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韭亞門

鎖定
水韭亞門(Isoephytina)是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的1個亞門水韭過去作為一個目放在鱗葉門內,和石松目卷柏目並列;近代則為石松亞門下的一個目。1978年秦仁昌發表中國蕨類植物系統時成立水韭亞門。
中文學名
水韭亞門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水韭亞門
水韭目
水韭科
水韭屬
分佈區域
分佈區屬亞熱帶

水韭亞門形態特徵

莖塊狀,2~3瓣裂,下部生根,葉扁平似韭,基部擴大成鞘狀,蓮座狀生於莖上,在接近擴大處的腹面有一葉舌,其下生有鰓蓋狀的保護結構──緣膜,覆蓋着葉腋長出的孢子囊。通常大孢子囊生於外圍葉的葉腋,小孢子囊則生於內層葉,它們分別產生大、小孢子,萌發後發育成大、小配子體,產生雌、雄兩性器官,進行有性繁殖。水韭葉內有4個縱向氣室,並常為橫向隔膜分隔成小室,為水生植物中所特有。 [1] 

水韭亞門生長環境

分佈區屬亞熱帶,氣候温和濕潤,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較寒冷,1月平均温為2~7℃,7月平均温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長在淺水池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6.5。主要伴生植物有節節草(Hippochate ramosissima Bermer)、糯米糰(Gonostegia hirta Miq.)、蓮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DC.)、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 Nees)及鱧腸(Eclipata prostrata L.)等。
孢子期為5月下旬至10月末。

水韭亞門分佈範圍

中華水韭 中華水韭
該亞門僅1目1科,現存的僅水韭屬1屬。約有60餘種,廣佈世界各地。
中國只發現3種:
中華水韭,僅產於中國長江下游地區;
寬葉水韭,產於雲南、日本及朝鮮;
台灣水韭,台灣所特有。它們均生於沼澤、溝塘淤泥中,由於人為的環境破壞,已列為國家第三類保護植物。

水韭亞門主要種屬

水韭屬(Isoetes L.):孢子體體形似韭菜,和單子葉植物相似,莖粗短塊狀,莖下部的縱溝內有許多須狀不定根,具根託,莖內有次生生長的結構。葉細長叢生,螺旋狀緊密排列,近軸面具葉舌,有大小孢子葉之分。莖的外周多為大孢子葉,而近中間多為小孢子葉。孢子囊生於孢子葉的葉舌下方的一個特殊的凹穴中,凹穴常被一些由不育細胞所組成的橫隔片所隔開,外有緣膜。大孢子囊含大孢子150~300枚,小孢子囊含小孢子30萬枚或更多。孢子囊沒有適應散佈孢子的特殊機構,僅靠孢子囊的壁腐爛後散發。配子體極度退化,有雌雄配子體之分,與卷柏的配子體相似,而水韭的精子是多鞭毛的。
水韭屬大約70餘種,絕大多數是亞水生或沼澤地生長的,我國有3種,最常見的為中華水韭(I.sinensis Palmer),普遍分佈於長江下游地區,水韭(I.japonica A.Br.)產西南。
中華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多年生沼澤植物,植株高15~30釐米;根莖肉質,塊狀,略呈2~3瓣,具多數二叉分歧的根;向上叢生多數向軸覆瓦狀排列的葉。葉多汁,草質,鮮綠色,線形,長15~30釐米,寬1~2毫米,內具4個縱行氣道圍繞中肋,並有橫隔膜分隔成多數氣室,先端漸尖,基部廣鞘狀,膜質,黃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漸尖的葉舌,凹入處生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長約9毫米,直徑約3毫米,具白色膜質蓋;大孢子囊常生於外圍葉片基的向軸面,內有少數白色粒狀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於內部葉片基部的向軸面,內有多數灰色粉末狀的兩面形小孢子。
分佈於長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區,如:江蘇南京、安微休寧、屯溪和當塗、浙江杭州、諸暨、建德及麗水等地。
由於農田生產建設和養殖業的發展,自然環境變遷和水域消失,該種在許多地方已不復存在。

水韭亞門保護價值

水韭屬是水韭科中生存的遺屬,在分類上被列為擬蕨類,即小型葉蕨類,但它既不同於其它成員如石松、卷柏、木賊,也不同於其葉長而成線形,沒有複雜的葉脈級織的種類。因此在系統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水韭亞門保護措施

建議有本種分佈的自然保護區、風景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或在栽培條件下加以保存和繁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