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定河

(海河支流)

鎖定
永定河,古稱治水、㶟水、桑乾河、盧溝、渾河、無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區、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43個縣市,於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部分洪水由北運河入海河,大部分洪水經永定新河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北塘街道入渤海。 [1-2]  河流全長74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5‰。全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2-4] 
永定河上游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黃河”“渾河”之稱。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而且遷徙不定,故舊稱“無定河”。1950~1960年代,先後在上游修建了冊田、友誼、官廳三座大型水庫(總庫容29.66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3402平方公里,下游設置了永定河泛區、三角澱以蓄洪滯洪,開挖永定新河入海河道,基本解決了洪澇問題。
中文名
永定河
外文名
Yongding River
別    名
㶟水
桑乾河
渾河
治水
盧溝河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
地理位置
華北
流經地區
山西、內蒙、河北、北京、天津
發源地
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分水嶺村
主要支流
洋河
桑乾河
河    長
747 km
流域面積
47016 km²
面    積
47016 km²
入海口
天津市濱海新區北塘
河道比降
2.85‰
負責河長
夏林茂 [35] 

永定河名稱演變

永定河,西漢以前統稱治水,東漢稱㶟水,金代稱盧溝河,明代稱渾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稱永定河。《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挑河自良鄉老君堂舊河口起,經固安北十里鋪,永清東南朱家莊,匯東安瀾城河,出霸州柳岔三角澱,長一百四十五里,達於西沽入海,賜名‘永定’”。 [7] 

永定河幹流概況

永定河河道走向

永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永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永定河,為海河水系中一條較大的支流。是由洋河桑乾河兩大支流組成。一般以桑乾河為正源。桑乾河發源于山西高原管涔山北麓,東北流經大同盆地、陽原盆地,石匣裏峽,納黃水河、渾河、御河及二道河,東北流入河北省境內,於錢家沙窪接納壺流河,東北流至懷來縣朱官屯、夾河村之間與洋河匯合,(《海河志》《天津市志·自然地理志》以此點為永定河干流起點 [4]  )在官廳附近納入媯水河後進入官廳水庫
出水庫後(《河北省志 第3卷自然地理志》以此處為永定河干流起點 [3]  ),經官廳山峽,進入北京市,於三家店出山峽,進入平原後兩岸由堤防束水,北京市,經河北省廊坊市,在梁各莊進入永定河泛區(河北、天津交界),有天堂河、龍河納入,經泛區調蓄後至天津市北辰區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部分洪水由北運河入海河,大部分洪水經天津市北辰區的屈家店水利樞紐,由1970年~1971年開挖的永定新河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北塘街道入渤海。為確保天津市區安全劃定三角澱,澱北為蓄滯洪區,西七里海為臨時蓄滯洪區。 [2]  河流全長74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5‰。 [3]  [4]  [2] 

永定河河道特徵

洋河與桑乾河匯流點朱官屯附近,永定河寬約3公里,河牀多沙丘,因枯水量小,河水亂流。媯水河匯流點附近,河寬約800米,左岸高25米,為砂礫層與黃土層相間的斷崖。
官廳山峽長108.7公里,縱坡1/320。山峽入口處兩岸巖壁屹立,河寬100~300米,兩巖為高約20~60米的石灰岩斷崖,其間高山連亙,水流彎曲,左、右岸有10餘條山溪匯入。
青白口段兩岸是40~80米高的垂直斷崖峽谷。在太子墓與安家莊之間,河寬200~300米,河牀礫石形成淺灘。到清水澗附近,河道沿斷崖向東大迂迴,河寬100~200米,至軍莊附近寬300米左右,至三家店逐漸增至700~800米。三家店至盧溝橋段河長約17公里,縱坡約1/450,河寬250~300米。
三家店公路橋下游河寬約500米,河牀為砂礫堆積,水流分為兩股。三家店以下6公里至石景山進入平原,左岸從麻峪村開始築堤;右岸到陰山嘴始設堤防,兩股至此合流。陰山嘴下游堤距1000~1500米,至盧溝橋約1700米處堤距縮到約600米,盧溝石橋孔總寬僅153.16米。
盧溝橋至梁各莊段河長80公里,河道為地上河,左堤為主,灘地比堤外地面高3~7米,縱坡1/1000~1/2000。
盧溝橋下老莊子堤距約1400米,至北天堂附近堤距3133米,立垡堤距窄至2000米,到鵝房增至2600米,閻仙垡3000米左右,以下變動於1500~2000米之間,金門閘附近堤距532米,十里鋪以下至小郭林寬1300米,直至梁各莊口門。堤防為沙質土,河質亦多為沙土,主道不穩定,兩岸主要險工20餘處,建國前以柴埽護岸為主。
梁各莊以下至屈家店為永定河泛區,長75公里,南北寬1.2~16公里,縱坡1/2500~1/10000,面積460平方公里,地跨大興、永清、安次、武清及天津市郊區,泛區內有北堤和南堤,由於河槽遷徙不定,農民羣眾為維持生產、生活,自發聯合在低水河槽兩岸築有臨時護麥埝。 [2] 
永定河上游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黃河”“渾河”之稱。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而且遷徙不定,故舊稱“無定河”。1950~1960年代,先後在本河上游修建了冊田、友誼、官廳三座大型水庫(總庫容29.66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3402平方公里,佔山區面積的92.3%。 [5] 
永定河干流起點——懷來縣夾河村桑、洋匯合處 永定河干流起點——懷來縣夾河村桑、洋匯合處
官廳水庫庫區段 官廳水庫庫區段
官廳水庫下游一段 官廳水庫下游一段
永定河北京門頭溝區三家店段 永定河北京門頭溝區三家店段
永定河泛區段河北省廊坊市大北市村一段 永定河泛區段河北省廊坊市大北市村一段
永定新河起點屈家店閘 永定新河起點屈家店閘
永定新河東麗區一段 永定新河東麗區一段
永定新河入海口(防潮閘)一段 永定新河入海口(防潮閘)一段

永定河河道變遷

永定河是一條善徙、善淤、善決的河道。《水道提綱》稱:永定河“自元、明以來,則元以前,無大變遷,舊時永定,灌溉稻田,水有所分,淤有所積”,“廢稻田為陸地,則洪水高漲堤防竟興,水災漸多,循以南北,而雄、霸以北,無寧歲矣。” [8] 
歷代永定河變遷示意圖 歷代永定河變遷示意圖

永定河宋元以前

永定河古稱治水、㶟水,又名盧溝河、渾河,是一條善徙、善淤、善決的河道。
七八千年前的永定河,從石景山出山後東北行,過北京城北,向東北與温榆河合。後逐漸南移,最南奪過白溝河河道,至雄縣、霸縣一帶合聖水(琉璃河)、拒馬河後東流入海。其實,永定河的遷徙之道,也可分成北、中、南三道。北道,即通縣以北之道;中道,為通縣以南至天津以北之道;南道,即天津以西至雄縣、霸縣之間的河道。
西漢以前,永定河統稱治水。商周時,治水已脱離了北道,向南移至古薊城北,穿過北京城中部,大致是高糧河河道,東行至古雍奴城(香河縣南)附近與沽水(白河)會,開始行中道。戰國時,永定河上游同前,下游不在香河南入沽,而是繼續沿現代北運河的西側南流,到武清循現代北運河河道,於泉州(武清西南城上莊)合於滱水。
西漢時期,海岸線又回升到天津附近,治水獨流在天津北入海。東漢以後,永定河稱水,仍循西漢故道於古雍奴城附近匯入潞河(白河),行中道。
三國時,水改道南徙,過薊城南,下游仍循西漢故道於古雍奴城附近匯入潞河,行中道。魏嘉平二年(250年),劉靖鎮守薊城,先後在梁山(石景山)附近修戾陵堰和向東開車廂渠,改變了河流方向,使水從北岸流入車廂渠,東行過八寶山北、北京城北,向東在原通縣北合於餘水(温榆河),主流又一度行北道。
晉時,永定河仍同三國,北、中道並存。到公元5世紀,車廂渠斷流,使高糧河成了斷頭河。
北魏,永定河仍循三國、晉河道東南流,到香河附近匯入鮑丘水後一直向東,過寶坻後向南,循現代薊運河入海,屬於中道。
隋代,永定河稱桑乾水,仍循北魏故道過薊城南向東南流,到武清北入潞水。隋大業四年(608年)開鑿的永濟渠,基本上沿用了這條河道。
唐代以後,永定河逐漸南移。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除去永濟渠存在外,另有兩條河道。一支從石景山行現代永定河河道到盧溝橋,向東南經大興、安定、廊坊,於武清附近合永濟渠(中道一支從盧溝橋繼續循現代永定河河道南流),從辛莊別現代永定河河道東南流,經固安、永清、後奕,至信安附近匯入巨馬水(南道)。 [9] 

永定河宋元時期

北宋(960~1127年)時期,永定河仍如唐代,中道、南道並存。只是作為永濟渠上源的桑乾水已逐漸枯變為支津,中道已逐漸變為主流。政和元年(1111年)的永定河河道便是。
進入12世紀初的金代,盧溝河(即永定河)河患開始頻繁。作為永濟渠的支流已徹底斷流,成為古河道,僅留存着北宋時期的中道和南道。據《金史·河渠志》記載,“(大定)十一年(1171年)十二月,省臣奏復開之,自金口(即石景山)疏導至京城北入濠,而東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又據《金史·世宗紀》記載:“戊子(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盧溝決於上陽村,湍流成河,遂因之。”從此之後,永定河河道再向北京西南擺動,南道成為主流。大定二十九年的永定河河道便是。
元至順元年(1330年),盧溝河主流又回到金時中道,從石景山行現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狼窩口附近向東南流,經大興、安定、廊坊,以下分為三支,一支經落垡,至泉州故城南入西潞水(即北運河);一支向東南流,經七里澱、屈家店,於青光附近匯入拒馬河,為當時的主流(南道);另一支向南經橫亭、左奕,在黃堤以南入拒馬河(南道)。另外,據《元史·河渠志》記載,從石景山向東還有一條人工引河(金口河),大致經北京城南、大郊亭南,於通縣的張家灣附近匯入西潞水。 [9] 

永定河明代變遷

明代以後,永定河洪水愈趨嚴重,遷徙改道更加頻繁。
據《明史·河渠志》記載,明代初期的永定河態勢為:“(盧溝河)穿西山,入宛平界。東南至看丹口,分為二。其一由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
洪武十六年(1383年),盧溝河從盧溝橋行現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金門閘別現代河道南流,經半截塔、趙家務,於高家莊合於界河(南道)後,又東流經霸縣、信安、王慶坨,至天津匯入衞河。該年還對永定河進行疏浚,範圍為固安至高家莊40公里。
永樂二年至十年(1404~1412年),渾河(即永定河)經固安向南,仍走現道,在霸縣北循界河故道東流至天津。
天順元年(1457年),永定河由金門閘南下,經楊先務、半截塔、林成、南孟、霸縣,至苑家口入玉帶河(南道)。
成化七年(1471年),下游淤塞,渾河又北徙經古界河故道,經霸縣城北東流。二十一年,渾河由牛駝向東南流,至青口行黃家河故道(南道),從青口東流為界河,經信安、王慶坨、楊家河,於天津匯入衞河。到弘治十一年(1498年),渾河又向南徙,改走蜈蚣河(南道),從夾河向東流,經霸縣南、信安南,至王慶坨附近入三角澱。
嘉靖元年(1522年),渾河又發生了一次大變化。從霸縣徙至固安縣北的十里鋪,經現代永定河河道東流,至紀家莊、孫家垡附近分為兩支,一支東流經韓流鎮、橫亭、舊安次縣南、七里堤,至武清入潞河;另一支南下入永清縣界,合界河東流入澱。
隆慶元年(1567年),渾河東支又從橫亭向南流,經左奕、調河頭東入三角澱,後來發展為主流(南道)。
萬曆元年(1573年),渾河由十里鋪向西南流,經固安城西,至金鋪刺分為兩支,一支沿牤牛河河道南流;另一支向東南流,經韓寨、青垡、李家口,到採木營入界河故道東流,至王慶坨以東入澱。十年,盧溝河決堤,水失故道。從盧溝橋以下分成兩支,一支經大興、安定、廊坊、屈家店,循元代盧溝河故道東南流,於屈家店南入三角澱。南道另一支循現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固安又分成東、西兩支:東支經永清、後奕,東南入三角澱,南道西支從固安南下,大致仍循牤牛河故道入玉帶河(南道)。 [9] 

永定河清代變遷

明末清初(1595~1698年),永定河在龐各莊、禮賢、舊州、舊安次縣和金門閘、楊先務、南里、蒲落垡之間來回擺動。最南曾到過南里、蒲落垡、咎崗、張崗一帶,奪現代大清河河道東行(如順治十三年,1656年);最北曾到過鵝垡、龐各莊、禮賢、舊州一帶入三角澱(如崇禎元年至十六年,1628~1643年)。因此,此時的永定河有無定河之稱。
永定河由於堤防的不斷延伸和完善,上游帶來的巨量泥沙在河槽中逐年堆積,使河牀急劇抬高,堤防不斷決口,進而又促使不斷加高堤防,如此循環往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永定河曾大規模疏浚築堤束水,固安以北河身開始穩定,從此便稱為永定河。 [9]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行了人工改道。《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挑河自良鄉老君堂舊河口起,經固安北十里鋪,永清東南朱家莊,匯東安瀾城河,出霸州柳岔三角澱,長一百四十五里,達於西沽入海,賜名‘永定’”。人工改道後,迫使永定河向東向流,經永清匯合於瀾城河(霸縣信安鎮東北),經三角澱到西沽、入北運河 [8] 
到民國27年(1938年)的240年間,永定河主要在雙營以下的南北大堤之間遷徙改道,其形成的泛區名曰三角澱,仍屬南道。
康熙三十七年以後,永定河下游大約穩定了40年。到乾隆以後,河患又日益增強,僅乾隆前期的30多年間,改道就有6次之多。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決北二工堤(堤的異體字),溜注求賢村引河,至永定河下游入海。旋即斷流,又漫南頭工堤,水由老君堂、莊馬頭入大清河,凡築南堤百餘丈”(《清史稿·河渠志》)。
嘉慶十七年(1812年),永定河河勢北趨,水由黃花店下注。二十年,六月大雨,北岸七工漫塌,開引河,由舊河身稍南,直至黃花店,東抵西洲。九月,水復故道。
道光三年(1823年),永定河由南八工堤盡處決而南,直趨汪兒澱。十一年春,河流改向東北,逕竇澱,歷六道口,注大清河,汪兒口始塞,水由範壅口新槽復歸王慶坨故道。十四年,宛平界北中、北下汛決口,水由龐各莊循舊減河至武清黃花店,仍歸正河尾閭入海。良鄉界南二工決口,水由金門閘減河入清河,經白溝河歸大清河。三十年五月,上游山水下注,河大漲,北七工漫,由舊減河逕母豬泊注鳳河。
同治三年(1864年),因河日北徙,去路淤淺,於柳坨築壩,堵截北流,引歸舊河,展寬挑深張坨、胡家房河身,經東安、武清、天津入海。八年,由直督請於南七工築截水大壩,兩旁修築圈埝,並挑浚中洪,疏通下口。十年,南岸石堤漫口,奪流徑良鄉、涿州注大清河入海。十二年,南四工漫口,由霸州牤牛河東流。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六工、北中汛先後漫溢,由韓家樹匯入大清河,遂挑浚大清河積淤10多公里。二十五年,直督裕祿鑑於永定河水渾善淤,從前下口遙堤寬20多公里,分南、北、中三洪。後因南、中兩洪淤墊,全由北洪穿鳳入運。因而提出治理海河、暢通尾閭等主張。光緒三十年後,進行加寬取直,並於南七工放水東行,傍澱達津。
由於永定河在南北兩大堤間反覆變遷改道,致使三角澱迅速淤積,堤內地面已高出堤外地面3~6米。民國28年(1939年)2月26日,永定河發生大水,在梁各莊處決口,永定河改道,河水從三角澱北堤和京津鐵路與路堤間下匯,當年秋季堵閉,後又被衝開,永定河水改由梁各莊口門東流,原河道遂廢。 [8]  至2000年代,基本未變。 [9] 

永定河水文特徵

永定河山區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20.8億立方米,其中官廳以上19.7億立方米,徑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一般汛期徑流量佔全年的30~60%。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官廳站實測最大徑流量為1939年的30.6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是1972年的3.74億立方米,相差8倍,官廳以上1950年代平均徑流量為18.6億立方米,1970年代為8.2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據盧溝橋站1950~1980年資料,1956年最大,為73.8立方米/秒,1973年最小,為3.38立方米/秒。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3.24,是海河水系中山區年徑流年際變化最小的河系。
永定河的洪水主要來自汛期的暴雨。最大洪水一般發生在7~8月份,建國後到1985年,盧溝橋的洪峯流量大於1000立方米每秒的僅發生4次,即1950年的2750立方米每秒,1952年的1230立方米每秒,1956年的2450立方米每秒,及1958年的1190立方米每秒。自1953年官廳水庫汛期攔洪後,永定河所發生的較大洪峯均產生於官廳山峽。建國後官廳以上洪水已修建控制工程,而官廳山峽洪水因無控制工程仍對下游有危害。官廳山峽位於燕山西部迎風坡,是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450~600毫米,山峽從降雨到產流至洪峯時間很短,歷時不足10小時,而山峽洪水所佔比重多數在90%左右。 [2] 
永定河上游在春季受氣温回升的影響,也常形成凌汛。 [10] 

永定河洪水災害

歷史上,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災最厲害的一條河。從金代到建國前的834年間,永定河就有81次決口,9次改道。清代在下游修建堤防以後的250多年中,決口、漫溢總計達78次,平均不到4年就發生一次洪災。
永定河的洪災記載,金代以後較為詳細,清代記載最為完備。其後北洋軍閥混戰,繼之日本侵華,以後又有三年解放戰爭,這一階段,除有零星記載外,缺乏系統資料。清代以前,沒有流量的記載,受災狀況也沒有詳細的統計。所以,查閲歷史記載,只能知道洪災的頻繁和修治的概略情況。
民國年間永定河洪水成災面積較大的有4次,發生在民國6年(公元1917年),民國13年(公元1924年),民國18年(公元1929年)及民國28年(公元1939年)。
民國6年,各地尚未建立水文測站,據盧溝橋的洪水痕跡調查估算,這次永定河洪水的最大洪峯流量約為3660立方米每秒。7月下旬永定河北三工決口,水災淹沒大興區(原大興縣)165村,受災田畝總數1623.5頃;宛平縣受災46村,受災田畝總數316.18頃。天津市也被洪水所淹。洪水過後,成立了順直水利委員會,負責順天府及直隸省的水利工作,進行海河水系的地形測量,並於1918年在順直各地設立了水文站。
民國13年的洪水據盧溝橋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峯流量為4920立方米每秒,是民國年間最大的一次洪水,發生在7、8月間。本年共決口4處:高陵決口800米;保河莊決口300米;小馬廠決口800米;夏家場決口800米。據順直水利委員會調查,永定河的受災面積約為746平方公里。
民國18年的洪水,盧溝橋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峯流量為4050立方米每秒。洪水發生在7、8月間。7月19日右岸第三段二、三號決口。這次洪水的災情較民國13年為小,金門閘上游決口約900餘米,大清河流域因此受災者約420平方公里。
民國28年永定河漲水共三次,都在7月間,第一次7月16日,盧溝橋洪峯流量達到3180立方米每秒,屈家店閘附近及固安縣右堤潰決;第二次7月25日晚,盧溝橋洪峯高達4390立方米每秒;第三次7月26日晚,又有3940立方米每秒的洪峯出現。後兩次洪峯相距僅16小時。這次洪水,匯合海河南、北支各河的洪水,於8月4日衝破天津市外圍堤,8月20日午後天津市被淹,最深處水深達2.12米。淹沒了天津市面積的2/3。
建國後永定河有兩次決口。一次是1950年在梁各莊口門處北小埝決口,大溜從崔指揮營通過,造成新北堤南漢決口。一次是1956年在左岸大興區(原大興縣)西麻各莊決口。 [10] 

永定河主要支流

永定河除上游兩支桑乾河、洋河外,幹流上較大支流有:媯水河、清水河、湫河及泛區的天堂河、龍河、中泓故道,下游分洪道則有:永定新河、永金引河等。
桑乾河下游河北省涿鹿縣段 桑乾河下游河北省涿鹿縣段
桑乾河,流域面積25840平方公里,上源有二:一是發源于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的恢河,一是發源于山西朔縣東北的源子河,兩河在朔縣東匯流後始名桑乾河。桑乾河略偏向東北流,經山陰、應縣、大同、陽高、陽原、宣化、涿鹿等縣,沿線左岸有口泉河、御河以及若干小河匯入。右岸有黃水河、渾河、壺流河以及若干山溪匯入。自灰河及源子河匯流處馬邑村到御河入口為大同盆地,自御河入口下行到西冊田,進入冊田山峽,在東冊田出峽。出冊田山峽到陽原附近河面開闊,在化稍營附近有壺流河自右岸匯入。再向下約10公里,是石匣裏山峽入口,在涿鹿縣的朝陽寺進入涿鹿平原,自朝陽寺下行約30公里到朱官屯,與洋河合流。 [11]  [4] 
洋河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段 洋河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段
洋河,上源有三河,即東洋河南洋河西洋河。東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四頂房村附近,西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西洲村附近,南洋河發源于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三河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北沙城鄉柴溝堡附近岸莊屯匯流後稱洋河。 [36-38]  洋河右岸納洪塘河、左岸納洗馬林河、城西河、城東河、清水河、盤長河、泥河等,流至懷來縣夾河村,又納媯水河,至年朱官屯與桑乾河匯合。 [3]  [4] 
媯水河北京市延慶區東湖公園段 媯水河北京市延慶區東湖公園段
媯水河,又名懷來河,發源於北京市延慶區(原延慶縣)東黑漢嶺,西南流,貫穿延慶、懷來(河北)兩縣的平原,在舊懷來縣城(現官廳水庫邊緣)下游約15公里處自左岸匯入永定河,全長70公里。河寬150~300米,縱坡1/1800左右,流域面積約850平方公里。有支流8條。主河道建有中型攔河閘1座,支流上建有佛峪口水庫、古城水庫。1983年與白河堡水庫補水渠溝通,白河水由此流入官廳水庫。 [12] 
湫河,發源於昌平區(原昌平縣)西部的長峪城,又名老峪溝,南流約20公里匯入永定河,流域面積214.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29.8公里,平均縱坡2‰。
清水河,發源於門頭溝區西部的靈山腳下,名大西溝,在杜家莊以下與發源自黃塔的大南溝匯合,下行至清水村,又與發源於寺上的大北溝匯合,三個源頭匯合後名清水河,向東偏北行經齋堂、軍響等地至青白口流入永定河,河長約28公里,平均縱坡1‰,流域面積為538.7平方公里,約佔門頭溝區面積的一半。 [11] 
天堂河大興一段 天堂河大興一段
天堂河,原是龍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大興區(原大興縣)境內永定河畔北天堂及立垡村一帶哈蟆窪,由永定河透堤水彙集成河。河道流向基本上平行於永定河,在南各莊附近進入安次縣境,後經白家務、南漢,在小五龍村東與龍河匯流。1961年於大興區(原大興縣)朱各莊附近另開闢新河,經河北省安次縣更生閘,於南寺垡村東約1公里處匯入永定河,名為新天堂河,故現屬永定河流域,從此,天堂河即納入永定河流域,全河長37公里,流域面積328.21平方公里。 [11]  [12] 
龍河,上源亦發源於大興區(原大興縣)立垡村附近,其在北京市境內的主要支流有四,即大、小龍河、舊天堂河和田營排水溝。大龍河位於京津鐵路以北,小龍河位於鐵路以南,兩河在河北省安次縣徜户營村西匯合稱為龍河。1957年大興區(原大興縣)改建小龍河,河道上移至大興區(原大興縣)白塔村與大龍河匯合,然後沿永定河泛區新北堤東南流,在裴家務分為兩條尾閭,一條向東流經天津市的大南宮村匯入龍風新河;另一條為新龍河,在東張家務附近穿越新北堤,進入永定河泛區,折而東流,在楊營附近匯入永定河。全河流域面積250.33平方公里。其中,支流小龍河為71.56平方公里,大龍河58.14平方公里,合流後的龍河段21.52平方公里,田營排水溝57.41平方公里,舊天堂河41.70平方公里。北京市境內河道全長(包括大龍河在內)26.7公里。 [11] 
永定河中泓故道,原為永定河泛區行洪河道,現為排瀝河道,河由鄭家樓村北入境,經中泓排閘入永定新河,跨縣境長12.5公里。為解決永定河水倒漾,1960年建王慶坨自流排閘1座。1971年11月,開挖故道(京福支線東西兩側分由武清、安次兩縣施工)並擴建排水閘(武清施工,過流量80秒立方米),共建閘、涵、橋等建築19座,動土168萬立方米。1972年至1973年,在二光、汊沽港、漁壩口等處建橋12座,以利交通。1976年3至6月,建漢沽港和漁壩口兩處節制閘,共11孔,每孔3米,過流量80秒立方米,設計標準10年一遇,校核20年。1976年冬,對河道清淤加深,以利蓄水灌溉。 [13-14] 

永定河治理開發

永定河河道治理

明代的治理以築堤為主要形式。據史料記載:明代曾有25個年份派軍民修築堤防,規模較大的有宣德九年至正統三年(1434~1438)大修盧溝橋以上左岸堤防,並在重點堤段修建了石堤,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562~1563)用銀三萬五千兩,由工部尚書霄禮修築盧溝橋以上左堤,把土堤改成石堤,以後又將盧溝橋以下的部分土堤改建成石堤。
清康熙三十七年二月,渾河泛漲,淹沒旗下及民人莊田。康熙皇帝當機立斷,於二月二十五日派直隸巡撫于成龍(振甲)、王新命分別察治。于成龍親自查勘渾河河道,決定加固石盧段舊堤的同時,對盧溝橋以下河段進行大規模治理,疏築兼施,既築河堤,又浚河牀,治水的同時注意治沙,並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變以往歷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他親臨河邊指揮,監督河工挑新河,康熙帝也親臨指授。新河自宛平之盧溝橋至永清之朱家莊,匯狼城河,注西沽入海,五月大功告成。七月二十一日,于成龍疏請將霸州等處開挖的新河命名為永定河。史載:“康熙三十七年,由良鄉之張家莊至東安之郎神河重開一道,束以南北場地,由固安、永清之北,引流直出柳岔口三角澱(即東澱),以達西沽,賜名永定河。此康熙中年以後總河于成龍所改之道也。”康熙斟酌再三,將渾河、無定河乃至整個渾河干流賜名為永定河,題額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顯然,于成龍提議、康熙帝定名的“永定河”,是針對舊名“無定河”而反其意命名的,企盼渾河從此安平,不再氾濫,寄託着永遠安流、造福京華的美好願望。
雍正元年(1723),三角澱泥沙淤積嚴重,下游河道出現偏擺沖決,其趨勢向上遊發展。雍正四年(1726)進行了下口挖淤改河工程,由郭家務至柳垡另挖新河入河。乾隆二年(1737)永定河大水,京城近郊均遭洪害,乾隆親自出動,並組織人員擬定治理方案,提出“疏中泓,挑下口,以暢其流,堅固兩岸堤工,以防衝突,深浚減河,以分其鹹漲”的治水主張,乾隆執政60年及其以後歷代,基本以此為主導治理永定河。
《畿輔通志》記載:“自康熙三十七年築堤後,改向南流,下分新舊兩減河,舊減河,雍正四年改浚忙牛河道也。……分東西兩股,西股至畢家莊,西南流入霸州之蜈蚣河,又南達中亭河,以歸東澱……,東股自畢家莊東南流,至牛駝鎮,接入黃家河,匯同霸州之沅津窪,亦歸東澱……,道光三年東西兩減河久成平陸……。北減河,即求賢村減河,乾隆四年挑此河,以分金門閘之水……歷經宛平、固安、永清、東安、武清五縣境,流入鳳河,……,道光二年求賢灰壩已壞,永定河下游亦移,此河遂廢”。又“崔營村南減河,乾隆十二年,因半截河草壩過水太多,隨經堵截,勘得崔營地勢低窪,故於此建草壩,以泄上游漫灘之水”。 [8] 
按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直隸總督周元理奏曰: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築堤後,遷徙無常,昔日之河身,悉為今日之沙淤,南高北低,以致水勢日趨於北,“稍有遷移不計外,前後河道共改六次”,即:
康熙三十七年,自良鄉縣老君堂築堤,開挖新河,由永清縣朱家莊安瀾城入澱,至西沽達海。為永定河西岸築堤之始,此第一次河道改由安瀾城。
康熙三十九年,因安瀾城河口淤塞於永清縣郭家務以下,改由霸州柳岔口歸澱(即大城縣辛章澱)入海,並接築兩岸大堤,此第二次河道改由柳岔口。
雍正四年,因柳岔口以上漸次淤高,於柳岔口稍北改為下口,自永清縣郭家務起開河引水,到武清區(原武清縣)王慶坨東北,由三角澱葉澱入大清河歸海,南岸自永清縣之冰窖起,至武清區(原武清縣)王慶坨止,北岸從何麻營起,至武清區(原武清縣)範甕口止修築兩岸大堤(即現代之舊南、北堤),此第三次河道改由王慶坨。
乾隆十六年,武清區(原武清縣)冰窖減水草壩,因凌汛水大,壩口掣流,遂由冰窖改河。從舊有之東老堤開通歸葉澱入海。於南岸自壩州柳岔口起,接築至天津縣三河曾(即武清區三河曾)止改為南埝,北岸到鳳河西肖莊接埝一道為北埝,此第四次河道改由冰窖草壩。 [8] 
乾隆二十年,冰窖河口以北淤成南高北低,開堤改河。於地勢寬廣之處,任其盪漾,散水勻沙,仍歸沙家澱入海,此第五次河道改由賀堯營。
乾隆三十七年,興舉大工,水直深趨下,恐河流再向北徙,於下游調河頭一帶河道挑浚擴深,使水勢直抵毛家窪,該處地面寬廣,足資容納,仍歸沙家澱達津入海,此第六次河道改由調河水。
以上各河道,自築堤後,共改六次。第一次之安瀾城,距現代河身已北徙數十餘里。冰窖改河之後,康熙年間之北堤轉為南堤,雍正年間之南堤轉為北堤,以現代河身而論,則凡屬康熙、雍正年間所築之南堤、北堤俱在河之南矣,再查乾隆五年,因河流日漸北徙,於大堤起由東安縣葛漁城至鳳河西岸止,筑北埝一道,乾隆二十一年,因北埝不足恃,又於永清縣趙百户營築遙堤一道。此二埝久經沖刷已成盪漾之區。又乾隆二十八年、於北大堤永清縣之荊垡起,至武清區(原武清縣)之黃花店止,添築越埝一道。越埝與昔日之南埝,相距三十餘里。現河流在此二埝之中。 [8] 
清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後,在河道的治理上,十分有限。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永定河治理基本處於停頓狀態。
為保護鐵路,日偽時期(1941~1942年期間)從武清區(原武清縣)東洲龍鳳河右堤起,順鐵路修堤到落垡鐵路橋,俟後,又順龍河右岸修堤到於常甫以上順龍河右岸仍築有小埝,後築成新北堤,這一線即成為泛區北堤。原永定河的北遙堤即成為泛區的南堤。
建國後,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全面的家店至盧溝橋段六次加固堤防,按五十年一遇洪峯流量4000立方米秒、堤頂超高2米設計,按百年一遇洪峯流量7000立方米/秒,堤頂超高1米校核,河槽可通過10000立方米。1976年汛期將左堤防洪標準提高到16000立方米秒,對保衞首都北京的安全有了保障。天津市在中央的統一規劃,統一安排、指導下,從1949年於1980年代就進行了泛區治理工程。 [8] 
2020年4月底開始,永定河北京段啓動了25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生態補水,將實現永定河北京段170公里全線通水。 [15] 
2021年9月27日,屈家店樞紐開閘,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實現全線通水。 [33] 
2023年1月,門頭溝區永定河山峽段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已基本完工,共治理23.1公里,新建3處濕地和20座漫水橋。 [34] 

永定河開河分洪

永定新河,人工河道,為解決永定河入海尾閭問題,確保首都北京、天津市及京山鐵路的安全,依據水利電力部海河勘測設計院提出的“京、津地區水利規劃意見”及“永定新河開工報告”,自泛區尾端屈家店開挖一條永定新河,穿京津公路、京山鐵路東至北塘入海。該河於1970年10月至1971年7月1日實施。永定新河自屈家店閘至大張莊採用三堤兩河,大張莊以下併為一河,經蘆新河與姚莊之間,有楊村機場排水河納入,經東堤頭又納北京排污河(抗旱河),過田辛莊村北,穿津唐運河、沿海軍五·七幹校北側至金鐘河防潮閘下,於黃港附近穿越金鐘河,再沿金鐘河南側東行,會潮白新河並穿京山鐵路,裁薊運河彎,直達北塘口,河道全長61.9公里。永定新河設計標準為五十年一遇洪水,屈家店流量1800立方米秒,除經北運河分泄400立方米秒入海河外,其餘1400立方米秒經永定新河下泄。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為1800立方米/秒。沿河依次納入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等入流,在其出口設計流量為464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為4820立方米秒。
永金引河,人工河道,1971年與永定新河同期建成。從永定新河大張莊樞紐引水涵洞起,沿一段原澱南引河,穿津榆公路後,開挖新河,至歡坨揚水站東入金鐘河,全長9.15公里。永金引河的運用條件是:汛末關閉大張莊樞紐節制閘,提永金引河閘,由新引河引水入永金引河、金鐘河貯蓄,最大引水流量200立方米/秒。在汛期當永定新河小於五十年一遇洪水時,由新引河引洪200立方米/秒,經永金引河入金鐘河進行衝淤,於金鐘河防潮閘下再入永定新河。 [16] 
小清河,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馬河支流,為永定河右岸分洪河道。發源於北京市豐台區長辛店鄉西北部。大寧水庫以上豐台區稱啞叭河,以下稱小清河。流經長陽、葫蘆垡、官道、窯上、南召等鄉境內,在南召鄉八間房村南出境,在河北省涿州市碼頭鎮南匯入北拒馬河。全流域面積436平方公里。房山區境內長度30公里,流域面積212.35平方公里,山區面積28平方公里。右岸有啞叭河和刺蝟河匯入。 [17] 

永定河涵閘樞紐

三家店攔河閘 三家店攔河閘
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係為北京市供水而興建,由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設計,水利部第三機械工程總隊施工,於1956年1月~1957年3月建成。包括永定河節制閘、引渠進水閘和城龍灌區總乾渠進水涵管各一座,屬二級建築物。攔河閘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通過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通過流量7700立方米每秒。閘上裝設手動、電動兩用啓閉機鋼質弧形閘門,建有工作橋和公路橋。最大調蓄能力125萬立方米。 [18] 
小清河分洪閘,1971年冬,北京市水利氣象局報經水電部批准,在截流土壩處改建小清河分洪閘一座,以控制下泄水量。此工程於1972年1月動工,1973年12月竣工。閘型為開敞式寬頂堰,底板高程60.45米(北京標高,下同),門頂高程64.05米,堤頂(分水箭)高程65.0米。分洪閘共23孔,每孔高4米,寬6米。採用平板鋼絲網混凝土閘門,用門式移動啓閉機(5台)啓閉,啓閉能力為2×7.5噸/台。設計上游水位64.05米,設計下游水位63.70米,設計過閘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後於1979年經水電部泥沙研究所水工模型試驗結果表明,當上遊達到設計水位64.05米時,泄洪能力僅能達到1130立方米每秒,達不到設計標準。 [19] 
盧溝橋分洪樞紐 盧溝橋分洪樞紐
盧溝橋分洪樞紐,1984年12月20日,北京市政府以(84)京計基字第126號文批准下達盧溝橋分洪樞紐工程投資。全部工程包括:興建永定河攔河閘,重建小清河分洪閘和擴建大寧水庫為緩洪區。三項工程均由北京市水利局水利設計院設計;北京市水利局第二工程處、水利工程基礎處理總隊和水利機械施工處負責施工。1985年1月動工,除大寧水庫擴挖未完成外,其餘包括大寧水庫泄洪閘在內都於1986年以前建成投入運用。 [19] 
大張莊閘 大張莊閘
大張莊閘,位於天津市北郊區大張莊村附近,新引河入永定新河處。該閘始建於1970年,原設計為鋼筋混凝土底板漿砌石閘墩,疊梁閘板。該閘主要任務是汛期分泄永定新河洪水,設計流量380立方米/秒,相應閘上水位4.86米(黃海高程,下同),閘下水位4.81米。校核流量515立方米/秒,相應閘上水位5.43米,閘下水位5.38米。後於1983年隨引灤工程建設利用,新引河反向輸水,將引灤水送至屈家店涵洞入北運河,進海河。該閘起着引灤保水作用,在1983年改建為井柱樁基礎,開敞式鋼筋混凝土灌築樁分離式底板,共13孔,其中深槽孔3孑孔,階梯孔2孔,灘地孔8孑孔,深槽孑孔淨寬8.9米,閘底板設計高程—1米,階梯孔淨寬9米,閘底板設計高程0.3米,灘地孔淨寬9米,閘底板設計高程1.8米,閘門頂高程3.6米,閘門為平板鋼閘門,啓閉設備為柱塞式液壓啓閉機,閘上部設汽—15級交通橋,橋面寬5米,橋面高程6.84米。 [20] 
劉莊子分洪口門,位於永定河右岸盧溝石橋以上2公里處(1975年以前,劉莊子口門採用爆破方式分洪)。設計分洪口寬100米,深3.5米。口門處系瀝青面公路,寬10米,高程68.7米。1975年河南省發生大水後,按照水電部的要求,盧溝橋以上按最大可能洪峯流量16000立方米每秒考慮,必須採取分洪措施才能保證盧溝橋下泄流量小於2500立方米每秒。1976年汛期,北京市防汛指揮部按照水電部的指示,在水電部水利調度研究所的協助下制訂了永定河洪水調度方案。經水電部和北京市委同意,在劉莊子做分洪口門,作為度汛的應急措施,遂將口門底(即堰頂)寬開挖至400米,堰頂仍恢復瀝青路面。堰兩端以4%的坡度與堤頂公路連接,成為梯形側堰。堰頂高程按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時的水面線設置,北端為65.21米(北京,下同),南端為64.57米。在口門處築擋水土埝,比設計洪水位高1米,頂寬1.5米,迎水坡用幹砌石防護。當洪峯流量超過4000立方米每秒時,即扒開土埝分洪。採取這一措施後,劉莊子口門分洪流量可達3300立方米每秒。工程於1976年8月開工,1977年建成。
盧溝橋溢流堰,位於盧溝橋下石堤距橋中心1.42公里處。原系永定河右岸石堤的一段,堰寬300米。1939年7月25日洪水在此段漫決,使永定河洪水幾乎全部經小清河泄入大清河。當時日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建設總署北京工程局做了利用決口處建堰分洪的設計,於1940年汛後至1942年汛前發包給日商大林組修建完成。堰頂高程59米,較盧溝橋下過流2500立方米每秒時的水位約低1.0米。1978年5月22日~24日,水電部召開京、津、冀3省市防汛座談會,確定此堰不能使用。同年6月,在溢流堰前沿建成一段與上下游石堤斷面相一致的水泥砂漿砌石堤,將溢流堰堵閉。石堤後陸續填土,頂寬10米,高與堤平,堤頂鋪築了碎石路面。
金門閘 金門閘
金門閘,位於盧溝橋以下31.2公里處永定河右堤上、房山縣窯上村南。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草閘,6年後改建為石閘,定名金門閘。乾隆三年(1738年)建減水石壩,3年後加高成“石龍骨”。同治十一年(1872年)進行整體改建。宣統元年(1909年)將壩改建為石閘。1937年改建南端2孔為鐵閘門。1949年,金門渠灌溉工程仍利用金門閘放淤工程渠首作引水閘。1953年開始引水,由於渠道淤積、決口,排水不良,引起耕地鹼化面積擴大,利小害大,停止引水。1971年改建成灌溉閘門。
屈家店水利樞紐永定新河進洪閘 屈家店水利樞紐永定新河進洪閘
屈家店水利樞紐,位於天津市北郊區(現北辰區)屈家店附近,樞紐工程包括北運河節制閘、船閘、南進洪閘(新引河閘)和北進洪閘(永定新河閘),擔負着泄洪、排污、供水、灌溉和防潮任務。 [18]  由於永定河洪水攜帶大量泥沙下泄,造成北運河、海河及天津港淤積,嚴重影響海河及天津港口航運業發展。為此,1930年開始興建屈家店樞紐工程。主要包括北運河節制閘、船閘、新引河分洪閘,並開挖一條新引河,導水穿京山鐵路入塌河澱放淤區。該工程於1932年完成。永定河上游特別是官廳山峽的暴雨中心威脅着京津兩市及京山鐵路的安全,為了暢通永定河下游入海通道,保衞兩市及鐵路的安全,依據海河流域規劃於1970年開挖了永定新河,並同時修建了永定新河進洪閘。 [20] 
永定新河入海口 永定新河入海口
永定新河防潮閘,是海河流域永定新河河口控制工程。按泄洪能力50年一遇設計、100年一遇校核標準,20孔閘。永定新河防潮閘的主要任務是,將海潮帶來的沉沙擋在河口之外,保證永定新河上游和潮白新河的洪水安全,確保海河流域北四河中下游廣大地區,特別是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防洪防潮安全。2007年11月,永定新河治理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總投資10.11億元,該工程於2011年5月建成通水。

永定河蓄滯洪區

大寧緩洪水庫 大寧緩洪水庫
大寧水庫緩洪工程,是盧溝橋分洪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將永定河分洪後的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滯緩在庫區內,以減免小清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大寧水庫東瀕永定河,西鄰長辛店鎮,建於1959年,是一座平原水庫,庫容330萬立方米。擴建後的大寧水庫,總庫容為3600萬立方米。 [21] 
永定河泛區,地處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北京市大興區(原大興縣)和天津市北辰區、武清區(原武清縣)接壤處,南北寬6~7公里(最寬處16公里)、東西長67公里,總面積460平方公里。設計蓄洪水位16.5米時,蓄水量4億立方米,淹沒耕地38.6萬畝,村莊224座,人口17.4萬人。1970年開挖永定新河,導洪水徑直到北塘入海。
三角澱,地處永定河下游右側,天津市武清區(原武清縣)、北辰區境內。位於北遙堤以南、南遙堤以北、陳嘴二支渠以東、增產堤以西範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澱底高程8.5~4.5米(大沽,下同)。設計滯洪水位8.65米時,相應滯洪量1.01億立方米,總面積59.8平方公里。老三角澱歷史上是永定河泛區下游末端,1939年永定河大水於梁各莊改道後遺留而形成。運用原則是:當永定河特大洪水經泛區調蓄後至屈家店閘洪水流量仍大於1800立方米每秒、威脅屈家店閘或永定新河和北運河堤防安全時,應在永定河右岸大旺村或北排幹附近扒堤分洪入三角澱。 [22] 

永定河水庫

官廳水庫 官廳水庫
官廳水庫,在河北省懷來縣境內,位於永定河流經官廳山峽處。鄰近北京市西部地區。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的河流之一,由桑乾河和洋河匯流而成。在官廳山峽修水庫,是開發永定河梯級水力發電的開始,官廳水庫是多年調節水庫,它具有防洪、灌溉、養魚以及發電等作用,同時對永定河梯級水力發電起着諷節和控制作用。水庫於1951年10月開工,1953年攔洪蓄水,1954年5月竣工。總庫容22.7億立方米,是建國後在永定河上游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 [23]  [24] 
除官廳水庫外,自1958年至1982年,先後在桑乾河上修建了總庫容5.8億立方米的冊田水庫(1960年);在東洋河上修建了總庫容1.16億立方米的友誼水庫(1963年);在上游各支流上建有中型水庫17座,小型水庫283座,庫容總計為7億多立方米。 [24] 
東榆林水庫 東榆林水庫
東榆林水庫,主壩處於朔州市城區神頭鎮東榆林村東南的桑乾河上游幹流上。控制面積3430平方公里,是一座設計特殊的無溢洪道水庫。主壩系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5.5米,長1135米。於1978年建成,次年發生垮壩,為病險庫。原為空庫度訊,主蓄神頭泉清水。1999年起來水全蓄。2005年除險加固。總庫容6500萬立方米,20世紀,每年向下遊及周邊供水8000萬立方米以上。2007年10月獲批山西省首批省級水利風景區,2008年為朔州市桑乾河濕地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5] 
冊田水庫 冊田水庫
冊田水庫,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許堡鄉。始建於1958午3月,它橫截桑乾河水,東西長30公里,下游為烏龍峽,長約10公里,興利水位面積約5萬畝,蓄水8600萬立方米,可澆灌農田40多萬畝,年產魚五萬多公斤。水庫的主要任務是為下游官廳水庫攔沙、防洪和渡汛,還起着保障首都防洪安全的重要作用,同時還擔負着大同城市部分工業和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 [26] 
友誼水庫 友誼水庫
察爾湖友誼水庫),洋河支流東洋河上游,水庫最大流域面積2250平方公里,最大集水面積7.7平方公里,佔東洋河流域面積的67.6%,總庫容1.16億立方米,平均水深6~9米。 [27] 
此外,永定河干流上還有為梯級電站而修的珠窩水庫(總庫容為1430萬立方米)和落坡嶺水庫(總庫容365萬立方米)。支流上中小型水庫較多,比如洋河上支西洋河上游的西洋河水庫,官廳山峽內,有位於清水河上的齋堂水庫,總庫容542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45平方公里,佔清水河流域面積557平方公里的61.9%。另一座是位於下馬嶺溝左支上的葦子水水庫,總庫容76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9平方公里,佔下馬嶺溝流域面積的70%。 [24] 

永定河水電工程

支流上各水庫大都建有電站,幹流段水電設施主要有:
官廳水電站 官廳水電站
官廳水電站,是華北地區1949年後興建的第一座水電站,也是中國最早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施工的水電站。1954年6月官廳水庫建成後動工,裝有三台1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第一台機組於1955年12月26日投產運行,1956年4月全部建成。1956年在官廳山峽出口處建設一條送水進北京的引水渠,與之配合,動工修造了北京模式口水電站。安裝兩台總容量為600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於1957年3月開始發電。
落嶺坡水電站庫區 落嶺坡水電站庫區
1958年在官廳水庫下游興建珠窩水庫,隨之建設一座單機容量為6.5萬千瓦的下馬嶺水電站,1961年1月開始發電,形成永定河第二梯級電站。1970年春,在下馬嶺的下游,開始興建落坡嶺攔河壩和下葦甸水電站,1975年12月兩台1.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同時建成,形成了永定河第三級梯級水力發電。
葦子電站大壩 葦子電站大壩
模式口水電站(停用) 模式口水電站(停用)
永定河梯級水力發電,就是由上述官廳、下馬嶺、下葦甸及模式口四個水電站組成,四個梯級電站共8台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1萬千瓦+1×6.5萬千瓦+2×1.5萬千瓦+2×0.3萬千瓦=13.1萬千瓦。隨着水利水電科學技術的發展,整個永定河梯級水力發電,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做到了機組按邏輯程序啓動或停機。
下馬嶺電站 下馬嶺電站
永定河梯級水力發電,除官廳水庫在河北省境內,下游其他水電站站址都在北京市境內,故整個工程建設及生產後的管理,均由北京市電力部門負責。屬於北京市石景山發電總廠管理。 [23]  [28] 

永定河灌溉

遠在公元250年,曹魏徵北將軍劉靖曾引永定河水灌溉高梁河一帶農田。北京作為封建時代都城後,曾幾次引用永定河水發展航運,但都因永定河坡陡流急,洪水洶湧,含沙量大,工程不能長期維持,甚至造成重大災害,終告作廢。至於作為城市命脈的水源,也僅能依靠玉泉山和西山一帶的泉流,不敢引用永定河水。
建國後,1951~1954年,建成了官廳水庫,控制了永定河洪水,攔截泥沙,調節水量,為修建永定河引水工程創造了條件。1956~1957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全部建成,北京的工農業生產、城市建設和城市環境,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改善。
1954年官廳水庫建成,水量得到調節,為官廳山峽的山地、川地灌溉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57年三家店攔河閘建成後,使農田灌溉事業,進一步得到鞏固、發展和改善。
(一)官廳山峽地區的灌溉
官廳山峽地處山區,多為揚水灌溉,總計約9000畝。自流灌渠較大的有四處:
(1)色樹墳和妙峯山兩個鄉於1974年合建一條渠道,1978年建成,可澆地1300畝。
(2)妙峯山鄉引水0.5立方米每秒,灌溉隴駕莊及水峪嘴、陳家莊的土地,共約1000畝。
(3)妙峯山鄉引水澆丁家灘村邊土地500畝。
(4)青白口鄉引水0.4立方米每秒,澆傅家台附近土地600畝。
此外,軍莊水輪泵站於1975年興建,1979年建成。最大引用水量為1立方米每秒,淨揚程50米,灌溉軍莊附近山地,面積約2000畝。
在北京市的永定河主要支流清水河旁還有齋堂灌渠及軍響灌渠等。
(二)永定河下游的灌溉
三家店以下在北京管理範圍內直接引用永定河水灌溉的有城龍、石景山、蓮陰、盧溝橋、黃土崗、永定河及大寧等7個灌區;通過永定河引水渠供水的還有海淀、朝陽、大興、通縣等區縣的西山、平房、東南郊、南紅門、馬駒橋、新河等灌區,控制灌溉面積約90萬畝。此外,石景山灌區內的部分支渠也由永定河引水渠供水。
以下記述直接從永定河引水灌區的簡要情況(詳見第二卷農田水利篇),見圖4-11。
(1)城龍灌區。位於門頭溝區永定河右岸,是個老灌區,建國後加以整修擴建。三家店攔河閘建成後,在攔河閘上游右岸新建進水閘,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發展到1.98萬畝。
(2)石景山灌區。建國後在原石盧渠基礎上擴建發展而成,位於三家店至盧溝橋間永定河左岸,共有8個引水渠首有效灌溉面積2.84萬畝。
(3)蓮陰灌區。位於盧溝橋上游右岸,有自流、揚水兩個取水口,有效灌溉面積1.67萬畝。
(4)盧溝橋灌區。位於盧溝橋上游永定河右岸,實澆面積0.2萬畝。
(5)黃士崗灌區。位於盧溝橋下游永定河左岸,有效灌溉面積0.7萬畝。
(6)永定河灌區。位於盧溝橋下游永定河左岸,灌溉大興區(原大興縣)西部、南部地區的部分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9萬畝。
(7)大寧灌區。位於盧溝橋下游永定河右岸,灌溉大寧水庫以南、永定河以西、京石公路以東、南至市界範圍內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6萬畝。 [29] 

永定河供水

1954年官廳水庫建成,控制了永定河上游洪水,為北京市引用永定河水創造了條件。1957年,建成永定河引水渠工程,以三家店為渠首,建攔河閘、進水閘各一座。渠線自三家店經模式口、西黃村向東,利用一段南旱河,經玉淵潭至西便門匯入護城河。為了給城內河湖供水,另設一條從雙槐樹至紫竹院的支渠(雙紫支渠),與長河相接,再經長河進入北護城河。引水渠最大引水能力為50立方米每秒。
經引水工程引來的永定河水,通過貫穿城市西郊的主河道和城南、城北兩條支線,解決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主河道主要供給石景山電廠、高井電廠、首都鋼鐵公司、北京鋼廠、燕山石油化工總公司、田村水廠、第二熱電廠和石景山、海淀兩區一些灌區用水;北支線除向城市園林湖泊供水外,還向第二軋鋼廠、燕京造紙廠等工業用户和朝陽區平房灌區供水(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後,截斷雙紫支渠,北支河道改由京密引水渠供水,但冬季京密引水渠停水期間,仍由永定河引水渠供水);南支線經南護城河匯入通惠河,除向陶然亭、龍潭兩公園湖泊供水外,還向水源六廠、東郊熱電廠、印染、造紙等工廠和朝陽、豐台、大興、通縣等區、縣的一些灌區供水。截至1985年,通過這條引水工程向工農業、城市河湖及人民生活供水近200億立方米。 [30] 

永定河航運

永定河因“氾濫則迅激難制,乾涸則一葦不通”,水源無保障;又兼途中“多山石阻礙”,險隘太多,全線通航的事無籍可查,但是局部通航還是史有所載的。
早在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就在永定河下游靜海一帶開鑿過永濟渠,西經霸縣附近的信安鎮,北合桑乾河分支到達涿郡(即北京),隋代曾利用它運輸過糧餉。
其後,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遠征遼東,遣韋挺利用桑乾河從幽州運糧東下,但到盧師台地方,因漕渠壅塞,“遂下米台側”。這説明唐代也曾利用它搞過運輸。正如《水部備考》中説的,“盧溝而下,舟楫時有之”。 [31] 
《水部備考》還記載:“盧溝而上,直達宣府之保安州,故元運道也。自大同縣古定橋起,至盧溝橋務裏村,約八百餘里,內可行舟者七百二十七里,驢馱搬運者八十八里。”這也説明,元代確曾利用永定河作為運道運送過物資糧食,但不是全線通航,而是水陸兼程,有的地段還是由駱駝、驢騾馱運的。
永定河不能全線通航的原因,是地形複雜。永定河從山西進入北京,經過兩個山峽地帶,一個是陽原地區的石匣裏山峽,一個是北京地區的官廳山峽。尤其是官廳山峽,地形複雜,落差340餘米,平均坡降千分之三,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行船通運是不可能的。
歷代王朝開發利用永定河搞航運(主要是漕運)未獲成功的事例,歷史也有記載。
《金史·河渠志》載:“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議決盧溝以通京師漕運。……十一年(公元1171年)十二月,省臣復奏開之,自金口疏導至京城北,入壕而東,至通州之北入潞水。……渠成,以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漩洄,齧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竟不能行而罷。”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以金口閘下視都城,高一百四十餘尺,……儻遇暴漲,人或為奸,其害非淺。……遣使塞之。”這是金代開渠引水通航未獲成功的一例。 [31] 
元世祖統一中國,將都城從原來的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多倫附近)遷來大都(今北京)後,十分關注從大都通往西北上都的航道問題。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聽到有人説,“灤河自永平挽舟窬山而上,可至開平;盧溝自麻峪可至蕁麻林(今河北省萬全縣洗馬林)”,即派太史郭守敬去踏勘。結果是“灤河既不可行舟,盧溝亦不通”(《元史·郭守敬傳》)。這也是一例。
後來,元順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中書參議孛羅帖木兒、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麗莊,直至西山石峽鐵板開水古金口引水一百二十餘里,創開新河一道。……放西山金口水東流至高麗莊,合御河,接引海運至大都城內輸納……正月興功,至四月功畢。起閘放金口水,流湍勢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卒以無功”(《元史·河渠志》)。這又是未獲成功的一例。
明代,永定河上游的大同、宣化等地是邊防要地,軍事形勢一直緊張,軍隊糧餉的運輸問題很大,先後當政的幾個皇帝都想通過永定河來解決運輸問題,曾幾次派人實地查勘,不能實施。
到了清代,宣化、大同諸府已不是邊關重地,加上永定河又水患頻仍,航運之事已無實際意義,不再提及。
[31] 

永定河沙石開採

在永定河道內開採沙石,是1970年代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民國年間,僅有靠河的居民在盧溝橋附近的河灘地上,採掘河卵石壘砌院牆、房基,數量很少。解放前夕,也有依靠採掘販賣卵石,以維持生計者,但為數聊聊,系手工開採,量亦不大。解放初期(1960年代以前)雖有專營沙石開採的場子,但多位於石景山上游的河岔內,且均為手工開採或半機械開採,年採掘總量不過五六萬立方米。 [32] 
在永定河河道內大規模以機械開採沙石,是從八寶山沙石場盧溝橋分場開始的。八寶山沙石場原在八寶山附近採掘沙石,供北京市建設需要,後因資源漸少,需要量又增大,於1970年代初期,又在盧溝橋以上東河沿河灘內設場採掘,1975年經北京市水利氣象局批准,劃定河灘地90萬平方米作為八寶山沙石場的採掘區(包括建材局的第二構件廠開採區),同年末又批准了石景山公社採石場,大興區(原大興縣)永定河沙石場在河道內採掘。
1980年後,首都的房屋建設和市政工程建設都有較大規模的發展,沙石料的需求量隨之加大,因之,在永定河道內採掘沙石的單位也大大增加。 [32] 
北京市永定河管理處成立後,為結合疏浚河道、利於排洪,又能供應首都建材,於1976年底制定了沙石開採規劃,1979年10月經市水利氣象局批准。規劃的範圍是自三家店京門鐵路橋下至大興區(原大興縣)鵝房止的河道內為開採沙石區域。開採區的寬度:盧溝橋以上,在4000立方米每秒的行洪河道以內,但距兩岸堤防至少為200米;盧溝橋以下,在河道治導線以內。開採深度:三家店至盧溝橋間為2.8~6.5米,盧溝橋至鵝房間為2.05~3.8米。
雖然有了沙石開採規劃,而且在開採單位的批准書內也載明瞭開採範圍和開挖深度,但一些單位僅顧眼前利益,很少考慮開採後的河道情況,又加管理不嚴,出現了超寬、超深開採現象。 [32] 
1985年6月,為確保首都防汛安全,合理開發河道沙石資源,北京市人民政府發佈了《北京市河道沙石開採管理暫行規定》,自1985年7月1日起施行。永定河管理處隨即自7月份起對各開採單位進行了重新登記,並做了合理調整,重新辦理了審批手續。要求各開採單位嚴格按照批准劃定的範圍開採,並嚴格控制挖掘深度。
截至1985年底,重新辦理審批登記手續的開採單位共計79個,其中機械開採的72個,人工開採的7個。72個機械開採單位,在永定河內開採的64個,在小清河分洪道內開採的8個;按區、縣管段劃分,門頭溝區25個,石景山區6個,豐台區24個,房山縣15個,大興區(原大興縣)2個。人工開採的7個單位,全部在石景山區。 [32] 

永定河生態補水

1980年代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劇增,水體污染嚴重,永定河生態系統退化嚴重,主要河段年均乾涸121天,年均斷流316天,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年入河量分別超過納污能力1.5倍和7.6倍。
引黃河水濟永定河的設想自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一直未有進展。直到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六河五湖”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永定河即是“六河”之一。隨後,2016年2月,發改委同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啓動了《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編制工作,編制完成後12月正式對外公佈。方案設計,從山西萬家寨水庫經河北將水調入永定河,緩解官廳水庫水量不足問題。
2017年3月成立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部省協調領導小組,強化流域上下游聯動,建立區域互動合作機制。同時研究組建流域公司,以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流域治理一體化。2018年6月,京津冀晉四省市人民政府聯合中交集團共同組建的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總投資高達370億元。
2019年3月,永定河首次實現大規模引黃河水入京,規模達到2億立方米。門頭溝區域內102公里的永定河河道實現了近40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山峽段首次實現不斷流。2020年4月,官廳水庫再次開閘放水。此次補水幫助永定河門頭溝段將回補地下水約1億立方米,水位回升7至8米。地區生物鏈將實現重造,本地魚種會逐漸恢復,鳥類也將重新聚集。 [6] 

永定河水量調度

2023年12月,受強冷空氣影響,永定河全線結冰。至此,永定河實現全線有水和河道冰期相銜接,順利完成全年全線有水目標任務。這也是永定河自1996年斷流以來,首次實現全年全線有水,標誌着永定河水量調度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39] 

永定河流域概況

永定河流域範圍示意圖 永定河流域範圍示意圖
永定河流域東鄰潮白、北運河,西接黃河流域,南界大清河,北為內陸河;流域地跨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5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域面積47016平方公里,流域長度515公里,平均寬度91公里,流域平均比降2.85‰。 [4] 
流域中,其中山區為45063平方公里,佔95.8%,平原1953平方公里,佔4.2%。從恢河源管涔山東麓至屈家店閘永定河長694.1公里。流域內有山西、內蒙、河北、北京及天津五省市、自治區的43個縣、市,人口720萬人,耕地面積2200萬畝。
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60~650毫米之間,多雨中心沿軍都山、西山分佈,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50毫米,內蒙烏盟及山西雁北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官廳到三家店一帶是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450~650毫米,北京及河北平原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多雨年與少雨年相差2~3倍,汛期6~9月份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70~80%。 [2] 
參考資料
  • 1.    方朕:渡盡劫波永定河  .海外網[引用日期2019-04-17]
  • 2.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36-239 .
  • 3.    河北省地方誌纂委員會.河北省志 第3卷 自然地理志: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1月:187-188.
  • 4.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一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12/1 :129-130 .
  • 5.    天津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天津市志·自然地理志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44 .
  • 6.    乾涸25年首次全線通水:3億財政投入永定河生態補水 “母親河”將再次環繞北京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7-27]
  • 7.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40 .
  • 8.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40-243 .
  • 9.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一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12/1 :104-108 .
  • 10.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32-233 .
  • 11.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89:216-226
  • 12.    北京市河流水系:大小河流80多條一覽  .騰訊網.2010-06-28[引用日期2020-03-29]
  • 13.    武清縣誌 .武清縣地方史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0年6月:108 .
  • 14.    武清縣誌 .武清縣地方史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0年6月:296 .
  • 15.    永定河北京段將實現25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CCTV[引用日期2020-05-13]
  • 16.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44-247 .
  • 17.    北京市房山區水利志編輯委員會.房山區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年9月:14-18
  • 18.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二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12/1 :121-128 .
  • 19.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48-256 .
  • 20.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47-248 .
  • 21.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48-256 .
  • 22.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二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12/1 :128-131 .
  • 23.    河北省電力工業志編纂委員會.河北省電力工業志: 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58-59
  • 24.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34-235 .
  • 25.    盧玉隆.東榆林水庫淤積問題初探.山西水利.2009年第1期 . 52-53頁.
  • 26.    範樹宏 .冊田水庫在大同市水資源綜合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西水利 2009年第5期:11-12
  • 27.    察爾湖(友誼水庫)  .烏蘭察布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7-27]
  • 28.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64-265 .
  • 29.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59-262 .
  • 30.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64 .
  • 31.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65-266 .
  • 32.    北京水利史志編委會 .北京水利志稿 第三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 :286-287 .
  • 33.    天時地利人和!永定河全線通水,京城五大河流首次“牽手”入海  .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引用日期2021-09-27]
  • 34.    新建三處濕地二十座漫水橋 永定河山峽段生態修復工程完工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3-01-02]
  • 35.    北京市領導擔任河長名單公佈!  .北京日報客户端.2023-03-28[引用日期2023-03-28]
  • 36.    永定河系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8-04]
  • 37.    河流健康評價  .張家口市下花園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8-04]
  • 38.    宣化縣鄭家溝宏海採石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引用日期2023-08-04]
  • 39.    永定河自1996年斷流以來首次實現全年全線有水  . 新京報.2023-12-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