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寧州古城

鎖定
永寧州古城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已經歷537年的風風雨雨。 永寧州古城原為古田縣治,明隆慶五年(1571)升為直隸州,稱“永寧”,永寧州古城由此而得名。
中文名
永寧州古城
地理位置
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百壽鎮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永鎮門
東興門
迎恩門
安定門
人民禮堂
始建時間
1477年

永寧州古城古城建設

永寧州古城位於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百壽鎮北端,與百壽巖隔河相望。 永寧州古城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已經歷537年的風風雨雨。古城最先為土城,城牆周長約1000米,高5米,厚2米多。成化十八年,改砌為石城;隆慶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擴寬80餘米,建城門四座,東門叫“東興門”,南門稱“鎮寧門”,西門喊“安定門”,北門為“迎恩門”。至萬曆三年,城牆增高到1.3米,加厚到0.6米;萬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擴展100米,城周長擴建為1277米,高6.33米,厚3.2米,城頭垛637個,窩鋪12個,兵馬司4處,並在四座城門之上建起門樓。萬曆十四年(1586),在古城東面築護城河堤430餘米,城牆再次加厚,並加女牆窩鋪。 [1] 

永寧州古城古城歷史

永寧州古城歷史意義

據文物專家考察,永寧州古城,在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軍事上曾起過極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每次改朝換代,永寧州古城必遇兵災戰火。但它能歷經五百多年風風雨雨還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
永寧州古城地處桂林至融安的險要地段,僅有一條古道從這裏的大峽谷中通過。古城就建在古道的必經之處,兩面有天然河流為護城河,四周數十公里都是高山大嶺。其北面6公里處有綿亙十餘公里的險要關隘——三台嶺(舊稱三厄嶺)。永寧州古城就處在三台嶺險隘下的古道上,它就像一個關隘,進可攻,退可守,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永寧州古城歷史事蹟

據《永福縣誌》記載,明弘治五年(1492)後,由韋朝威、覃萬賢、韋銀豹所率領的壯族農民起義隊伍,曾攻佔永寧州古城80餘年,使這座大山之中的古城,一度成為廣西農民起義的中心。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南北城樓曾被大火燒燬,城牆多處崩塌,後修復。清光緒三十八年(1902),附近爆發了覃老發抗清鬥爭,抗清隊伍向永寧州進發,州城岌岌可危。清朝急派大部隊增援,方保住古城。
民國十二年,當地土匪韋侯凡被桂林自治軍收編後,進駐永寧州古城自稱縣長,向百姓納税派糧,引起民眾暴動。當地羣眾上千人拿着大刀、長矛、火銃等,猛烈攻打古城多天。但由於石城堅固,難以攻下。暴動的羣眾圍困古城七天七夜後,韋九勾被迫向暴動的羣眾投降。
民國二十四年,中(渡)、融(安)、百(壽)三縣人民反對廣西實行的“三自三寓”政策和“國民軍訓”,融(安)縣一青年逃避徵練,被政府槍決,激起七、八千人民眾爆動。當年8月26日,有兩千餘羣眾攻打永寧古城。但由於武器低劣,羣眾對堅固而高峻的石城一時無法攻破。國民黨援城部隊趕到後,攻城羣眾被迫迅速分散逃離。
民國三十三年,日本侵略軍進犯百壽,曾兩次攻陷永寧古城,並盤據古城8個月之久。在這期間,抗日自衞隊與日軍間交戰160餘次。
民國三十八年,全國臨近解放,國民黨“廣西反共救國軍”第十三軍下轄2個師,第七軍一七二師共5000多人退入百壽,妄圖盤據古城進行頑抗。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九軍一四六師和一四七師將百壽包圍,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人民解放軍勸敵軍長周祖晃投降。萬餘敵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紛紛放下武器投降。古城免遭炮火轟擊,從而完整的保存下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