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嘉南渡

鎖定
永嘉南渡是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1),北方漢人大批南遷。八王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大體上自永嘉元年司馬睿移鎮建康(今南京)開始,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有的大姓帶領宗人部曲數百,數千家相攜南下。永嘉五年,匈奴人劉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陽,“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北方漢人大量南渡的歷史現象稱為“永嘉南渡”。十六國先後割據北方,南北分裂時期,仍不斷有漢民南徙。東晉南朝定都建康(今南京),為安置北方士民,在南方設立了僑州郡縣。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對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1] 
中文名
永嘉南渡
事    件
遷徙
歷史意義
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
發生時間
公元307年-公元311年

永嘉南渡概述

中原民户遷至長江流域者超過百萬,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階層和貴族階層,南遷時間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中國古代出現了第一次人口南遷的高潮。

永嘉南渡事件背景

永嘉(307—311年)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匈奴和羯族的首領劉曜石勒等率領部眾,殘酷地屠殺漢人。永嘉四年(310年),劉曜在今河南東部攻下漢人塢堡一百餘處。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帶攻下塢堡三十餘處。後又在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擊敗晉軍主力,晉軍死者十餘萬人。同年,劉曜攻陷洛陽,縱兵大肆屠殺焚掠,洛陽化為灰燼。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稱“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過程

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晉”, 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於分裂之中的中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混亂局面,但安定和平的局面僅維持了三十餘年,至晉懷帝永嘉年間發生重大轉折。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西晉王朝開始走向分崩瓦解,匈奴、鮮卑、羯、羌、氐五族趁虛而入,周邊胡族的大肆入侵出現了“五胡亂華”分裂格局,北方社會的動盪不安,迫使士族和百姓大量南遷,為逃避戰亂,門閥士族帶領家眷、民户流徙到江左一帶,這是有史以來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2] 

永嘉南渡結果

當時,琅琊王司馬睿(ruì)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駐建康(今南京)。江南比較穩定,當權的官僚們極力設法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為將來自保之地。
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揚州刺史。 [3]  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等等,同鄉同裏的人也往往隨着大户南逃。
隨從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餘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比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逃入會稽(今紹興)。《晉書·王導傳》曰:“洛陽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永嘉南渡歷史意義

永嘉南渡在很大程度上客觀的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為之後江南一帶以及整個南方的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