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州

(遼朝地名)

鎖定
永州遼朝時設置的
遼景宗乾亨三年(981年),遼國置永州,設永昌軍觀察使。故址位於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北250裏。
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廢除,地入臨潢府。
中文名
永州
別    名
永昌軍
沿    革
遼置金廢
治    所
長寧縣(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北250裏)
上級政區
上京道

永州歷史沿革

遼景宗乾亨三年(981年)置州,下轄長寧縣(治所,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北250裏)。
遼興宗重熙元年(1032年),廢除義州,設置義豐縣、慈仁縣歸屬永州。
金太祖天輔四年(1120年)金國攻克,七年(1123年)為節度使。
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廢除永州,地入臨潢府 [1] 

永州史籍記載

《遼史·地理志·上京道》 [2]  記載:
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於皇子韓八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冬捺缽。
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
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於諸部。又有高澱山、柳林澱,亦曰白馬澱。
隸彰愍宮。統縣三:
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户四千五百。
義豐縣。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之,遷其民於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熙元年,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屬泰州。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户一千五百。
慈仁縣。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墳西。重熙元年,州廢,改今縣。户四百。 [2] 
參考資料
  • 1.    大韓民國國家數據庫地名數據中心
  • 2.    《遼史·地理志·上京道》: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於皇子韓八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冬捺缽。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於諸部。又有高澱山、柳林澱,亦曰白馬澱。隸彰愍宮。統縣三: 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户四千五百。 義豐縣。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之,遷其民於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熙元年,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屬泰州。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户一千五百。 慈仁縣。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墳西。重熙元年,州廢,改今縣。户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