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蝕

鎖定
水蝕 [1]  (watererosion)是以水的作用力為主要應力導致的土壤侵蝕或水土流失類型。我國水蝕較重的地區分佈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青藏高原東緣一線以東。水蝕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影響很大。對土壤侵蝕進行準確預報,是指導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水土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有效工具,對於退化生態系統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2] 
中文名
水蝕
外文名
Water erosion
拼    音
shuǐ shí
學    科
生態工程
解    釋
受水的浸蝕
領    域
環境科學

水蝕基本解釋

(1) [water erosion]:受水的浸蝕。
(2) [water-worn]:由於水的衝擊,使岩石剝落,土壤被沖刷掉,這種現象叫做水蝕。

水蝕水蝕簡介

水蝕是指土壤沖刷,地表土壤逐漸被水流沖刷流失的現象。水蝕有三種方式:地面上的沖刷、沖刷溝中的沖刷和河槽裏的沖刷。對於前兩種情況,可採取水土保持的各種技術措施。防止河槽的沖刷,可進行河道整治,以減緩流速,或採取加固河槽的措施 [3] 
水在流動過程中有破壞地表並掀起地表物質的作用。水流破壞地表有侵蝕、磨蝕和溶蝕作用三種方式。中國黃土高原水蝕作用最嚴重,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水中含沙量劇增。面蝕(surfaceerosion)全稱“面狀侵蝕,亦稱“片蝕...在缺乏植被的緩坡地面上,一遇暴雨,表層土壤均勻地受到沖刷,隨水流失的現象。面蝕的速度雖較緩慢,但流失的是表層肥沃土壤,且分佈面廣,土壤侵蝕量很大 [1] 

水蝕基本類型

面蝕
即裸露地面的侵蝕,可細分為雨滴擊濺侵蝕、隱匿侵蝕、層狀侵蝕、砂礫化面蝕、鱗片狀面蝕和細溝面蝕等;
溝蝕
即溝狀侵蝕,包括淺溝、切詢、沖溝、河溝、荒溝和崩溝等形式;
山洪
即在山地丘陵區遇有大雨,坡面很快產生大的徑流,並夾帶大量固體物質瀉入溝道,水流驟急,將沿途崩塌、滑落的固體物質衝出溝口;
岩溶侵蝕
如石灰岩岩溶侵蝕地貌,這是在地質年代,雨水沿石灰岩裂縫不斷滲流所形成的。

水蝕應對措施

水蝕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影響很大。我國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多種防止土壤水蝕的措施,大致有 [2] 
(1)工程措施,即改變小地形;蓄水保土,如治坡治溝和小型水利工程。
(2)林草措施。包括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增加地面植被覆蓋,減少徑流衝涮。
(3)耕作措施。這些措施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
  • 1.    河海大學《水利大辭典》編輯修訂委員會編. 水利大辭典[M]. 2015
  • 2.    張光輝, Hui Z G . 土壤水蝕預報模型研究進展[J]. 地理研究, 2001, 20(3):274-281.
  • 3.    《環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 環境科學大辭典(修訂版)[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