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安五銖錢

鎖定
永安五銖錢是由拓跋鮮卑所建北魏銅幣名。北魏於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始鑄五銖錢,文曰“太和五銖”。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冬,又下令,造五銖錢,史稱“永平五銖錢”。
中文名
永安五銖錢
性    質
北魏銅幣名
朝    代
北魏
始    鑄
北魏於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沿革
北魏於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始鑄五銖錢,文曰“太和五銖”。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冬,又下令,造五銖錢,史稱“永平五銖錢”。但使用範圍皆不廣,僅限京都洛陽及附近地區,至肅宗孝明帝元詡熙平(516—518)初,詔令太和五銖、永平五銖及古錢一併通用。二年(517)冬,納尚書崔亮之奏諫,在有銅山處即開爐鑄錢,民間仍多私鑄者,因此,錢轉小薄,壞錢充斥。建義元年(528),重盜鑄之禁,開糾賞之格。鑄錢都將長史高謙之建議鑄三銖錢,其弟高恭之認為欲救錢幣濫惡之弊,應鑄大錢,使錢重如其文。後遂用楊侃計,鑄五銖錢。自永安二年(529)九月至次年正月,官立爐開鑄,文曰“永安五銖”。鑄成後,“官欲貴錢,乃出藏絹,分遣使人於二市賣之,絹匹止錢二百,而私市者,猶三百”。此次鑄錢,原擬盡力統一錢幣,穩定錢值,均未達目的。且隨着社會動盪不安,盜鑄者益多,錢幣大小輕重更為混亂,東西魏時尤甚。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6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