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元之隆

鎖定
永元之隆,是東漢和帝劉肇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94]  劉肇在誅滅竇氏外戚後勵精圖治 [1]  ,實現了“黎元寧康,萬國協和”, [61]  東漢王朝達到鼎盛時期, [95]  史稱“永元之隆” [2] 
永元年間,竇憲大破匈奴班超擊敗貴霜帝國 [56]  [58]  平定西域,使西域五十餘國降附東漢, [15]  以至條支安息(帕提亞帝國)諸國甚至遠在京師洛陽四萬裏外的海濱國家都譯使納貢; [55]  後又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 [59]  地中海東岸而還, [69]  都是前所未至的地方,於是漢廷的勢力抵達西亞、地中海東沿,其巨大影響甚至波及歐洲 [96]  蒙奇(馬其頓)兜勒(推羅) [52]  皆來歸順,遣使內附 [57]  並進貢方物, [55]  實現了歐洲與中國有據可考的首次直接交往; [60]  [62]  同時冊立鮮卑大都護 [79]  實現東漢對鮮卑的有效治理; [77]  又攻滅燒何羌,設立西海郡,將青海湖納入版圖, [68]  時人稱頌“冠斯往代,奄有萬國”。 [61] 
文化上,班昭續成《漢書 [72] 許慎編撰世界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 [75]  ,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 [71]  科技上,令蔡倫改進軍械,所制秘劍及各種器械長期居於技術頂峯;並革新造紙工藝,有蔡侯紙問世。 [70] 
《後漢書》評價:從光武中興到永元之隆,頗有弛張,俱存不擾,户口與日俱增,開闢的疆土一代比一代廣闊。軍隊出塞,蕩平漠北都護西指,通譯四萬。當時的世道清明程度遠遠超越了上古三代(夏商周)科學技術相對前世而言大有長進。 [1] 
中文名
永元之隆
發生時間
89年 至 105年
所屬朝代
東漢
意    義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在位皇帝
漢和帝劉肇

永元之隆背景

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的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 [3]  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 [4]  竇太后倚仗親族,竇氏戚族開始擅權,並圖謀不軌,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劉肇聯合清河王劉慶 [90]  司徒丁鴻 [91]  宦官鄭眾誅滅竇氏戚族。 [5] 
在一舉掃滅了竇氏戚族的勢力後,劉肇開始親理政事,他每日早起臨朝,深夜批閲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 [6]  劉肇親政後,對內整頓吏治 [7]  、招賢納士 [8]  、減免賦税 [9-10]  、關心民苦 [11]  ;對外則擊潰北匈奴使其西遷 [12]  ,並任命班超西域都護 [13-14]  ,徹底平定西域諸國 [15]  東漢逐步呈現出國泰民安、四夷賓服的局面 [1]  ,時人李尤稱之為“永元之隆 [2] 

永元之隆政治

永元之隆選賢任能

劉肇深感吏治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統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 [8]  [16-18]  這既反映出東漢吏制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出和帝為改變這種現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19] 

永元之隆施政以寬

劉肇當政時期,在法制上主張寬刑 [20]  ,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21] 
劉肇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死,由於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説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劉肇和帝卻念及竇太后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諡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22] 

永元之隆任用賢宦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宮廷內設置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閲覽尚書進呈的文書。
在劉肇奪回政權的過程中,參與者除了清河王劉慶 [90]  司徒丁鴻 [91]  之外,宦官鄭眾也幫助和帝搜尋了一些皇帝誅殺外戚的故事,為劉肇的決策提供了更多參考。雖然鄭眾所提出的建議並未被劉肇採納, [90]  但當時大多官宦都依附竇氏,唯獨鄭眾一心忠於漢室,不巴結竇氏一黨,得到了漢和帝的信任。
劉肇奪回權力後,派鄭眾到皇后所居的長秋宮任職,擔任大長秋,負責宣佈傳達皇后旨意,管理後宮事務,成為漢和帝皇后陰氏的近侍。
而在進行策勳班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劉肇的讚賞。因此,和帝常與他商量事情,所以史書上説“中官用權,自(鄭)眾始焉”。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辛卯,和帝下詔廢黜陰皇后,鄭眾因此失業。和帝念及鄭眾伺候皇后多年有功,便沿用西漢呂后封宦官張釋為建陵侯的做法,封鄭眾為鄛鄉侯,食邑1千5百户以維持其生計。 [23] 

永元之隆軍事

永元之隆討滅匈奴

永元初年,漢軍征討北匈奴,在經過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雲北之戰、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後,重創北匈奴。“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于不知所蹤,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到蒲類海“款塞乞降”,東漢朝廷便以耿夔、任尚為“護匈奴中郎將”,領護北匈奴。自此,南、北兩匈奴一併歸東漢領護,史稱“並恩兩護”。 [48-50]  此後,南北匈奴時有叛亂,但均被討平。
永元五年(93年),東漢護送北匈奴 於除鞬單于歸北庭,當時竇憲被誅,耿夔亦被免官奪爵,北匈奴單于於除鞬聽聞後便趁機叛亂,劉肇派遣“護匈奴中郎將任尚討滅了北匈奴於除鞬單于 [24]  同年,南匈奴單于安國叛亂,為骨都侯喜斬殺。 [25] 
永元六年(94年),北匈奴逢侯單于 [81]  率胡兵出塞叛亂,九月,劉肇以光祿勳鄧鴻為主將,統帥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征討匈奴叛軍,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鮮卑大都護烏桓大破逢候單于,馮柱遣兵追擊復破之。 [26] 
永元八年(96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犢王叛亂寇邊,七月,行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叛軍,斬殺右温禺犢王。 [27] 

永元之隆擊敗貴霜

考古出土的貴霜王閻膏珍金幣 考古出土的貴霜王閻膏珍金幣
永元二年(90年)夏,貴霜帝國君王卡德菲茲二世(閻膏珍) [88]  求娶大漢公主卻被拒絕,便派副王謝率領7萬大軍長途奔襲,翻越葱嶺(帕米爾高原)攻打東漢。班超手下兵少,大家十分恐慌,班超卻説:“對方兵雖多,卻跋涉千里,連軍糧供不上,何足為懼?”貴霜大軍本想速戰速決,不料久攻不下,軍糧也快沒了。班超料到謝會派人向龜茲求援,就讓數百名漢軍埋伏途中,將貴霜人統統截殺,謝大驚失色,只好請罪求和。貴霜帝國大為震撼,從此每年都向東漢納貢。 [53-54] 

永元之隆征服西域

永元三年(91年)劉肇西巡期間,班超制服了西域的龜茲姑墨温宿等國。十二月,劉肇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同時冊封隨行的龜茲國侍子白霸為王,派司馬姚光護送他回到龜茲國繼承王位。司馬姚光到達後,與班超聯手廢黜了龜茲老國王尤利多,擁立白霸為新一任國王,並將尤利多押送至京師洛陽。班超駐守龜茲它乾城,西域只剩焉耆國、危須國、尉犁國懷有二心,其餘皆定。 [82]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率領西域八國聯軍7萬餘人, [84]  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山國,並斬殺了焉耆與尉黎兩國的國王,將其首級傳送至京師洛陽,獻於漢和帝。 [83]  至此西域全體歸降,向東漢送納質子的有五十餘國。 [15] 
永元八年(96年)五月,車師后王叛亂。 [28]  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長史王林擊破車師后王並殺之。 [29] 

永元之隆都護鮮卑

永元六年(94年)十一月,任尚調動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的軍隊擊破北匈奴逢侯單于,次年(95年)正月,劉肇冊立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率眾王 [79]  同時置丞輔佐,視作漢之郡縣。 [78]  東漢政權贏得了鮮卑諸部廣泛的認同與擁護,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東漢對鮮卑的有效治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了貢獻。 [77] 
由於鮮卑在北匈奴西遷後佔據漠北,範圍遼闊,東漢還設置了護烏桓校尉等機構,同時派遣度遼將軍,與鮮卑大都護共同管理鮮卑。 [77]  在臣服於東漢、接受東漢護烏桓校尉管理的同時,仍會有一些鮮卑人為獲取生存物資而搶奪財物, [80]  但往往很快就被擊破,如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有鮮卑人到右北平行盜寇之事,在進入漁陽後便被漁陽太守擊破。 [32] 

永元之隆平定羌蠻

永元五年(93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蠻,護羌校尉貫友討伐燒當羌使其遁逃。 [25] 
永元九年(97年)八月,羌人侵犯隴西殺長史,劉肇派遣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平定羌亂。 [30] 
永元十三年(101年)八月,護羌校尉周鮪討伐燒當羌,大破之。 [31]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二月,巫蠻叛亂,侵犯南郡 [33]  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劉肇派遣使者都督荊州兵迫降巫蠻。 [34] 

永元之隆進軍西海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滅燒何羌,於是西海(青海湖)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寇。曹鳳上奏説,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應當在此重新設立西海郡縣,劃定區域廣開屯田。
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修繕故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守西海郡,同時拜曹鳳為新一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兵於龍耆城,於是東漢在青海湖一帶廣增屯田,沿河駐紮的兵營共三十四部。直到漢安帝永初年間諸羌造反,才被裁撤。 [68] 
永元一朝,武功赫赫,開疆拓土,四夷賓服。 [1] 

永元之隆經濟

劉肇十分體恤民眾疾苦,親政後關心民間疾苦,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 [35]  、減免賦税 [36]  、安置流民 [37]  、勿違農時 [38]  ,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 [39] 

永元之隆人口

到了永興元年(公元105年),東漢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在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 [40] 

永元之隆科技

漢和帝在位時期,在科技上亦有不少建樹。

永元之隆造紙技術

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中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脱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

永元之隆製陶技術

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製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脱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51] 

永元之隆天文儀器

永元十五年(103年),漢和帝採納賈逵的建議,按照傅安提出的“用黃道座標取代赤道座標測算日月運行軌道”的構想,下詔製造“太史黃道銅儀”,是世界上第一台用黃道座標測算日月運行軌道的天文儀器。 [92] 

永元之隆文化

永元之隆續成漢書

漢和帝得知班昭博古通今、學識過人,便下令班昭續寫《漢書》,並允許她到皇家東觀藏書閣內查閲史料,完成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編撰。 [72] 

永元之隆興辦女學

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為宮裏的妃嬪講學,后妃們敬仰她的學識,親切地稱她為“大家”。 [72] 

永元之隆定型漢字

劉肇發現五經的解説有異義,而且在文字書寫上也不一樣,便親自到東觀,閲覽書林典籍,廣選有技藝的人到東觀任職;他還令賈逵修理舊文字,永元八年(公元96年),許慎從賈逵受學, [76]  採集史籀、李斯、揚雄的書,廣泛訪問民間,請賈逵考證,最終著成《説文解字》一書, [71]  是世界第一部字典, [75]  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74]  漢和帝還讓左右近臣皆誦讀詩書,宮中尚學之風濃厚。 [73] 

永元之隆社會

永元之隆注重德化

漢章帝時,居巢侯劉般逝世,按規定應由長子劉愷襲爵,但為滿足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讓弟弟劉憲襲封,自己則逃往外地。執政官上奏請示收回劉愷封國,章帝嘉其義,特許等待他。而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十多年後,執政官又提起此事。對此,侍中賈逵上書説:“孔子曾説‘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麼難的呢?’有司沒有推究劉愷此舉的樂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這樣做恐怕不能助長禮讓的風氣,成就寬弘的教化啊!劉肇”深以為然,下詔説:“王法崇善,成人之美。”於是不僅同意劉憲襲爵,並還徵劉愷為郎。 [41] 

永元之隆愛民為本

劉肇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説:“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 [39] 
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劉肇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42] 

永元之隆祥瑞頻出

經過漢和帝的治理,東漢“遠夷敬服,黎元寧康,萬國協和”,各郡、各國前後進獻的祥瑞多達八十一處,為歷代之最。劉肇卻自稱德行淺薄,於是都隱沒起來而不宣揚, [63-64]  因此這些祥瑞是什麼樣子都沒有被記載。 [65] 

永元之隆外交

永元之隆通譯四萬

永元六年(94年),西域五十餘國全部納質內屬東漢後,遠在四萬裏的海邊國家條支安息(帕提亞帝國)等國也譯使納貢, [55]  後漢書概括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 [1] 
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帝國君主滿屈(帕科羅斯二世)向漢和帝進獻獅子和“條支大鳥”(鴕鳥),時人稱之為“安息雀”, [86]  標誌着活的鴕鳥第一次進入中國, [87]  漢和帝便讓班昭作《大雀賦》記頌此事。 [89] 

永元之隆遣使羅馬

永元九年(97年),東漢使臣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抵達條支安條克城), [43]  地中海東岸而返,進一步加強了東漢政府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瞭解。 [66]  並將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 [85] 
甘英出使羅馬路線圖 甘英出使羅馬路線圖

永元之隆建交歐洲

永元十二年(100年)冬,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漢和帝賜其國王金印紫綬。經考證,蒙奇、兜勒分別是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和東方省推羅城,這是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第一次直接接觸, [52]  也是是歐洲與中國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62] 
根據2世紀托勒密《地理志》引用馬林努斯(Marinus)《地理學概論》記載,一名叫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 Titianus)的蒙奇兜訥人(即馬其頓商人)先從幼發拉底河到中亞石塔(Lithinos Prygos),又從石塔到賽里斯國(Seres)的賽拉(Sera)城(東漢首都洛陽),記述了石塔至賽拉城陸上絲綢之路——“塞拉之路”。”這與《後漢書》所載蒙奇兜勒使臣於公元100年11月到洛陽並受到東漢政府接待和賜予‘金印紫綬’的時間和史實相一致。 [67] 

永元之隆評價

范曄《後漢書》:“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去來,自有數也?”;“孝和沈烈,率由前則。王赫自中,賜命強慝。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44] 
《東觀漢紀》:“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 [61] 
蘇順:“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 [61] 
《帝王世紀》:“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衞之燕,囿無般樂遊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45]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黃香:“惟永元之盛代,聖皇德之茂純,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順以奉天。以三載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時加玄冕,簡甲子之元辰。皇輿幸夫金根,六玄虯之連蜷,建螭龍以為旗,鳴節路之和鑾。既臻廟以成禮,乃回軫而反宮,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鍾。祚蕃屏與鼎輔,暨夷蠻之君王,鹹進爵於金罍,獻萬壽之玉觴。” [93] 
崔瑗:“玄景寢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啓,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雲其窮。” [45] 
李賢:“凡瑞應,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於有實,故書見於某處。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虛飾,故書某處上言也。”
杜佑:“明章之後,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至於孝和,人户滋殖。” [46] 
葉適:“東漢至孝和八十年間,上無敗政,天下乂安。” [47]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帝紀第四》: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
  • 2.    李尤《辟雍賦》: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 3.    《後漢書·帝紀第四》:孝和皇帝諱肇,肅宗第四子也。母梁貴人,為竇皇后所譖,憂卒,竇後養帝以為己子。建初七年,立為皇太子。
  • 4.    《後漢書·帝紀第四》: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卽皇帝位,年十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 5.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皇太后臨朝,尊母沘陽公主為長公主,益湯沐邑三千户,兄憲,弟篤、景,並顯貴,擅威權,後遂密謀不軌,永元四年,發覺被誅。
  • 6.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自竇憲誅後,帝躬親萬機。每有災異,輒延問公卿,極言得失。
  • 7.    《後漢書·卷四》:秋七月辛卯,詔曰:“吏民逾僣,厚死傷生,是以舊令節之制度。頃者貴戚近親,百僚師尹,莫肯率從,有司不舉,怠放日甚。又商賈小民,或忘法禁,奇巧靡貨,流積公行。其在位犯者,當先舉正。市道小民,但且申明憲綱,勿因科令,加虐羸弱。”
  • 8.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三月戊子,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而郡國舉吏,不加簡擇,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又德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別署狀上。而宣佈以來,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從好,司隸、刺史訖無糾察。今新蒙赦令,且復申敕,後有犯者,顯明其罰。在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非獨州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傷,由法不行故也。”
  • 9.    《後漢書·卷四》:十二月壬辰,詔:“今年郡國秋稼為旱、蝗所傷,其什四以上勿收田租、芻稿;有不滿者,以實除之。”
  • 10.    《後漢書·卷四》:十一年春二月,遣使循行郡國,稟貸被災害不能自存者,令得漁採山林池澤,不收假税。
  • 11.    《後漢書·卷四》:三月丙申,詔曰:“比年不登,百姓虛匱。京師去冬無宿雪,今春無澍雨,黎民流離,困於道路。朕痛心疾首,靡知所濟。‘瞻仰昊天,何辜今人?’三公,朕之腹心,而未獲承天安民之策。數詔有司,務擇良吏。今猶不改,競為苛暴,侵愁小民,以求虛名,委任下吏,假勢行邪。是以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詐起。巧法析律,飾文增辭,貨行於言,罪成乎手,朕甚病焉。公卿不思助明好惡,將何以救其咎罰?咎罰既至,復令災及小民。若上下同心,庶或有廖。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民無名數及流民欲佔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壬子,賜博士員弟子在太學者布,人三匹。
  • 12.    《後漢書·卷九十》: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
  • 13.    《後漢書·帝紀第四》:十二月,復置西域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官。
  • 14.    《後漢書·卷四十七》:明年,龜茲、姑墨、温宿皆降,乃以超為都護,徐幹為長史。
  • 15.    《後漢書·帝紀第四》: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斬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納質者五十餘國。
  • 16.    《後漢書·卷四》:夏四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帝引見公卿問得失,令將、大夫、御史、謁者、博士、議郎、郎官會廷中,各言封事。詔曰:“元首不明,化流無良,政失於民,謫見於天。深惟庶事,五教在寬,是以舊典因孝廉之舉,以求其人。有司詳選郎官寬博有謀、才任典城者三十人。”既而悉以所選郎出補長、相。
  • 17.    《後漢書·卷四》:丙辰,詔曰:“幽、並、涼州户口率少,邊役眾劇,束脩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
  • 18.    《後漢書·卷四》:元興元年春正月戊午,引三署郎召見禁中,選除七十五人,補謁者、長、相。
  • 19.    《後漢書·帝紀第四》: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饉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嘆,用思孔疚。惟官人不得於上,黎民不安於下,有司不念寬和,而競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當天心,下濟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朕將悉聽焉。”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 20.    《後漢書·帝紀第四》:八月辛酉,飲酎。詔郡國中都官繫囚減死一等,詣敦煌戍。其犯大逆,募下蠶室;其女子宮。自死罪已下,至司寇及亡命者入贖,各有差。
  • 21.    《後漢書·郭陳列傳第三十六》:永元六年,寵代郭躬為廷尉。性仁矜。及為理官,數議疑獄,常親自為奏,每附經典,務從寬恕,帝輒從之,濟活著甚眾。其深文刻敝,於此少衰。寵又鈎校律令條法,溢於《甫刑》者除之。曰:“臣聞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於《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贖罪。《春秋保乾圖》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説各異。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併為三千,悉刪除其餘令,與禮相應,以易萬人視聽,以致刑措之美,傳之無窮。”
  • 22.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九年,太后崩,未及葬,而梁貴人姊嫕上書陳貴人枉歿之狀。太尉張酺、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百官亦多上言者。帝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案前世上官太后亦無降黜,其勿複議。”於是合葬敬陵。在位十八年。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諡曰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 23.    《後漢書·宦者列傳第六十八》:時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用權,自眾始焉。十四年,帝念眾功美,封為鄛鄉侯,食邑千五百户。
  • 24.    《後漢書·帝紀第四》:匈奴單于於除鞬叛,遣中郎將任尚討滅之。
  • 25.    《後漢書·帝紀第四》:是歲,武陵郡兵破叛蠻,降之。護羌校尉貫友討燒當羌,羌乃遁去。南單于安國叛,骨都侯喜斬之。
  • 26.    《後漢書·帝紀第四》:南單于安國從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祿勳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討之。冬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侯,馮柱遣兵追擊。復破之。
  • 27.    《後漢書·帝紀第四》:南匈奴右温禺犢王叛,為寇。秋七月,行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之,斬右温禺犢王。
  • 28.    《後漢書·帝紀第四》:車師后王叛,擊其前王。
  • 29.    《後漢書·帝紀第四》:西域長史王林擊車師后王,斬之。
  • 30.    《後漢書·帝紀第四》:燒當羌寇隴西,殺長吏,遣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討破之。
  • 31.    《後漢書·帝紀第四》:護羌校尉周鮪擊燒當羌,破之。
  • 32.    《後漢書·帝紀第四》:鮮卑寇右北平,遂入漁陽,漁陽太守擊破之。
  • 33.    《後漢書·帝紀第四》:辛卯,巫蠻叛,寇南郡。
  • 34.    《後漢書·帝紀第四》:夏四月,遣使者督荊州兵討巫蠻,破降之。
  • 35.    《後漢書·帝紀第四》:二月乙未,遣謁者分行稟貸三河、兗、冀、青州貧民。
  • 36.    《後漢書·帝紀第四》:六月,蝗、旱。戊辰,詔:“今年秋稼為蝗蟲所傷,皆勿收租、更、芻焒;若有所損失,以實除之,餘當收租者亦半入。其山林饒利,陂池漁採,以贍元元,勿收假税。”
  • 37.    《後漢書·帝紀第四》: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賜下貧、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及郡國流民,聽入陂池漁採,以助蔬食。
  • 38.    《後漢書·帝紀第四》:丁未,詔曰:“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户口人數。往者郡國上貧民,以衣履釜為貲,而豪右得其饒利。詔書實核,欲有以益之,而長吏不能躬親,反更徵召會聚,令失農作,愁擾百姓。若復有犯者,二千石先坐。”
  • 39.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九月,京師蝗。吏民言事者,多歸責有司。詔曰:“蝗蟲之異,殆不虛生, 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而言事者專咎自下,非助我者也。朕寤寐恫鄉,思弭憂釁。昔楚嚴無醔而懼,成王出郊而反風。將何以匡朕不逮,以塞災變?百僚師尹勉修厥職,刺史、二千石詳刑辟,理冤虐,恤鰥寡,矝孤弱,思惟致災興蝗之咎。”
  • 40.    《後漢書·郡國志五》:和帝永興元年,户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
  • 41.    《後漢書·卷三十九》:愷字伯豫,以當襲般爵,讓與弟憲,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請絕愷國,肅宗美其義,特優假之,愷猶不出。積十餘歲,至永元十年,有司復奏之,侍中賈逵因上書曰:“孔子稱‘能以禮讓為國,於從政乎何有’。竊見居巢侯劉般嗣子愷,素行孝友,謙遜潔清,讓封弟憲,潛身遠跡。有司不原樂善之心,而繩以循常之法,懼非長克讓之風,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陽侯韋玄成,近有陵陽侯丁鴻、鄳侯鄧彪,並以高行潔身辭爵,未聞貶削,而皆登三事。今愷景仰前修,有伯夷之節,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聖朝尚德之美。”和帝納之,下詔曰:“故居巢侯劉般嗣子愷,當襲般爵,而稱父遺意,致國弟憲,遁亡七年,所守彌篤。蓋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聽憲嗣爵。遭事之宜,後不得以為比。”乃徵愷,拜為郎,稍遷侍中。
  • 42.    《後漢書·帝紀第四》: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 43.    《後漢書·卷八十八》: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 44.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9]
  • 45.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9]
  • 46.    《通典·卷第七·食貨七》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10-19]
  • 47.    注:出自《習學記言序目》
  • 48.    《後漢書•耿弇列傳》: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
  • 49.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三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將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上書,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從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璽綬,賜玉劍四具,羽蓋一駟,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
  • 50.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
  • 51.    東漢的科技文化  .歷史網[引用日期2021-05-18]
  • 52.    絲綢之路東方起點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12-03]
  • 53.    逼退貴霜大軍 西域諸國歸漢(班超:從洛陽到西域 4)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12-14]
  • 54.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月氏求尚公主,班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遣其副王謝將兵七萬攻超。超眾少,皆大恐;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裏逾葱嶺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遂前攻超,不下,又鈔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食,乃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謝果遣騎齎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 55.    《後漢書·列傳·西域傳》:“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大破匈奴。二年,憲因遣副校尉閻槃將二千餘騎掩擊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為都護,居龜茲。復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居車師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車師後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六年,班超復擊破焉耆,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外,皆重譯貢獻。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 56.    逼退貴霜大軍 西域諸國歸漢(班超:從洛陽到西域 4)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12-19]
  • 57.    《後漢書·本紀·孝和孝殤帝紀》:“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
  • 58.    班超大敗貴霜帝國之戰  .聯合網[引用日期2022-12-19]
  • 59.    《後漢書·列傳·西域傳》:“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
  • 60.    一年僅千人預約參觀 “沉默”的漢魏洛陽古城遺址如何對接“黃河國家戰略”?  .大象網-大象新聞[引用日期2023-01-19]
  • 61.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2-16]
  • 62.    公元100年羅馬商團的中國之行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2-22]
  • 63.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自竇憲誅後,帝躬親萬機。每有災異,輒延問公卿,極言得失。前後符瑞八十一所,自稱德薄,皆抑而不宣。
  • 64.    《續漢書》:“遠夷稽服,西域開泰,郡國言符瑞八十餘品,鹹懼虛妄,抑而不宣云爾。”
  • 65.    《東觀漢紀》:“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 66.    從中國歷史看對外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3-03-04]
  • 67.    《絲路文明》丨古羅馬地圖中的絲綢之路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3-21]
  • 68.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孝和皇帝下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一零二年)春,安定降羌燒何種反,郡兵擊滅之。時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自建武以來,西羌犯法者,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阻大河以為固。又,近塞內諸種,易以為非,難以攻伐,故能強大,常雄諸種,恃其權勇,招誘羌、胡。今者衰困,黨援壞沮,亡逃棲竄,遠依發羌。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殖穀富邊,省委輸之役,國家可以無西方之憂。”上從之,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後增廣屯田,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會永初中諸羌叛,乃罷。”
  • 69.    從中國歷史看對外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3-04-06]
  • 70.    《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字敬仲……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後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 71.    《宋史·列傳·卷二百》:“及和帝時,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於是許慎採史籀、李斯、揚雄之書,博訪通人,考之於逵,作《説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 72.    《後漢書·列女傳》:“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 73.    《東觀漢紀》:“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倖東觀,覽書林,閲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
  • 74.    《説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洛陽古代典籍)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04-06]
  • 75.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開創部首檢字先河的他到底有多牛?這部字典裏“字”有答案  .映象新聞[引用日期2023-04-06]
  • 76.    羅丹、朱曉雪《許慎生平研究綜述》:“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許慎從賈逵受學。”
  • 77.    東漢對鮮卑的治理研究——光武帝至和帝時期  .漢斯出版社[引用日期2023-06-12]
  • 78.    《後漢書·百官志》:“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
  • 79.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任尚率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烏桓大人勿柯八千騎,要擊逢侯於滿夷谷,復大破之。前後凡斬萬七千餘級。逢侯遂率眾出塞,漢兵不能追。七年正月,軍還……封蘇拔廆為率眾王,又賜金、帛。”
  • 80.    東漢對鮮卑的治理研究——和帝至順帝時期  .漢斯出版社[引用日期2023-06-12]
  • 81.    逢侯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6-12]
  • 82.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冬,十月,癸未,上行幸長安……龜茲、姑墨、温宿諸國皆降。十二月,復置西域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官。以班超為都護,徐幹為長史。拜龜茲侍子白霸為龜茲王,遣司馬姚光送之。超與光共脅龜茲,廢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將尤利多還詣京師。超居龜茲它乾城,徐幹屯疏勒,惟焉耆、危須、尉犁以前沒都護,猶懷二心,其餘悉定。 ”
  • 83.    《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六年,都護班超發諸國兵討焉耆、危須、尉黎、山國,遂斬焉耆、尉黎二王首,傳送京師,縣蠻夷邸。超乃立焉耆左候元孟為王,尉黎、危須、山國皆更立其王。”
  • 84.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六年秋,超遂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合七萬人,及吏士賈客千四百人討焉耆。
  • 85.    傳聞還是史實——漢史記載中有關西域希臘化國家與城市的信息  .中國歷史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6-19]
  • 86.    《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 87.    鴕鳥喜歡把頭埋進沙子? 真是天大的誤會!  .北京晚報[引用日期2023-06-25]
  • 88.    《後漢書·西域傳》:“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丘就卻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覆滅天竺,置將一人監領之。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
  • 89.    《藝文類聚·卷九十二·鳥部下》:“獻大雀,詔令大家作賦曰:嘉大雀之所集,生崑崙之靈丘,同小名而大異,乃鳳皇之匹疇,懷有德而歸義,故翔萬里而來遊,集帝庭而止息,樂和氣而優遊,上下協而相親,聽雅頌之雍雍,自東西與南北,鹹思服而來同。”
  • 90.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上卷·第十三》:“初,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衞尉鄧疊母元出入禁中,謀圖不軌。上漸覺之,與清河王慶圖其事,使慶求外戚傳,因與中官鄭眾密謀之。眾勸上亟行其誅,上曰:“憲在外,恐變生,不可。”是月,憲還京師。眾白太后:“帝當謹護璽綬。”庚申,上幸北宮,詔公卿百官,使執金吾衞南、北宮,詔收憲大將軍印綬,封憲為冠軍侯,篤、景、瑰皆就國。郭舉、鄧疊下獄誅。上以太后故,不欲極其獄,乃守憲等,選能相以逼迫之,憲、篤、景皆自殺,宗族免歸本郡。”
  • 91.    《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和帝即位,遷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為司徒。是時竇太后臨政,憲兄弟各擅威權。鴻因日食,上封事曰:'……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書奏十餘日,帝以鴻行太尉兼衞尉,屯南、北宮。於是收竇憲大將軍印綬,憲及諸弟皆自殺。”
  • 92.    《後漢書·志·律歷中》:“逵論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如言黃道有驗,合天,日無前卻,弦望不差一日,比用赤道密近,宜施用。上中多臣校。”案逵論,永元四年也。至十五年七月甲辰,詔書造太史黃道銅儀。”
  • 93.    通典·卷五十六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8-13]
  • 94.    《通典·卷五十六》:“惟永元之盛代,聖皇德之茂純,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順以奉天。”
  • 95.    忠 竇皇后鞏固漢政權  .寶雞日報[引用日期2023-10-23]
  • 96.    王瑰.《續漢書·郡國志》永昌郡人口辨[J].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16,35(04):78-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