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

鎖定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是南宋詞人葉夢得寫的一首詞。上闕描寫了一片蕭瑟的秋景,登高眺望寥落關河千里。下闕描寫習射的情景,慨嘆自己衰老,抒發了自己愛國的赤誠。全詞情景交融,筆力雄傑,沉鬱蒼健,具有豪放風格。
作品名稱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
作    者
葉夢得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石林詞》
文學體裁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餘偶病不能射,客較勝相先。將領嶽德,弓強二石五斗,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因作此詞示坐客。前一夕大風,是日始寒。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走馬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絃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 [1]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作品註釋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語句註釋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雙調,上片九句,押四平韻,48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韻,47字,共95字。上下片中的兩個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聲韻,也可平仄互韻或句句押韻。 [2] 
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③衰翁:作者自稱。
④虎士:勇士,指嶽德。
⑤雲中:指雲中郎,為漢代北方邊防重鎮,以此代指邊防。 [1]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白話譯文

九月十五日,賓客們在西園練習射箭,我卻因病不能練習,客人明顯可以取勝。嶽德將領,弓的力量比二石五斗還要多,仍能三發連中,觀看的賓客都很吃驚。因此寫下此詞展示給賓客,前一天晚上還是大風,第二天就開始寒冷了。
九月霜降,碧天澄靜,秋氣迴旋催促西風括動。半夜初聽隱隱輕寒的風聲,搖撼着瀟瀟落葉梧桐。強支病體登上高高的城牆上俯視顧望,唯見蕭瑟的關山河水無邊無際,拚上一醉與君輩豪飲樂同。陣陣戰鼓鬧醒了清曉,練兵場上駿馬飛奔馳突,矯健的騎士個個拉滿雕弓。
時光易逝,諸位緣何都笑問老翁;平生的豪氣如今在哪?縱橫馳騁,誰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怎比席間如龍似虎的猛士,揮手處,絃聲響,箭貫雙雁墜落在遙遠的藍空。年華老大真感慚愧,但身衰心未老,回頭望,心在北方的雲中。 [3]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創作背景

紹興八年(1138),葉夢得再帥建康(今江蘇南京)。九月望日,與幕下諸將操練弓箭,他因病而未能上場“習射”,為自己年老力衰無力報國十分傷懷,因此以此為主題寫下該詞。 [4]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作品鑑賞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整體賞析

詞的上片,寫夜飲西園的情景。首句寫時屆深秋,寒霜遍地,碧天清肅。在這寥廓悽清的夜晚,陣陣西風牽引出詩人複雜的思緒,先寫出一句“秋事促西風”。所謂“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據《宋史,文苑傳》載.葉夢得在兼總四路漕計期間,補給饋餉,軍用不乏,故諸將得悉力以戰。可見詞中的“秋事”二字表達了詞人在西風相催,寒冬將至之際,對前方將土的深切關注之情。西風使詩,人想起秋事,而西風帶來的寒聲則使他心緒紛亂,於是又寫出“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在這兩句中,形象地寫出了寒聲由微弱到響大的過程。“入”字用得極好,生動地描繪出寒聲不是一響而過,而是直入梧桐的枝葉深處,鳴響不止。它既點出西風的勁疾,又點出寒聲的繁雜。本來,西風中的寒聲,萬籟俱作,奇音異響,類狀殊多。但詩人不寫別的單寫梧桐之聲。這是因為梧桐葉大而薄,風起響處,聲大而雜,尤其在寂靜的夜半時分,格外惱人。所以在古人筆下,風鳴桐葉往往是觸發愁緒的媒介,有所謂“秋思滿梧桐”的説法,葉夢得的立意也在於此。正是這使人煩惱、淒涼的桐葉寒聲,勾起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憂,於是他起身離座,迎着西風,登上城樓,回望中原故土,只見“寥落關河千里”,滿目淒涼,冷落不堪。一一種國土淪亡、山河破碎的沉痛感情,頓時湧上心頭。可是,他既無力挽狂瀾於既倒,又難以排遣心中的痛苦,只有借酒消愁,與客同醉,因而以沉痛之筆寫了一句“一醉與君同”。從詞意來看,西園飲筵是度過了一個不眠的夜晚,故歇拍處依時間順序寫了清曉習射的情景:“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所謂“疊鼓”,指鼓點緊而密。當詩人與眾客酣飲之際,軍中響起密集的鼓聲,在一片喧鬧聲中,報道東方欲曉,演武場上走馬馳射。此刻,場面是緊張而熱烈的,詩人的感情又奮揚起來。
詞的下片承續上片,寫西園習射的情景。詩人寫這首詞時,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了,又因為身體不好,不能習射競武,感慨本來就很多。加上座中賓客正當壯年,武場較勝,歡談笑語,爭相誇美,心境更為蒼涼。尤其是虎士嶽德當筵競射,三發中的,箭術精湛,輕鬆自如,膂力過人,不禁引起詩人對往事的回憶。當年,他走馬馳射,爭雄沙場,豪氣如虹,而今已是垂暮之年的老翁,不能像嶽德這樣驍勇競射了,因而以自問語氣寫下了“平生豪氣安在,走馬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絃聲響處,雙雁落遙空”。在這幾句中,既有英雄已老的喟嘆,又有對虎士的讚歎;感嘆自己壯志未酬而身已衰老,羨慕嶽德英武驍勇當報國有期。這説明詩人雖然自嘆英雄已老,但內心依然藴藏着熱望報國的雄豪之氣,所以才能在結尾處寫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的詞句。這兩句寫得慷慨悲涼,是全篇的感情重點。前一句寫詩人因年老無力報國而慚愧莫名的心情,後一句寫他身雖老衰而志節不衰的精神。句中所説的“雲中”,指雲中郡,為漢代北方邊防重鎮。魏尚、李廣都曾在這裏抗擊匈奴,為國立功。詩人寫“回首望雲中”是藉以表達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心願。他在自己的詞作中曾多次訴説過這種願望,如:“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以此驗證本詞之意,足見詩人直至晚年仍沒有忘卻恢復故土的宏願大志。
這首詞是葉夢得的代表作之筆力雄傑,詞情沉鬱而又蒼健。詞中上片言“回望”,結句説“回首”,前後貫通,反覆言説,繫念國事,北伐中原之意至為深切,充分反映了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 [5]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名家點評

浙江省圖書館監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上闋起、結句鹹有峭勁之致。下闋清氣往來,十句如一句寫出,自謂‘豪氣安在’,其實字裏行間,仍是百尺樓頭氣概也。” [4]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作者介紹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藴,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紹聖四年(1097)進士,官龍圖閣直學士。南宋初,為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行官留守(今南京市),又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夢得博學多才,少時詞甚婉麗,後來受蘇軾影響,風格轉為豪放。著有《石林詩話》《石林詞》等。 [6] 
參考資料
  • 1.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 第4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80頁
  • 2.    汪旭.宋詞全解:萬卷出版公司,2015年01月:第58頁
  • 3.    王洪.唐宋詞精華分卷:朝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578頁
  • 4.    王筱雲 韋風娟.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詞曲卷 (1):百花文藝出版,1994年12月:第458-459頁
  • 5.    唐圭璋,鍾振振.唐宋詞鑑賞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10月:第568頁
  • 6.    王德先.宋詞鑑賞大典 第1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07月:第3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