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伏在水的背上

鎖定
這是當代詩人李尚朝的一首現代詩歌。
中文名
水伏在水的背上
創作時間
2002.12.26
作    者
李尚朝
作品體裁
詩歌

水伏在水的背上作品原文

水伏在水的背上
我看見水伏在水的背上
共同仰止,集體向前
像我兒時伏在父親的背上
偶爾抬頭,父親走,我也走//
河流向前流動,我獨立生活
我仍保持父親的姿勢
水仍伏在水的背上
我多災多難,河流浪隨風起
我平安幸福,河流波瀾不驚//
水伏在水的背上
我固守着我的靈魂
父親在前頭走
水不斷地向前流

水伏在水的背上作品賞析

臧克家在上世紀40年代寫過一首小詩《三代》:“孩子/在土裏洗澡/爸爸/在土裏流汗/爺爺/在土裏葬埋”。這首詩中的三代人的命運的循環和土地分不開,土地是沉重的,是凝固的,它暗示着三代人命運的多桀多難的不可逆轉的循環。
李尚朝的《水伏在水的背上》也塑造了三代人的形象,爸爸、“我”和“我”的孩子。這首詩中的三代人都和“水”的意象有關。水,是流動的,是有方向的,奔流不息的終點就是浩蕩的大海。水的流動性,暗示着詩人筆下三代人的命運各不相同:“河流向前流動,我獨立生活”,這與臧克家筆下的植根在“土地”上的三代明顯不同,《水伏在水的背上》中的三代人的生活是前進着、變化着的,“父親在前頭走/水不斷地向前流”。
李尚朝把詩歌的視角投向父親這一社會主體,爸爸和“我”,是“水伏在水的背上”,“像我兒時伏在父親的背上/偶爾抬頭,父親走,我也走”,以“水”的意象暗示父與子的關愛,新穎貼切。父與子的親密不同於母與子的細膩關懷,父親在孩子眼中是高大的背影的形象,這是中國千百年文化中“嚴父”的傳統形象,李尚朝在詩中既是借用了父親的背影這一形象,同時又由兒子伏在父親的背上這一意象,使得詩歌中親情的氛圍濃厚了起來。父與子,水與水是不能分離的,這是一個整體,父親是前頭走着的水,這是父親和母親的另一處不同,通常母親是在家守候孩子的盼望者的形象,而父親是訓導着孩子成長、獨立、外出闖蕩的形象,孩子是看着父親的背影長大的,也就是説,父親怎樣生活,孩子就怎樣成長。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明顯地刻畫出孫輩的形象,只是通過“我仍保持父親的姿勢”暗示成年後的“我”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是“我”在“我”的孩子面前,是父親和“我”的姿勢循環。“我多災多難,河流浪隨風起/我平安幸福,河流波瀾不驚”,水和水之間是沒有空間距離的,水的交融,是天然的合一,在詩人筆下,父愛和母愛是沒有差別的,只不過父親感受到他要載着孩子度過人生,用沉默的背,背出了孩子的前進的方向。(劉麗娜)

水伏在水的背上作者簡介

李尚朝,本名李尚晁,中國當代著名詩人,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詩集《天堂中的女孩》、《風原色》、《大三峽那光》三部,散文集《那流光一幻》、《時光之羽》等,著名詩評家蔣登科主編有學術專著《李尚朝詩歌品鑑》對其詩歌作了系統鑑賞。詩歌《月上中天》入編大學中文專業教材《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