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庫誘發地震

鎖定
水庫誘發地震是指因水庫蓄水而誘使壩區、水庫庫盆或近岸範圍內發生的地震。
中文名
水庫誘發地震
波及範圍
一般不超過3~5千米
類    型
岩溶塌陷
原    因
因水庫蓄水

水庫誘發地震波及範圍

根據精確定位的水庫誘發地震的震中資料證明,震中位置多分佈庫壩區或其外圍鄰近地區25-40km範圍內 [1] 

水庫誘發地震類型

主要有:
岩溶塌陷型。岩溶塌陷型水庫誘發地震最常見,多為弱震或中強震。我國在岩溶地區的大型水庫有8個,其中4個誘發了地震。
②斷層破裂型。斷層破裂型水庫誘發地震發生的概率雖然較低,但有可能誘發中強震或強震。我國的新豐江水庫印度的柯依納水庫的誘發地震都屬於這種類型。

水庫誘發地震活動性變化

蓄水後地震活動性增強
1、卡里巴—科列馬斯塔型
其基本特點是地震活動與庫水位波動相關性不明顯,震源機制解為傾向滑動型(正斷層型),水庫位於斷層下降盤。
2、科因納—新豐江型
其基本特點是地震活動與庫水位波動明顯正相關,但震動峯值滯後於水位峯值,震源機制解為走向滑動型(平移斷層型)。
3、努列克型
它是天然地震強烈且現代地應力場和現代斷裂活動均屬逆掩斷層型的少有的水庫誘發地震實例之一。
蓄水後地震活動性減弱
1、水庫蓄水後地震活動性一般地減少。如台灣曾文水庫。
2、水庫蓄水後地震活動以特定的形式減少-稱為地震活動間隙。如美國安德遜水庫。

水庫誘發地震基本特徵

一.震中密集於庫壩附近。主要是密集分佈於水庫邊岸幾km到十幾km範圍內。或是密集於水庫最大水深處及其附近。或是位於水庫主體兩側的峽谷區。
二.震源極淺,震源體小。水庫誘發地震主要發生於庫水或水荷載影響範圍內,所以震源深度很淺,多在地下10km範圍內。由於震源淺,所以面波強烈,震中烈度一般較天然地震高。由於震源淺且震源體小,所以地震的影響範圍小,等震線衰減迅速,影響範圍多屬局部。
三.地震活動峯值在時間上均較水位或庫容峯值有所滯後。水位的急劇下降或上升,特別是急劇下降,往往有較強地震產生。
四.由水庫水荷載引起。

水庫誘發地震研究現狀

得到國內外地震、地質專家普遍承認的水庫誘發地震約70~80起,它們僅佔世界大壩會議已登記的3.5萬座水庫的2‰~3‰。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隨着大壩壩高的增加,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比例也相應增加,壩高超過200米的水庫,發生誘發地震的實際比率為34%。
絕大多數水庫誘發地震的震級小於里氏5級,屬於弱震或微震,約佔總數的80%以上;較強的水庫誘發地震不到總數的20%,其中5.0~5.9級的中等強度地震10例, 6.0~6.5級強度地震僅4例。世界上已記錄到的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為6.5級,1967年12月發生在印度柯依納水庫。
迄今為止,只有兩例水庫誘發地震對大壩局部地段造成損害,一個是我國的新豐江水庫(6.1級),一個是印度的柯依納水庫,壩址處地震強度均為8度;經抗震加固後,至今都在安全運行。也就是説,迄今為止,世界上尚未發生因水庫誘發地震而使大壩失事的實例。

水庫誘發地震我國研究

我國對三峽工程水庫誘發地震的研究,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976年以前,是以區域穩定性為主的基礎研究階段,全國許多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的數百名地學專家和科技人員做了大量基礎地質工作,並設立了由7個地震監測台組成的三峽台網,已連續觀測近30年,取得了豐富翔實的地震活動實測資料。?
1976至1985年,對三峽水庫誘發地震問題進行全面地震地質論證。在進行了大量野外勘察和室內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發震可能性、可能發震庫段和最大震級等,做出了分區的初步評價。研究成果和學術報告超過了30項。
1986年三峽工程重新論證以來,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和有關部門在地質與地震專家組指導下又進行了補充工作,提交了新的研究成果。對三峽水庫的地震地質背景和地質條件進行了系統分析,對發震可能性及最大?震級?等作出了評價。此外,有些單位還採用了數學或物理?數學模型,對水庫誘發地震的定量評價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三峽工程論證期間,幾個單位分別開展工作,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所獲得的結論基本一致。?綜上所述,我國對三峽水庫誘發地震問題的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獲得了豐富的基礎資料和成果,其深度和廣度已達到初步設計的要求,不同部門和單位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也説明所得到的結論是可信的,完全可以作為三峽工程決策和工程抗震設計的依據。
參考資料
  • 1.    唐輝明.工程地質學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