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車

(文獻記載)

鎖定
水車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灌溉工具。根據文獻記載大約東漢時出現。作為漢族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漢民族的創造力,為中國農業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為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基礎。
中文名
水車
外文名
sprinkler
產生年代
在公元180年到公元280年之間

目錄

水車翻車

龍骨車 龍骨車
原文:翻車,今人謂龍骨車也。《魏略》曰:「馬鈞居京都城內,有地可為園,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後漢靈帝使畢嵐作翻車,設機引水,灑南北郊路,則翻車之制又起於畢嵐矣。今農家用之溉田。其車之制,除壓欄木及列檻椿外,車身用板作槽,長可二丈,闊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條,隨槽闊狹,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輪軸。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龍骨板系其在上。大軸兩邊各帶拐木四莖,置於岸上木架之間,人憑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板刮水上岸,此翻車之制。關楗頗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餘,可用三車,中間小池,倒水上之,足救三丈已上高岸之田。凡臨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則多費人力,如數家相傳,計日趨工,俱可濟旱。水具中機械巧捷惟此為最。
解釋:翻車的車身是利用木板作一長槽,而此槽長二丈,寬則沒有一定的長度,有的四寸,有的七寸,高則約一尺。此長槽中架有行道板一條,而這個行道板的寬度大約與長槽的寬相等,但是長度卻比長槽的二端各短一尺,而比長槽短的地方,則用來放置大、小兩輪軸。此外,行道板的上下通周都繫有龍骨板。大軸置於岸上,而大軸的兩邊各自連接着有着四根柄狀小木棍的拐木,只要人依靠架子,踏動小木棍,就會踏動拐木,而踏動拐木的同時則會帶動龍骨板,這時龍骨板就會繞着行道板而轉動,藉此刮水上岸。
此外,若田地不在岸邊,而在離水較高的高地,則可以利用三架翻車來灌溉。而這三架翻車與翻車之間,以小池子作為聯繫,如此環環相扣,取水上岸。用這種方法,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解決高地無水灌溉之苦,可以説是中國先祖智慧之結晶。

水車水轉翻車

原文:水轉翻車其制與人踏翻車俱同,但於流水岸邊掘一狹塹,置車於內。車之踏軸外端作一豎輪,豎輪之旁架木立軸,置二卧輪。其上軸適與車頭豎輪輻支相間,乃擗水旁,激下輪既轉,則上輪隨撥車頭豎輪,而翻車隨轉,倒水上岸,此是卧輪之制。若作立軸當別置,水激立輪,其輪輻之末復作小輪,輻頭稍闊,以撥車頭豎輪,此立輪之法也。然亦當視其水勢隨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絕勝踏車。
解 釋:
1.設置之法
水轉翻車的形制和人踏翻車相去無幾,只是運用的動力不同。
先在流水岸邊挖掘一道深窄的溝渠,將水車設置其中。將翻車的踏軸延伸,作一個豎輪(直立轉輪)。豎輪旁在另外搭木設軸,軸上作上下兩個卧輪(橫躺轉輪)。上卧輪和豎倫是車頭輪(幅支凸出於輪周),且二者幅支相間咬合。又擗水衝激下卧輪。
2.運作之方
擗水衝激下卧輪,下輪既動,帶動上卧輪,再帶動和上卧輪幅支相間的豎輪,利用齒輪連動原理,利用齒輪連動原理,帶動置於一旁溝渠中的翻車,水便被運送岸上了。
又或者將下卧輪改作一獨立之車頭豎輪,使其幅支亦與上卧輪相間,再激水推動之,效果亦是相同。亦可將下卧輪改作推杆,由牲畜推轉。
3.便利之處
水轉翻車的最大好處為省力。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產活動。且此法輸水灌溉可日夜不息,方便之處又在人踏翻車之上。
但是這個方法一旦水勢太強,容易使龍骨板破裂不堪使用。則筒車之方便處,又在水轉翻車之上。

水車筒車

原文:筒車,流水筒輪。凡制此車,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大小。須要輪高於岸,筒貯於槽,方為得法。其車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倉斜擗水勢,急湊筒輪。其輪就軸作轂,軸之兩旁,閣於椿柱山口之內。輪軸之間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縛繞輪上,就係竹筒或木筒於輪之一週,水激轉輪,眾筒兜水,次第傾於岸上所橫木槽,謂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絕勝人力。若水力稍緩,亦有木石製為陂柵,橫約溪流旁出激輪,又省工費。或遇流水狹處,但壘石斂水湊之,亦為便易。此筒車大小之體用也,有流水處俱可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