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平能見度

鎖定
水平能見度(horizontal visibility)是指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認出的目標物(黑色,大小適中)的最大水平距離;夜間是能看到和確定的一定強度燈光的最大水平距離 [1] 
水平能見度與空氣質量密切相關,可作為衡量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其對航空陸上海上交通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影響。 [2] 
中文名
水平能見度
外文名
horizontal visibility
單    位
千米
作    用
判定氣團性質的依據之一
影響因子
大氣透明度、物和背景亮度對比等
類    別
大氣光學現象
見載刊物
《大氣科學名詞(第三版)》 科學出版社
公佈時間
2009年 [12] 

水平能見度定義

水平能見度(horizontal visibility)是指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認出的目標物(黑色,大小適中)的最大水平距離;夜間是能看到和確定的一定強度燈光的最大水平距離 [1] 

水平能見度影響因子

大氣中懸浮着多種固體微粒和液體微粒,統稱大氣氣溶膠粒子,它們是水平能見度的影響因子。 [3] 

水平能見度固體微粒

固體微粒有的來源於自然界,如火山噴發的煙塵,被風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飛濺揚入大氣後而被蒸發的鹽粒,細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流星燃燒所產生的細小微粒和宇宙塵埃等;有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如燃燒物質排放至空氣中的大量煙粒等。它們多集中於大氣的底層。這多種多樣的固體雜質,有許多可以成為水汽凝結的核心,對雲、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時固體微粒能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陽輻射,也能減少地面長波輻射的外逸,對地面和空氣温度有一定影響,並會使大氣的能見度變壞。 [3] 

水平能見度液體微粒

液體微粒是指懸浮於大氣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結物。它們常聚集在一起,以雲、霧形式出現,不僅使能見度變壞,還能減弱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對氣候有很大的影響。 [3] 

水平能見度理論研究

Koschmieder定律
Koschmieder定律是1924年Koschmieder提出的白天目標物視程理論,是確定白天目標物能見度的基礎 [4] 
Allard定律
Allard定律是Allard在1986年提出的大氣燈光照度傳輸公式,它是測量夜間大氣能見度的基礎 [4] 
Mie散射理論
計算大氣能見度關鍵在於計算消光係數,Mie散射理論是計算消光係數的基礎 [5]  。1908年Mie給出了均勻的球狀粒子散射問題的精確解,也就是Mie散射理論 [5]  。半徑處於0.3~ 0.7μm範圍內的氣溶膠粒子在可見光波段主要是Mie散射。
消光係數的計算
氣溶膠消光係數的計算包括同種顆粒和多種顆粒的氣溶膠粒子2種理想模型:
前者先計算根據Mie散射理論計算單個球形粒子的消光係數,然後根據單位體積內含有的同種氣溶膠粒子的數量得到氣柱在單位路徑長度上具有的總消光係數,後者先假設氣溶膠粒子的譜分佈(如Junge分佈),進而通過積分計算出消光係數。 [6] 

水平能見度儀器觀測

根據大氣能見度的定義,器測大氣能見度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準確探測大氣的消光係數σ。
大氣能見度探測儀主要有透射式能見度儀(又稱透射表)和散射式能見度儀,其中透射表和散射式能見度儀中的前向散射儀應用最為廣泛。 [6] 

水平能見度應用

能見度與空氣質量密切相關,可作為衡量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其對航空、陸上和海上交通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影響 [2]  ,據統計中國國內由低能見度造成的交通事故氣象原因的 29.2% [7]  ;另外利用大氣水平能 見度與氣溶膠光學厚度等的關係,驗證和評價能見度經驗計算公式 [8]  以及大氣輻射傳輸模式的適用性 [9]  也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近些年討論的全球變化問題,如:趙宗慈 [10]  指出地面接收太陽輻射的減少(變暗)或增加(變明)對近50年中國氣候變暖有貢獻,文獻通過研究表明地面太陽輻射長期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氣溶膠的變化(包括其直接效應、半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由於氣溶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能見度的大小,所以能見度的長期變化趨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面接收太陽輻射的變化趨勢。

水平能見度大氣狀況指標

能見度是描述大氣狀況的指標之一,其他指標包括大氣透明度、亮度對比、對比視感閾ε等 [11] 

水平能見度大氣透明度

大氣透明度是影響大氣能見度的直接因子,用來表徵大氣的混濁程度,大氣能見度越低説明大氣越混濁;

水平能見度亮度對比

目標物和背景的亮度對比,是區分目標物和背景的主要根據;

水平能見度對比視感閾ε

對比視感閾ε,是指當亮度對比值減小到目標物不能見時的亮度對比值。有關ε的取值有2種,國際民航組織(ICAO)推薦的取值為0.05,世界氣象組織(WMO)推薦的取值為0.02。
參考資料
  • 1.    張利等. 1955 − 2000 年中國能見度變化趨勢分析.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6):46-55
  • 2.    張浩, 石春娥, 邱明燕. 合肥市氣象條件對大氣能見度影響分析[J]. 大氣科學研究與應用, 2007, 2(11) : 92 − 99 .
  • 3.    周淑貞.氣象學與氣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4.    孫慧潔.能見度測量儀器綜述[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 1994, 1: 32-40. [2016-11-15].
  • 5.    Patterson E M, Gillette D A, Grams G W.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ibility and the size-number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soil particles [J]. J Appl Meteor, 1976, 15: 470-478. [2016-11-15].
  • 6.    傅剛,李曉嵐,魏娜. 大氣能見度研究[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5):855-862. [2016-11-15].
  • 7.    張美平,敖淑珍. 廣州白雲機場低能見度氣候特徵[J]. 氣象科技,2003,31(3) : 163 − 166. [2016-11-15].
  • 8.    盛立芳,申莉莉,李秀鎮等. 水平能見度經驗公式在青島沿海地區的應用[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5) :877 − 882. [2016-11-15].
  • 9.    朱忠敏,龔威,餘娟,等. 水平能見度與氣溶膠光學厚度轉換模型的適用性分析[J].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0 ,35(9) :1086 − 1090. [2016-11-15].
  • 10.    趙宗慈,王紹武,羅勇等. 近百年氣候變暖的不確定性分析[J]. 科技導報, 2009 ,27(23):41 − 48. [2016-11-15].
  • 11.    邱金桓,陳洪濱.大氣物理與大氣探測學.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59-65
  • 12.    水平能見度  .911查詢[引用日期2021-07-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