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東遊

(嶺南名曲)

鎖定
《水東遊》是一首嶺南名曲。明代末年,嶺南琴壇出現了幾位有影響的愛國琴家,其中如陳白沙(獻章)、鄺露(海雪)、陳子升、陳子壯、陳恭尹等人,嶺南琴曲《水東遊》就是陳子升所作,收進他的《中洲草堂遺集》中。
中文名
水東遊
地    區
嶺南
作    者
陳子升
收    錄
《中洲草堂遺集》

水東遊創作背景

1644年,由於明朝廷腐敗,清兵大舉入侵,並向南逼進,愛國將領陳子升、陳子壯、鄺露等就曾率兵英勇抵抗,譜寫了一曲曲可悲可泣的讚歌:鄺露手抱名琴"綠綺台"英勇殉國,陳子壯被清兵鋸開身軀,壯烈犧牲,陳子升攜母匿藏深山,後其母得知子壯殉國消息,亦自縊身亡。
國破家亡,給陳子升帶來極大的打擊。一次沿水東遊,他卻無心欣賞秀麗的山川景色,面對破碎山河,感慨萬千,欣然作下《水東遊》此曲。樂曲一開頭,就出現大二度不協和和絃,彷彿告知人們:沉重的災難已經來臨,以後又連續出現半音和不穩定音,表達作者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十分憂慮,家國仇,民族恨,亡國的恥辱將帶給人們永遠無法醫治的創傷。然而只要還有一息生機,就要把反清復明鬥爭進行到底……樂曲旋律優美、流暢,寓景於情,並吸收大量民歌素材,如第五段 2﹒3 5-︱3 2 1 6-︱5﹒6 2﹒3︱5-︱6 1 6 5 5-︱ 5- || 聽起來倍感親切,更激勵人們對故國的思念。第四段的泛音,指法位置從七徽到五徽再到二徽、一徽跳進,細緻刻畫了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在打譜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尊重原作,不隨意加減。儘管此曲是新作,但也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仍是地地道道的古曲。在節奏處理和演奏風格方面,儘量保持既有本派的風格特點又有古意。此樂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自宋代以來嶺南琴壇較罕見的作品。最近,在一批熱心人的關懷、支持和努力下,使這埋沒了數百年的精品得以挖掘,重放光采,在嶺南古琴音樂寶庫中又增添了一頁新篇章。

水東遊作者資料

陳子升,字喬生,號中洲,廣東省南海縣沙貝鄉(今屬廣州市白雲區)人,生於1614年(明萬曆42年),精通詩文,善音律,能鼓琴,著有《中洲草堂遺集》廿三卷和《硯集》一卷,收藏有唐琴"綠綺台"和"鳳凰"等(此"綠綺台"非鄺露所藏那張,只是同名而已)。陳子升晚年過着隱居生活,生活來源無着,到了"空齋爐白十分青"的地步,只能典琴度日,最後皈依佛門,出家於廬山。
就目前只發現陳子升古琴曲作品僅此一首,但從其嫺熟的作曲技巧來看,很可能不只是僅此一曲,有待我們進一步發現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