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運憲

鎖定
水運憲,1948年5月5日生於湖南省常德市,祖籍湖北武漢,中國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作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政協常委。
1965年參加工作,在常德電機總廠當工人,長期堅持業餘創作。1979年調湖南廣播電視藝術團從事專業創作。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7年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1985年調湖南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1979年開始創作,著有長篇小説、中篇小説、散文、報告文學、電影劇本等;主要作品有《禍起蕭牆》《烏龍山剿匪記》《天不藏奸》等。
中文名
水運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8年5月5日
畢業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武漢大學
出生地
湖南常德(祖籍湖北武漢)
代表作品
《禍起蕭牆》
《烏龍山剿匪記》
《為了幸福,乾杯!》
《雷暴》
職    務
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水運憲人物簡介

水運憲 水運憲 [1]
水運憲(1948—),原籍湖北武昌,1948年5月出生於湖南常德,從一出生,他就沒見過父親,直到30歲;為了幫助他抑制缺少父愛的痛苦,母親和姐姐努力開發和培養他身上的男子漢氣質,他兒時頑皮、倔強而又好勝。
1966年,18歲的水運憲就棄學進常德電機廠,做了一名學徒工,並學會了製氧、翻砂、機械操作,有很長一段時間還當了電工。他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自認增長了不少見識,還堅持不懈的練習寫作;1975年,他開始發表一些小作品。
1979年起從事業餘創作,多幕話劇《為了幸福,乾杯》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搬上舞台,在上海、北京上演,獲文化部1980—1981年度優秀劇本獎;
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編劇專業;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3年3月,中篇小説《禍起蕭牆》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5年6月,中篇小説《雷暴》獲《當代》文學獎;20集大型連續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在全國放映,獲1987年度優秀電視劇金鷹獎,由於創作成績突出,曾多次獲省委、省政府獎勵。
198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理事、副主席,湖南《文學界》雜誌社主編,湖南省青年文學委員會主任,湖南省影視文學委員會主任,湖南省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
水運憲《天不藏奸》(電視連續劇) 水運憲《天不藏奸》(電視連續劇)
1989年出版長篇小説《莊園的慾望》,1990年11月,深入特區採訪、鑽研,創作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股票,叩擊中國大門》;此後經過對珠海特區的深入瞭解,創作了大型電視政論片《金海岸,閃光的思路》,並親自擔任製片、導演、剪輯,公映之後,獲珠海市為頒發的“宣傳經濟特區特殊貢獻獎”,1992年5月,由湖南省委、省政府為該片頒發“湖南省優秀文學藝術獎”。
近年創作的電視連續劇《天不藏奸》獲全國最佳收視獎,另外創作作品有:長篇小説九部、中篇小説二十一部、電影、電視、報告文學、散文作品等,共計公開發表作品八百餘萬字;由於創作成績突出,曾多次獲省委、省政府獎勵。

水運憲人物創作

水運憲艱辛創作之路

水運憲作品《烏龍山剿匪記》封面(新版) 水運憲作品《烏龍山剿匪記》封面(新版)
水運憲出生在常德,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庭原因,沒能上高中,1966年,他被招進常德電機廠做工人。
工作按部就班,生活簡單、平靜。閒暇時,水運憲喜歡看像傑克·倫敦海明威的作品,“《熱愛生命》裏的人與狼,在那種對峙之中,要麼吃掉對方,要麼被吃掉,殘酷的背景下,不管是狼還是人,都對生命充滿了追求和渴望。給本人震撼的不是殘暴,而是生命的可貴。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也因為生命的抗爭而震撼我。在很大程度上講,我們不論是做什麼工作,都是延續生命的需要,人總得活下來,總得有收入,總得讓生命富有意義。”也許正是因為,要讓生活過得有意義,水運憲開始嘗試通過寫作的方式來填充生活。
這樣的背景下,水運憲找到了文學。雖然當時寫出的作品只是自我欣賞,但這樣的生活讓水運憲感覺無比充實。
1978年,水運憲寫出了劇本——《為了幸福,乾杯》 [1]  。多年的寫作磨練,讓水運憲文學水平和鑑賞能力大大提高。他把作品拿給很多老師看。老師們的鼓勵,讓水運憲信心大增,他把劇本寄給全國有名的劇院,特別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水運憲心裏的藝術聖殿。皇天不負有心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有了回信,曹禺院長親自批示。接到心中頂禮膜拜的大藝術家的信,水運憲興奮不已。在曹禺的邀請下,水運憲離開湖南,前往北京,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排話劇《為了幸福,乾杯》。
在北京時,水運憲受益匪淺。很多時候他都能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大藝術家切磋,修改劇本。1980年,話劇《為了幸福,乾杯》在北京上演 ,轟動全國;這個時候,水運憲又發表中篇處女作《禍起蕭牆》。北京人藝隨即看中劇本,要把這個作品排成話劇。當時,正好中央戲劇學院有一個戲劇專修班,曹禹便讓水運憲在那裏插班學習,這樣水運憲一邊排戲,一邊學習系統的戲劇知識;學習讓水運憲的文學功底更加紮實,他在文學路上也越走越順,戲劇、小説、影視劇作品處處開花,並都獲得了大獎。
回頭看看來時路,水運憲覺得是他對生活的熱愛成就了此刻的他。“在一些時候,生活也許有挫折、失敗,但我覺得真正的生活永遠是不變的熱情。我感覺生活不在它的本質如何,而是在於你的感受,你只要是對生活本身充滿信心,是熱愛的,生活一定會回報你。”

水運憲改革開放前沿

水運憲著作《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封面 水運憲著作《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封面
1989年,正處寫作旺期的水運憲做出了一個令旁人驚訝的決定,暫時離開專業作家隊伍,前往深圳、珠海,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觀察社會和生活的變化。
在珠海,水運憲作為開發區區長助理,每天處理非常具體的事情——招商引資、債務處理、保護國有資產、處理人際關係等等問題,讓水運憲體驗到一種完全與寫作不同的生活,與作家的安逸相比,這樣的日子讓他感受到了另一種真實。
“將近有十年的時間,我都遊離在文學之外。這十年,在一些人眼裏是很可貴的,因為可以寫很多東西,但我覺得當初我的決定是正確的。我用十年的時間去感受生活,我的筆才能保持飽滿。這十年是社會轉型迅速的時期,過去了就過去了,也不可能再重來。如果當初我沒有花那麼長時間去觀察這個時間段,那麼對很多問題我也不可能看得那麼清楚。”十年深入生活,水運憲積累的寫作素材,用他自己的話説,有好幾庫。而接下來,水運憲就是要把他在十年裏看到,感受到的東西用作品的形式呈現於讀者面前。
正因為這些特殊的經歷,也讓水運憲對作家的價值和地位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商品化的社會里,作家必須要有經濟技能,才不至於聽命於人。作家要懂得經營自己,但有很多作家都不懂經營。我們的作家也不知道合作,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沒有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電視台熱播的電視劇《天不藏奸》就是水運憲經營自己的例子。作品寫出來以後,水運憲自己投資把它拍成了電視劇,再賣給了電視台,這樣的收益比起作家賣劇本要高出了許多。

水運憲暢談網絡文學

水運憲成名作品《禍起蕭牆》(電影連環畫) 水運憲成名作品《禍起蕭牆》(電影連環畫)
水運憲是不折不扣的網民,這一點在眾多省內作家中,顯得有些前衞和時尚。十多年前,他便開始用電腦寫作,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網絡成為他看世界的窗口,每天從網上吸納各種各樣的信息,成了他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寫作至深夜後,他經常還要到網上看看,有時甚至流連到凌晨。
因為對網絡的熟悉,水運憲對湖南作家網的創辦有着自己的看法,這也將成為這一網絡運作的理念。“雖然省作家網是官方網站,但不能官方太重,官氣太重,要做到平民化,要多元化,要有親和力,互動性,強調服務功能。因為網絡像電視一樣,它不能強迫別人來看,需要人自願點擊。類似網站非常多,浩如煙海,所以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辦成高品位的,拒絕垃圾。”
上網時,水運憲也會看看網絡文學,雖然其中不乏小資、無病呻吟的內容,但令他欣喜的是,他在網上也看到了一些有深度的文章,“當然文筆裏也有稚嫩、怪異的地方,甚至有些是傳統作家不去那麼認識、描寫的地方,但文字裏有文學的思考,有作者自己的思想,這個不容易。”
雖為傳統作家,但這並未阻隔水運憲對網絡文學的推崇。“網絡如此流行,是一件好事情。而網絡文學為傳統文學插上了一雙強勁的翅膀。”水運憲覺得,網絡文學反映敏捷,互動性強,讀者的心態在這裏能反映得很準確。雖傳播形式不同,但與傳統文學仍然是一脈相承。因為網絡在時效性、參與性和互動性上的優勢,網絡文學也被賦予了許多與傳統文學不同的地方。水運憲舉了一個例子,過去看一本書,看一本雜誌,讀者很難與作者發生聯繫,也很難跟編輯對上話。要聯繫的話也要通過信件、打電話,比較麻煩。但網絡文學出現以後,讀者可以在文章的後面跟帖子,發表評論,跟作者對話、交流,這樣方便很多。
“網絡文學的盛行,對傳統文學來説,不是衝擊。如果説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有取代的話,也是取代一部分,而不能替代全部。就算是網迷,他們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在網上看東西很累,特別是幾十萬字的長篇。只有那些短小、快餐性質的東西,大家願意看。但是要真正去讀一個長篇——有咀嚼的這種,讀者還是願意看紙媒?可以坐着看,也可以躺着看,很隨意。而且紙媒還是有它獨特的閲讀魅力。這個網絡是取代不了的。”
“相對於傳統文學形式,網絡文學是一種比較活的樣式。網絡文學的出現是對傳統文學的刺激,這種刺激能使傳統作家把網絡納入自己的視覺,去參與其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