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脹

鎖定
水脹,病名。脹病之一,脹滿而兼見面目四肢俱腫,或怔忡喘息。
中文名
水脹
類    型
病名
隸    屬
脹病
出    處
《靈樞·五癃津液別》

水脹疾病簡介

水脹,病名。脹病之一,脹滿而兼見面目四肢俱腫,或怔忡喘息。《靈樞·五癃津液別》:“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備急千金要方》:“水脹,脹而四肢面目俱腫。”《金匱翼·脹滿統論》:“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即為水脹是也。”初起宜去其水,用葶藶木香散;久則宜補脾土以制水,用中滿分消丸。參見水鼓條。
又,中醫經典《靈樞經》的篇名,即第五十七篇。
[關於篇名]
水脹,是由於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留的一種病證,又稱為“水腫”。
本篇討論了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諸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鑑別、治療等。由於這些病證都有水腫或脹大的臨牀表現,所以名曰“水脹”。正如明·馬蒔《靈樞注證發微》所云:“內有水與膚脹字義,故名篇。”

水脹病理及藥方

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於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鬱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於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水入於經,衞氣壅阻,則為腫脹。
水生於肺而統於腎,藏於膀胱而泄於肝。腎與膀胱之府,相為表裏。
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於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充灌於經絡,燻澤於皮膚,氤氲鬱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於腎藏而陷於膀胱也。
相火藏於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濕,生氣鬱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鬱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於己土,己土以其濕熱傳於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
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腫脹作焉。水熱穴論: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標本俱病。
其本之在腎者,宜瀉之於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髒,而土濕木鬱,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浮萍(三錢)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蔘,寒加乾薑。肺熱,加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蔘,寒加乾薑。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於上,水位於下。氣之在上,雖壅滿鬱遏,而不至於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雖停瘀凝結,而弗至於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於下而水病於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於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於上者,其氣道必不通。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腫,當發其汗,汗發則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