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

鎖定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承擔南水北調前期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計劃;組織編制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任務書以及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與項目成果的審查;組織開展南水北調前期工作中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組織對南水北調相關規劃和專題研究成果的審查;指導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有關前期工作;參與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過程中重大設計變更問題的研究或審查 [1] 
中文名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
外文名
Bureau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of Planning,Designing and Management,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主要職責

(一)承擔南水北調前期工作 [1]  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計劃;組織編制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任務書以及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與項目成果的審查;組織開展南水北調前期工作中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組織對南水北調相關規劃和專題研究成果的審查;指導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有關前期工作;參與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過程中重大設計變更問題的研究或審查。
(二)承擔全國跨流域調水工程相關政策法規的研究起草工作;參與相關技術標準與規範的制訂與修訂工作;參與指導區域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指導跨流域和重要區域重大調水工程運行的有關工作。
(三)承擔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的具體管理工作。組織擬訂南水北調運行管理有關政策和法規草案;組織開展南水北調運行管理相關重大專題的研究工作;承擔組織擬訂並實施南水北調年度水量分配、調度計劃及應急水量調度預案的具體工作;參與南水北調水源區及工程沿線水污染防治和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的處理工作;協助指導南水北調水源區及工程沿線水量、水質保障工作。
(四)承擔南水北調工程的階段性評價和運行安全管理工作;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和保護範圍內以及其他與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目標相關的防洪及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工作。
(五)承辦水利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組織機構

內設處室:綜合處、規劃計劃處、政策法規處、調度管理處、財務處 [2] 
綜合處主要職責
負責行政、文秘、機要、保密、信訪、安全、檔案等日常工作;負責人事、勞資、退休人員管理、幹部培訓工作;承擔黨羣、紀檢和監察有關工作;負責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組織工作;負責網絡管理、宣傳和政務信息工作;負責固定資產採購與管理有關工作;組織開展內部審計和內部規章制度建設;組織辦理全國人大建議和全國政協提案;負責對局內重要工作事項的督辦;承辦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規劃計劃處主要職責
負責研究提出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計劃;組織編制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任務書以及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與項目成果的審查;組織開展南水北調前期工作中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組織對南水北調相關規劃和專題研究成果的審查;指導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前期有關工作;承擔部規劃計劃司委託的建設項目立項和前期工作項目管理的相關工作;組織開展利用水利基本建設投資項目前期工作計劃的編報工作,歸口負責項目管理工作和水利統計工作;承辦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政策法規處主要職責
組織擬訂南水北調運行管理立法規劃、計劃及有關政策、法規草案;承擔全國跨流域調水工程相關政策法規的研究起草工作;參與跨流域調水工程相關技術標準與規範的制訂與修訂工作;參與指導區域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前期工作;指導跨流域和重要區域大型調水工程運行的有關工作;承辦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調度管理處主要職責
組織開展南水北調運行管理相關重大專題的研究工作;承擔組織擬訂並實施南水北調年度水量分配、調度計劃及應急水量調度預案的具體工作;承擔南水北調工程的階段性評價和運行安全管理工作;協助指導南水北調水源區及工程沿線水量、水質保障工作;參與南水北調水源區及工程沿線水污染防治和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的處理工作;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和保護範圍內以及其他與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目標相關的防洪及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工作;參與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過程中重大設計變更問題的研究或審查;承辦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財務處主要職責
負責日常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工作;負責局預算、決算及日常會計報表的編報工作,督促預算執行及管理工作;負責按程序辦理水利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工作並監督實施;負責各項經費、資金的撥繳、使用管理及監督工作;負責固定資產的財務管理及監督工作,協助辦理政府採購有關事項;協助開展南水北調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投融資政策、水價政策研究及制訂工作;負責税務管理、職工住房改革支出的核定及繳納工作;負責合同日常管理及會計檔案管理工作;協助組織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承辦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2]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歷史沿革

調水局由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沿革而來。1978年,在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小組的基礎上,由水利電力部[78]水電規字第168號文批准成立"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 [3] 
1979年水利部《關於加強南水北調規劃工作及成立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的通知》([79]水規字第57號),明確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的任務是:"統籌各線調水規劃工作,並對整個南水北調的規劃進行綜合研究"。
1992年1月,水利部《關於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由部直接管理的通知》([92]水人勞1號),將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由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代管,改為由部直接管理。
1995年5月,水利部《關於變更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管理體制的通知》(水人教[1995]172號),將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由部直接管理,改為與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合署辦公,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1997年5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以中編辦字[1997]73號文件批覆,將水利部南水北調辦公室更為現名,核定事業編制50人。1999年5月,水利部《關於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更名及管理體制調整問題的通知》(水人教[1999]270號),將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更為現名,由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代管。
2003年2月,水利部《關於明確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管理體制及"三定"方案的通知》(水人教[2003]71號),決定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為部直屬事業單位,不再由水規總院代管,核定事業編制40人。
2011年3月,水利部《關於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的批覆》(水人事[2011]94號),明確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除繼續承擔南水北調前期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職責外,增加承擔南水北調運行具體管理工作和全國跨流域調水工程相關工作的職責。 [2]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中國水利學會調水專業委員會

2011年11月,由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中國水利學會調水專業委員會 [4]  。調水專委會是中國水利學會設立的組織開展跨流域引調水專業領域學術活動的學會分支機構,接受中國水利學會的直接領導,掛靠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開展工作。第一屆委員會共有60名委員,由來自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管理、科研、勘測設計和高等院校等相關方面的專家組成。
調水專業委員會的宗旨是通過開展積極有效的學術活動,促進我國調水專業領域的學術進步和科技發展。
調水專業委員會的業務範圍主要包括:
1.組織開展調水專業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學技術考察活動,參與中國水利學會組織的相關國際民間學術交流與合作;
2.組織開展調水專業重大科技問題的調研論證和技術諮詢,為決策部門提供諮詢意見和建議;
3.編輯出版調水專業書籍、文集和技術成果等;
4.普及推廣調水專業先進知識和理念,開展相關信息宣傳活動;
5.組織開展調水專業技術教育與業務培訓等活動;
6.承辦中國水利學會交辦的其他事項。
日常工作機構:中國水利學會調水專業委員會日常工作由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承擔。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內容簡介

一、調水規模論證
(一)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嚴重
2000年黃淮海流域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產值、有效灌溉面積、糧食產量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和糧食、棉花的主產區,具有承東啓西、優勢互補的有利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7.2%,人均水資源量為462立方米,為全國人均的五分之一,是我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最不適應的地區,資源性缺水嚴重。
由於長期乾旱缺水,儘管各地特別是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都加大了節約用水的力度,但仍然不得不過度開發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佔用農業和生態用水以及使用未經處理的污水,造成目前黃河下游斷流頻繁,淮河流域污染嚴重,海河流域基本處於“有河皆幹、有水皆污”和地下水嚴重超採的嚴峻局面。黃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都已分別高達67%、60%和超過95%,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鋭。特別是海河流域,為了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期過量開發利用地表水,平原河道長期乾涸,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20多年來已累計超採900多億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積持續下降。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的過量開發,導致河湖乾涸、河口淤積、濕地減少、土地沙化、地面沉陷以及海水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日趨惡化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採取節水、污水資源化、挖掘已有工程潛力等多種措施的前提下,經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黃淮海流域缺水量現狀為145億~210億立方米,2010年為210億~280億立方米,2030年為320億~395億立方米。
(二)供水目標與範圍
南水北調工程的根本目標是改善和修復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由於黃淮海流域的缺水量80%分佈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因而優先實施東線和中線工程勢在必行;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業產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影響巨大。因此,確定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標為:解決城市缺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涉及7省直轄市的44座地級以上城市,受水區為京、津、冀、魯、豫、蘇的39座地級及其以上城市、245座縣級市(區、縣城)和17個工業園區。
(三)受水區缺水量預測
根據水資源條件,考慮不同水平年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通過調整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強化節水措施和調整供水價格等措施,抑制需水增長。同時,考慮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未來的可供水量中扣除了地下水超採和超指標引黃的水量,增加了污水處理再利用量、海水和其他水源的利用量,對受水區進行水資源供需分析,確定了受水區缺水量。
1.節水
在經濟合理的節水水平下,預計到2010年在受水區可實現節水量39億立方米,佔需水量的13.5%;到2030年可再實現年節水量37億立方米,佔需水量的18.2%。隨着節水工作的不斷深入,節水的難度和投資也會隨之增大。
2.治污
2010年受水區主要城市廢污水排放總量為120.3億立方米,2030年將達到173.7億立方米。規劃到2010年將新增廢污水處理能力1818萬噸/日;到2030年將再增廢污水處理能力1225萬噸/日。到2010年廢污水處理量為90.6億立方米,廢污水處理率達74.1%;2030年廢污水處理量為140.0億立方米,廢污水處理率達到80.6%。在廢污水處理再利用方面,到2010年和2030年用於受水區城市工業、市政雜用和河湖環境等的水量分別為38億立方米和60億立方米,其餘用於城區以外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灌溉。
3.挖潛
由於受水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地下水超採嚴重,傳統水資源開發潛力殆盡,需大力加強海水、微鹹水和雨洪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預計到2010年和2030年,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將分別增加7億立方米和8億立方米。
在考慮上述節水、治污和挖潛因素後,受水區現狀(2000年)城市缺水量為51億立方米,其中超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擠佔農業與生態用水15億立方米;到2010年缺水112億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192億立方米。
(四)確定第一期工程調水規模的原則
1.節水為先
要以節水為前提,治污為關鍵,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正確處理調水規模和工程建設方案與節水、治污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把節水作為解決北方缺水的一項根本性措施。特別要重視發揮水價對促進節水的重要經濟槓桿作用。
2.適度從緊
依據水資源合理配置成果,要嚴格控制調水規模和工程建設規模,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和過多的積壓投資。
3.責權掛鈎
在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把調水水量的分配與節水、治污、水價改革、限制地下水超採、配套工程建設等措施相結合,沿線省(直轄市)政府要對所分配的水量作出承諾,供需雙方簽定所需水量與投資和水價責權掛鈎的供水協議或合同。
4.生態環境保護
把調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為重要制約因素,使調水規模與生態建設及環境保護相協調。在調水過程中,加強監測與保護,儘量減少和避免調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二、工程佈局
(一)工程佈局
本次總體規劃再次對南水北調工程總體佈局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後,仍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可逐步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形成我國巨大的水網,基本可覆蓋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有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標和範圍,並與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相互補充,充分發揮多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區的供水保證程度。要從根本上緩解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三條調水線路都需要建設。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乾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規劃線路開挖渠道輸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同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干流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規劃分三期實施。
規劃的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億448億立方米,總投資規模約為5000億元。分期實施後可基本緩解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狀況,並逐步遏制因嚴重缺水而引發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
(二)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
東線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東和江蘇兩省供水。工程規模: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億立方米(規模500立方米/s),其中新增供水量39億立方米,工期為5年,工程投資180億元。第一期工程的重點是加強污水處理,完成江蘇、山東兩省治污及截污導流項目,同時實施河北省工業治理項目,於2006~2007年實現東平湖水體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標準的目標,第一期治污工程投資140億元。主體工程和治污工程總投資為320億元。
中線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按正常蓄水位170m一次加高,隨着水庫蓄水位逐漸抬高,分期分批安置移民;興建從陶岔渠首閘至北京團城湖全長1267km總乾渠和154km天津乾渠;在漢江中下游興建水利樞紐、引江濟漢、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整治局部航道工程4項治理工程。尚需加強丹江口水庫周邊及其上游地區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保證水庫水質安全。該工程主要是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多年平均年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工期8年,投資920億元。
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的靜態總投資為1240億元。
三、生態環境保護與東線治污規劃
南水北調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研究了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對長江口海水入侵的影響、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東線工程治污規劃。
(一)南水北調工程對長江口海水入侵的影響
長江口海水入侵問題是因潮汐活動所致並長期存在的自然現象,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目前長江大通水文站以下沿江兩岸有數百個抽水站,需要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長江口的綜合治理。
從三條調水線路的情況分析,西線、中線工程由於有三峽工程、洞庭湖、鄱陽湖等一系列水庫和湖泊的調節,對長江口鹽水入侵影響不大。東線第一期工程調水規模僅增加抽江100立方米/s,只佔長江最枯月流量的1.3%,新增加的年調水量僅佔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0.4%,對長江口海水入侵基本無影響。當2030年抽江規模達到800立方米/s時,年調水量佔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響也不大。
為了儘量減少東線工程在特殊枯水年的枯水期加重長江口鹽水入侵的可能,規劃當長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於10000立方米/s時,減少抽江,由沿途湖泊調蓄向城市供水。採取“避讓”措施後,可基本消除東線工程調水對長江口海水入侵的影響。
另外,長江三峽工程運行後,可使1~4月大通站流量增加1000~2000立方米/s,可在較大程度上降低枯水期長江口海水入侵的可能。
(二)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影響
中線工程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是丹江口水庫的移民和對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變化的影響。
目前,丹江口水庫周邊地區環境容量有限,生存條件差,即使不加壩,也需要外遷長期生活在水庫消落區的約10萬人。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需要安置移民約30萬人(測算2010年水平),同時可以徹底解決漢江中下游14個民垸約80萬人的防洪安全問題。規劃除就地安置部分移民外,將以外遷安置為主,大部分移民將安置在河南省未安置小浪底工程移民的南陽市鄧州、唐河、社旗三個縣(市)的30個鄉和湖北省未安置三峽工程移民的京山、鍾祥、襄陽、棗陽4個縣(市)。
興建引江濟漢工程、興隆樞紐、部分閘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4項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可使漢江下游改善灌溉、航運和生態用水條件。
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的原則,加強丹江口水庫庫區及上游地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保證庫區及入庫水體水質嚴格控制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三)東線工程治污規劃
東線治污以治為主,形成“治理、截污、導流、回用、整治”的治污工程體系,在東線工程受水區、輸水區及其相關水域內,分別實施清水廊道工程、用水保障工程及水質改善工程。規劃建設369項工程,其中城市污水處理135項、截污導流33項、工業結構調整38 項、工業綜合治理150項、流域綜合整治13項;總投資240億元,其中第一期工程為140億元。
經治理後,輸水乾線和用水規劃區的水質可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
四、資金籌措方案
(一)工程投資
實施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的靜態投資為1240億元,其中:東線第一期主體工程靜態投資為320億元,包括治污投資140億元;中線第一期主體工程靜態投資為920億元,其中水源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和移民安置)為151億元,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69億元,輸水工程700億元。
(二)籌資方案
鑑於南水北調工程是跨流域、跨省市,具有公益性和經營性雙重功能的大型水利基礎設施,需要建立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結合、多方參與的建設、運營體制。
經過多種方案分析,綜合考慮工程兼有防洪和生態環境等效益,同時考慮建設管理體制的要求,1240億元的工程建設資金擬通過中央預算內撥款或中央國債、南水北調基金和銀行貸款三個渠道籌集。
中央預算內撥款或中央國債安排248億元,佔工程總投資的20%,作為資本金注入。
通過提高現行城市水價建立南水北調基金,籌集434億元,約佔工程總投資的35%。工程建成後,繼續徵收南水北調工程基金,用於償還部分銀行貸款本息,以控制水價不超過可承受能力。
利用銀行貸款558億元,約佔工程總投資的45%。銀行貸款的本息由水費收入和工程建成後延長征收的基金償還。
(三)南水北調工程基金
為了順利落實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資金,針對目前城市供水價格偏低,與用水户可承受水價之間尚有一定提價空間的實際情況,通過提高城市生活和工業水價,以水價附加的方式建立南水北調基金。南水北調基金徵收的範圍為東線和中線工程受水區,涉及京、津以及冀、魯、豫、蘇部分地區的城市。
依據居民可承受水費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以及工業用水成本佔工業產值的1.5%測算,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省(直轄市)城市可承受水價與現行水價間的上調空間約為0.9~2.5元/立方米。按水價上調空間的1/3~1/2建立基金,則年平均每立方米提價或水價附加約0.50~0.80元,籌集南水北調基金434億元總體上是可行的。
鑑於工程建設籌資和建設基金方案的複雜性,國家有關部門將在下階段做進一步的測算分析,與地方政府充分協商後確定方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五、水價分析與管理體制
(一)水價分析
水價測算的原則是:還貸、保本、微利;兩部制水價;定額用水、差別水價、超額累進加價。
依據國家有關規程規範,按供水水量和輸水距離,逐段分攤投資,進行成本分析,測算主體工程的水源水價和分水口門水價。根據對水價的承受能力分析,為了使分水口門水價能夠被受水區用水户所承受,部分貸款由徵收的南水北調基金來償還。
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基金償還部分銀行貸款本息後,東線山東省內分水口門的平均水價為0.59元/立方米,中線北京和天津的分水口門平均水價在1.20元/立方米左右。
在分水口門供水成本的基礎上,受水區用水户的水價還要考慮分水口門至自來水廠的配套工程、城市自來水廠及配水管網、污水收集與處理等環節的成本。如果考慮這些環節,初步估算需再增加2.5~3.3元/立方米。因此,工程通水後,受水區用水户的最終水價估計為3.2~4.8元/立方米,在可承受能力以內。
(二)管理體制
南水北調工程是具有公益性和經營性雙重作用的大型水利基礎設施,既跨流域,又跨省市,應該按照如下原則設計管理體制,即遵循水資源的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體現水的“準市場”特點,產權明晰,有利於節水治污和水資源統一管理,以達到構建“政府宏觀調控、準市場機制運作、現代企業管理、用水户參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的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的目標。
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總體框架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總理任組長,有關部門、省(直轄市)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其主要職能是制定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運行的有關方針和政策,負責協調和決策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重大問題。
第二層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室為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直接對領導小組負責。
第三層次:按照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由出資各方成立董事會並組建幹線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項目法人,負責主體工程的籌資、建設、運行管理、還貸,依法自主經營。
工程沿線各省(直轄市)組建地方性供水(股份)公司,作為項目法人,負責其境內與南水北調主體工程相關的配套工程建設、運營與管理,以及境內南水北調工程的供水與當地水資源的合理調配。
各幹線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和沿線省(直轄市)供水(股份)公司之間為水的買賣關係,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簽訂供水合同,實行年度契約制。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簡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干支流調水入黃河上游的跨流域調水重大工程,是補充黃河水資源的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缺水的重大戰略措施。
(一)調水工程方案
經研究,初選了12個有代表性的調水線路方案,其中大渡河調水2個,雅礱江調水4個,通天河3個,雅礱江、大渡河聯合調水1個,分為自流和抽水兩種引水方式,各方案主要規劃指標見表2~表4。
抽水方案主要優點,可縮短穿越分水嶺的隧洞長度3個抽水方案輸水隧洞總長204.5千米自然分段最長洞段30千米,在樞紐壩高的選定上也有較大機動;主要缺點,建設大流量、高揚程的大型泵站有難度,揚程425~428米裝機427萬千瓦,年用電203億千瓦每小時,若按0.4元/千瓦每小時計,年用電費81.3億元,運行費用高;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受水區多處於西北老、少、邊、窮地區,如此高的年運行費,難以承受。再者,多種類型建築物,建設地點分散,管理維護困難,冬季輸水受冰凍的影響。
自流方案的主要優點,隧洞避開了地表大量的交叉建築物問題,比較單一,工作環節少,故障率低,管理人員少,年運行費少;長隧洞輸水有利於冬季保温,可延長引水期;減少輸水工程規模;深埋長隧洞避開了地表的凍害作用和巖體的物理風化作用,以及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影響;深埋隧洞與地面建築物相比在抗地震破壞方面也有較大優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地表的地震烈度隨深度增加而衰減,大體上深50~100米衰減0.5度。主要缺點,輸水隧洞長。
根據歷次專家諮詢會和審查會,眾多院士和專家不贊成抽水方案。根據當前開鑿隧洞技術水平和已建的長隧洞工程,權衡利弊,目前採用自流方案。如果幾十年後,隨着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電力供應條件發生變化,也不排除個別調水河流採用電網供電的抽水方案。
根據方案的工程規模、可調水量、工程地質條件、技術可行性、海拔高程、施工條件及經濟指標等因素,經綜合比選,三條河調水較好的方案為:
大渡河:達—賈聯合自流方案;
雅礱江:仁—章自流方案和阿—賈自流方案;
通天河:同—雅—章自流方案和側—雅—賈自流方案。
(二)工程總體佈局
上述三條河五個較好的引水方案有兩種組合,形成了三條河調水的兩種佈局方案,一是達—賈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仁—章自流線路,調水45億立方米;同—雅—章自流線路,調水75億立方米,共調水160億立方米。二是達—賈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阿—賈自流線路,調水50億立方米;側—雅—賈自流線路,調水80億立方米,共調水170億立方米。
佈局方案二具有下移、集中的特點。
下移。佈局方案一的通天河引水高程4100米左右,該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嚴重缺氧,每年野外工作時間僅4~6個月,勘察、規劃、施工、運行和管理困難很大。佈局方案二相對於佈局方案一,引水樞紐和輸水線路整體下移,海拔高程處於3500米左右,該區有森林、農田,適宜於人類活動,對施工、運行和管理都有利。下移後的通天河側仿水庫比方案一同加水庫的徑流量大,下泄水量也大,而且側仿水庫處於三江源保護區的邊緣,對生態的影響相對較小。
集中。佈局方案二在實施過程中可以互相聯繫,能由近及遠、逐步實施,達—賈線先期實施後,後期實施的雅礱江、通天河輸水線路相當一部分要從達—賈線近旁通過,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後期工程可充分利用第一期工程線路的地質資料和處理措施,節省後期工程大量的勘測、交通及施工等基礎工程費用。
根據規劃階段的工作深度,擬推薦佈局方案二。根據推薦的佈局方案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總體佈局如下:
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自雅礱江支流達曲開始調水,建阿安引水樞紐引水7億立方米,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分水嶺到泥曲;建仁達引水樞紐引水8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雅礱江與大渡河的分水嶺到杜柯河;建上杜柯引水樞紐引水11.5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分水嶺到麻爾曲;建亞爾堂引水樞紐引水11.5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分水嶺到阿柯河;建克柯引水樞紐引水2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大渡河與黃河的分水嶺到黃河支流賈曲;在賈曲隧洞出口後,沿賈曲左岸開挖明渠,輸水到黃河。
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干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開鑿隧洞通過雅礱江干流和支流達曲的分水嶺,輸水穿過達曲,此後輸水線路和達—賈聯合自流線路基本平行,走向一致,輸水到黃河賈曲出流。
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干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自側仿水庫引水,過歇武溝沿通天河及其以下的金沙江左岸開鑿隧洞,到鄧柯附近穿越金沙江與雅礱江分水嶺到雅礱江浪多,順河道而下進入雅礱江阿達水庫,然後從阿達水庫引水到黃河賈曲,自阿達引水樞紐以後的輸水線路和阿—賈自流線路基本平行,輸水到黃河賈曲出流。
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2050年左右的缺水,但從發展戰略考慮,要實現西北地區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尚需擴大水源。因此,規劃時還研究了從西南的瀾滄江、怒江向黃河調水作為西線後續的遠景水源工程。初步研究結果認為,從瀾滄江、怒江可以自流調水到黃河,後續水源可調水量160億~200億立方米,後續線路均能與目前規劃的三條河引水線路相銜接。後續水源調水擬從怒江東巴水庫引水,串連瀾滄江吉曲、扎曲、子曲,在玉樹以上入通天河側仿水庫,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相銜接。
(三)工程分期
1.第一期工程的選定
從以上三條河調水工程總體佈局初步比較來看,由於各輸水線路的入黃出口均在黃河賈曲,出口段輸水線路集中在從雅礱江和大渡河支流引水的達—賈聯合自流線路附近,工程實施必然要由近及遠,先支流後幹流的步驟逐步實施,即先從靠近黃河的達—賈聯合自流方案開始,逐步擴展到雅礱江干流和通天河引水,實現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
本着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規劃思路,第一期工程選擇達—賈聯合自流方案。達—賈聯合自流方案調水40億立方米,需要建5座引水樞紐,引水線路長度260千米。
2.第二期工程選擇
佈局方案二中,雅礱江距黃河較近,調水條件優於通天河,因此選擇雅礱江阿—賈自流方案為第二期工程。
第一、第二期工程的實施,可滿足2030年左右黃河上中游6省、自治區增供水資源量的需求。
3.第三期工程選擇
佈局方案二中,選擇通天河側—雅—賈自流方案為第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調水80億立方米,輸水線路長,投資高達1929億元單方水投資24元,佔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總投資的63%。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要全部實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按現規劃的工期排序,第三期工程的實施時間預計在30年以後,那時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已經實施,西線工程的第一、第二期工程也已實施,南水北調“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已經形成,黃河水資源需要重新配置。再者,那時西北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需水也有變化,第三期工程的規模勢必相應調整,工程方案尚可與抽水方案或其他方案進一步比較優選。由於目前規劃的第一、第二、第三期工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第一期工程先行實施,第二、三期工程輸水線路在通過雅礱江和大渡河支流分水嶺時,與第一期工程平行的線路部分都需另外開鑿隧洞,與第一期工程互不干擾,故第一期工程的選定不影響第二期工程的調整變化,更不影響第三期工程進一步優選。 [5]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簡介

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地區長期受到乾旱缺水的困擾,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京、津、冀、魯地區和淮河流域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和連年發生的嚴重乾旱缺水,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顯得更為緊迫。
(一)供水範圍及供水目標
供水範圍是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分為黃河以南、膠東地區和黃河以北三片。主要供水目標是解決調水線路沿線和膠東地區的城市及工業用水,改善淮北地區的農業供水條件,並在北方需要時,提供生態和農業用水。
(二)水源條件
長江是東線工程的主要水源,質好量豐,多年平均入海水量達9000多億立方米,特枯年6000多億立方米,為東線工程提供了優越的水源條件。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也是東線工程的水源之一。規劃2010年和203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來水量分別為278.6億立方米和254.5億立方米。
(三)調水線路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擴大規模,向北延伸。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東經新闢的膠東地區輸水乾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從長江至東平湖設13個梯級抽水站,總揚程65m。
東線工程從長江引水,有三江營和高港2個引水口門,三江營是主要引水口門。高港在冬春季節長江低潮位時,承擔經三陽河向寶應站加力補水任務。
從長江至洪澤湖,由三江營抽引江水,分運東和運西兩線,分別利用裏運河、三陽河、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
洪澤湖至駱馬湖,採用中運河和徐洪河雙線輸水。新開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從洪澤湖引水送入中運河。
駱馬湖至南四湖,有三條輸水線:中運河~韓莊運河、中運河~不牢河和房亭河。
南四湖內除利用湖西輸水外,須在部分湖段開挖深槽,並在二級壩建泵站抽水入上級湖。
南四湖以北至東平湖,利用梁濟運河輸水至鄧樓,建泵站抽水入東平湖新湖區,沿柳長河輸水送至八里灣,再由泵站抽水入東平湖老湖區。
穿黃位置選在解山和位山之間,包括南岸輸水渠、穿黃樞紐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黃渠三部分。穿黃隧洞設計流量200立方米/秒,需在黃河河底以下70m打通一條直徑9.3m的倒虹隧洞。
江水過黃河後,接小運河至臨清,立交穿過衞運河,經臨吳渠在吳橋城北入南運河送水到九宣閘,再由馬廠減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
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千米,其中黃河以南646千米,穿黃段17千米,黃河以北493千米。
膠東地區輸水乾線工程西起東平湖,東至威海市米山水庫,全長701千米。自西向東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即西水東調工程;中段利用引黃濟青渠段;東段為引黃濟青渠道以東至威海市米山水庫。東線工程規劃只包括興建西段工程,即東平湖至引黃濟青段240千米河道,建成後與山東省膠東地區應急調水工程銜接,可替代部分引黃水量。 [6]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簡介

我國水資源分佈南多北少,與生產力佈局不相適應。京津華北地區是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隨着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併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正常發展,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實施跨流域調水,向京津華北地區補充水資源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要求“加緊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間儘早開工建設”。 (一)受水區需調水量規劃
中線工程規劃受水區包括唐白河平原及黃淮海平原的西中部,南北長逾1000千米,總面積15.1萬平方公里。在這一區域內,因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的需求量仍將繼續增加,通過進一步加強節約用水提高水價、增加投入、綜合管理等措施,到2010年和2030水平年,缺水量分別為128億立方米和163億立方米。其中,2010年與2030年的城市缺水量分別為78億立方米和128億立方米。中線工程近、後期調水量按城市缺水量確定。
(二)水源工程方案比選
1.引漢與引江的方案比較
從長江三峽庫區大寧河、香溪河、龍潭溪抽水,經丹江口水庫北調的各種方案,水源部分的投資為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投資的2~5倍;由於要提水,成本水價較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的水價高9倍左右。考慮到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調水量近期可達到97億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2010年城市淨缺水78億立方米的需求,與從長江干流調水的方案相比,投資小、工程簡單、工期短、運行費低,故推薦中線近期工程仍從漢江引水。後期,丹江口水庫可調水量可達130億~140億立方米。將根據受水區需調水量要求,再研究後期或遠景從長江干流增加調水量的方案。
2.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與不加高調水的方案比較
加高大壩調水,最小調節庫容達到98億立方米,對近期調水量可以進行完全調節,基本做到“按需供水”;不加壩調水,調出的水量小,到達用户的年淨供水量約65億立方米,與淨需調水量78億立方米的差距較大,而且95%保證率的淨供水量不足30億立方米,調水過程極不平穩,難以滿足城市供水要求。
加壩後,水庫的蓄洪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使漢江中下游遇1935年洪水時不分洪,為分蓄滯洪區5萬餘公頃耕地、70多萬人口提供了長治久安的發展條件。若仍維持目前的防洪方案,蓄滯洪區安全建設需要的投資和需要搬遷的人口,將超過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的投資和移民。
大壩加高增加了發電水頭,使因調水而損失的電量得到一定的補償。如不加壩調水,減少電量約10億千瓦/小時,加壩調水減少的發電量約5億千瓦/小時,較好地兼顧了水源區的發電收益。
大壩加高後,將居住在157m高程附近的大量移民外遷安置(157~161m高程間的移民數約佔157~170m高程間總移民數的45%),一方面可顯著減輕人類活動對水庫水質的影響,使水庫水質滿足城市供水標準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可大大改善庫區的環境容量,加快庫區羣眾脱貧的步伐。
另外,還研究了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61m的方案。由於汛限水位沒有改變,該方案調出的水量與過程基本與不加壩調水方案相同,不能滿足城市供水的需水量和高保證率的要求。綜合比較結果,仍推薦丹江口水庫按最終規模加壩調水的方案。
(三)可調水量規劃
1.漢江流域水資源
漢江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566億立方米,現狀總耗水量39億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庫大壩以上,地表水資源量388億立方米,預計2010年上游耗水量約23億立方米,中下游需水庫下泄補充162億立方米,在剩餘的203億立方米水中規劃可調走97億立方米。
2.丹江口水庫可調水量及水量分配
將丹江口水庫、漢江中下游及受水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供水調度及調節計算,在近期可調水量97億立方米中,有效調水量95億立方米。受水區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
近期有效調水量分配如下:北京12億立方米,天津10億立方米河北35億立方米,河南38億立方米(含刁河灌區現狀引水)。
3.調水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
調水後,漢江干流河段的枯水流量有所加大;興隆以下河段中水歷時延長,沙洋河段、仙桃河段多年平均水位均有所上升,但部分河段中水歷時減少,黃家港河段、襄樊河段水位有所降低;中下游河牀總體上將向單一、穩定、窄深、微彎型發展,河牀沖刷強度減弱,航運條件有所改善,但整治流量較現狀有所降低,整治工程量將有所增加;幹流供水區的供水保證率均有明顯提高,但部分取水泵站的耗電量也將有所增加。因此,調水工程實施後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有利有弊,且其不利影響都可以通過工程措施予以減緩或消除。
(四)輸水工程方案比選
1.總乾渠線路比較
主要對黃河以北總乾渠線路佈置高線或高低分流進行了比選。研究結果表明,高低分流方案的投資與高線明渠方案的投資基本相同,但高低分流方案的後期還需要增加投資,且低線部分的水質沒有保障,管理極為困難,水的調配基本無法控制;而高線可以較好地兼顧近、後期城市供水的需要,並能相機向低線河道供水,形成多條“生態河”。因此,從長遠考慮,推薦高線方案。
2.總乾渠結構形式比較
重點進行了明渠、管(涵)、管(涵)渠結合佈置方案的比較。結果表明:管(涵)輸水雖具有佔地少、輸水損失小、便於管理的優點,但由於投資高、需要多級加壓導致運行費用大、檢修困難,因此全線採用或大量採用管(涵)方式的難度較大。在北京、天津市區和穿過大清河分蓄洪區總長135千米的地段採用管涵,避免了明渠與當地其他基礎設施的矛盾,還可增加明渠段的水頭,有利於輸水工程的總體優化。因此,推薦總乾渠局部管道的結構形式。
3.總乾渠一次建成與分期建設方案比較
輸水工程一次建成和分期建設方案技術上均可行,經濟評價指標相近。但分期建設方案不僅投資較少,更重要的是在需水預測存在不確定性和缺乏長距離調水經驗的情況下,投資風險相對較小,故推薦輸水工程分期建設方案。 [7] 

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歷任領導

尹宏偉: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副局長 [8] 
孫慶國: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總工程師、黨委委員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