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鎖定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由稻生黃單胞桿菌稻細條斑致病變種引起、發生在水稻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病株葉面初期表現為細小水漬狀短條斑,逐漸發展成縱條斑,對光觀察呈半透明;嚴重時全葉枯黃,甚至呈紅褐色。濕潤葉面病斑上有許多菌膿膠粒,乾燥後成黃色小珠,不易脱落。 [1]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發生與流行主要受氣候、品種抗性及栽培管理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發病後,一般秕粒增多,危害嚴重則影響抽穗灌漿,造成重大損失,一般減產15-25%,嚴重時可達40-60%。 [2-3]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發病後較難治好,所以,要加強預防措施,並輔以藥劑保護,防止病害的擴展蔓延。 [3] 
中文名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別    名
細條病
條斑病
為害部位
葉片
為害作物
水稻
病    原
稻生黃單胞桿菌稻細條斑致病變種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原特徵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原菌為稻生黃單胞桿菌稻細條斑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 et al.),屬薄壁菌門、假單胞細菌目、黃單胞桿菌屬。 [4] 
菌體桿狀,大小1-2微米×0.3-0.5微米。多單生或個別成雙鏈。有極生鞭毛1根,不形成芽孢和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周邊整齊,中部稍隆起,蜜黃色。該菌生長適温28-30℃。生理生化反應:該菌能使明膠液化,使牛乳腖化,使阿拉伯糖產酸,對青黴素葡萄糖反應不敏感。 [5]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為害症狀

在水稻幼苗期發病就可看到症狀,葉片上初甚暗褐色水漬狀透明的小斑點,後沿葉脈擴展形成暗綠色至黃褐色細條斑,其上生有許多露珠狀蜜黃色菌膿.病斑可以在葉片的任何部位發生,嚴重時,許多條斑還可以連接或合併起來,成為大塊枯死斑塊,外形與水稻白葉枯病有些相似,但仔細觀察時,仍可看到典型的條斑症狀。即使在乾燥的情況下,病斑上也可以看到較多蜜黃色菌膿。菌膿色深量多,不易脱落。病斑邊緣不呈波紋狀彎曲,對光檢視,仍有許多透明的小條斑,病斑可在全生育期任何部位發生。 [6]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分佈範圍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海南、廣東、廣西、四川、浙江;此外,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省局部地區也有發生。 [2]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侵染循環

細菌在種子內越冬,播種後,細菌可通過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引起發病。發病時,一般先出現中心病株,然後在病株上分泌包含細菌的細菌流膠(又叫菌膿),借風、雨、露水、灌溉水、昆蟲、人為等因素傳播。帶菌種子、帶病稻草和殘留田間的病株稻樁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邊雜草也能傳病。 [3]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流行規律

在菌源存在的前提下,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與流行主要受氣候、品種抗性及栽培管理技術等因素的影響:
  1. 氣候條件:發生流行要求高温、高濕條件,在氣温28℃、相對濕度接近飽和時,最適合於病害發展。颱風、暴雨或洪澇侵襲,造成葉片大量傷口,有利病菌的侵入和傳播,易引起病害流行。 [3] 
  2. 品種抗病性:尚未發現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免疫的品種,但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一般粳稻較秈稻、糯稻抗病;常規稻較雜交稻抗病。 [3] 
  3. 栽培管理:一般深灌、串灌、漫灌,偏施或遲施氮肥,均有利於此病的發生和危害。 [3]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防治方法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發病後較難治好,所以,要加強預防措施,並輔以藥劑保護,防止病害的擴展蔓延。 [3]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農業防治

  1. 加強植物檢疫: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是中國列入的植物檢疫對象,在無病區要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以控制病害的傳播和蔓延。要防止調運帶菌種子遠距離傳播,保護無病區。實施產地檢疫對制種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認真的田間檢查,可確保種子是否帶菌。嚴格禁止從疫情發生區調種、換種的現象。 [7] 
  2. 選種:培育抗病良種,淘汰感病品種。 [3] 
  3. 加強栽培管理:施肥要注意氮、磷、鉀的配合,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後期慎用氮肥;綠肥或其他有機肥過多的田,可施用適量石灰和草木灰。要淺水勤灌,適時適度擱田,嚴防秧苗淹水,剷除田邊雜草。這些都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3]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藥劑防治

  1. 種子處理:用85%三氯異氰脲酸粉劑500倍液浸稻種24小時,洗淨藥液後催芽播種。 [3] 
  2. 秧田期、大田期藥劑防治:當田間病害處於點發階段、氣候條件和稻株長勢又適於發病時,每畝選用20%噻枯唑(又名川化018、葉枯寧、葉青雙、葉枯唑)或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或25%葉枯靈(又名渝7802)可濕性粉劑250-500倍液;10%葉枯淨(又名5氧吩嗪、殺枯淨、惠農精)可濕性粉劑300倍液;50%消菌靈水溶性粉劑1500倍液;14%膠胺銅水劑5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400倍液12%施稻靈膠懸劑2000倍液;25.9%植保靈水劑700倍液噴霧,每5-7天1次,連噴2-3次。施藥後如遇雨,雨後應補噴。 [8] 
參考資料
  • 1.    黃國洋,林偉坪.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防治圖譜.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1:10
  • 2.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78
  • 3.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編.植保員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5:39-41
  • 4.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總站.廣西主要農作物病蟲害調查研究.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5:2
  • 5.    張求東.水稻植保員培訓教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09:86
  • 6.    王玉山.水稻病蟲草害彩色圖鑑.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7:65-68
  • 7.    楊秀嬋. 淺談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與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 2017, (2):68.
  • 8.    譚志瓊,張榮意.熱帶植物細菌病害.海南:海南出版社,2009.0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