬0.65米,鞍韉、鞍袱、鞅鞦完好。石座長2.0米,寬1.15米,高0.30米,礎石無存。 [1]  [3] 
石人
石人(翁仲)1對,位於第2對石馬之北約60米處。石人與石座為一塊整石雕成。東側石人高2.23米,肩寬0.70米。頭戴高冠,身着寬袖長袍,足蹬圓頭履,雙手拄劍,面部表情威嚴肅穆,為武官形象。腳下石座長0.87米,寬0.47米,厚0.20米。石座與礎石以榫卯接合,相當穩固。礎石長1.02米,寬0.54米,裸露地面高0.21米,東側石人已於1960年搬遷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室展出。西側石人僅殘存腰部以下,亦為拄劍武官形象。 [1]  [3] 
石蹲獅
石蹲獅 石蹲獅
石蹲獅1對,位於石人之北約60米處。東側石獅已殘損,僅留獅身殘石一塊。西側石獅高2.05米,蹲踞於石板上,石獅巨頭闊口,突目露齒,硬額濃眉,鬣毛鱗披,仰視前方,前肢挺拔,後肢曲蹲,胸肌豐隆。 [1]  [3] 

永康陵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唐太祖李虎(506~577年),字威猛(《新唐書·宗室世系上》記為文彬),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西魏太尉李天賜之子,唐高祖李淵之祖父。據《周書》(卷16)《北史·序傳》(卷100)《舊唐書·高祖本紀》(卷1)和《新唐書·宗室世系上》(卷70上)載,李虎之父李天賜曾任北周的隴東(約今陝西隴縣東南)太守。李虎仕西魏,曾任秦州清水(今甘肅清水)郡太守,後歷官太尉、大都督、尚書左僕射、隴右行台、少師,封隴西郡開國公。因與宇文泰(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8人佐周伐魏有功,皆賜為“柱國大將軍”,時稱“八柱國家”。其間賜姓大野氏。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李虎卒,享年72歲,葬於清水本郡。周受禪,追封為唐國公,諡曰襄。楊堅(隋文帝)作相時,還複本姓。李淵建唐後,於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618年7月19日)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其遷葬地曰永康陵。 [1] 

永康陵研究價值

永康陵為研究漢唐帝陵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永康陵的石刻處於過渡階段,其對研究中國古代陵墓石刻的發展歷史有重要價值。 [3] 

永康陵保護措施

永康陵保護碑 永康陵保護碑
2013年5月,永康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永康陵旅遊信息

永康陵地理位置

永康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陵前鎮侯家堡村。

永康陵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永康陵,路程約21.8千米,用時約2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