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仙子·詠雪

鎖定
《水仙子·詠雪》是元曲作家喬吉創作的詠物散曲。此曲描寫了一個冰雪世界。先寫細部,雪花飄飛輕若柳絮,但是冰冷而沒有香氣,這是動景;積雪像盛開的梨花,凍成一片,推移不動,這是靜景。再寫全景,整個宇宙像是瀰漫着灰濛濛的塵沙,這是雪天的天色。然後寫雪天的寒冷,大海凍成冰,閃耀着銀色的光芒,尋訪梅花的人冷得渾身發抖。最後用風趣誇張的比喻描寫雪天的景觀。全曲語言生動形象,運用比喻和用典手法,雅俗共濟,大俗與大雅形成強烈對比,產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
作品名稱
水仙子·詠雪
作    者
喬吉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全元散曲
作品體裁
散曲
別    名
【雙調】水仙子·詠雪

水仙子·詠雪作品原文

【雙調】水仙子·詠雪
冷無香柳絮撲將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稜了東大海,探梅的心噤難捱。面甕兒裏袁安舍,鹽堆兒里黨尉宅,粉缸兒裏舞榭歌台 [1] 

水仙子·詠雪註釋譯文

水仙子·詠雪詞句註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水仙子:曲牌名。入“雙調”,亦入“中呂宮”“南呂宮”。全曲八句七韻,除襯字外四十二字,句式為:七、七、七、五、六、三、三、四。
⑵冷無香:指雪花寒冷而無香氣。
⑶漫:灑遍,鋪滿。三千界:佛家語,“三千世界”的略語,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是為三千世界。此泛指整個世界。
⑷稜:鑲,鍍。東大海:即東洋大海,泛稱大洋、大海。
⑸噤:牙齒打戰。捱(ái):忍受。
⑹面甕(wèng):麪缸。袁安:東漢人,家貧身微,寄居洛陽,冬日大雪,別人外出討飯,他仍舊自恃清高,躲在屋裏睡覺。
⑺黨尉:即党進,北宋時人,官居太尉,他是一個粗人,每逢大雪天,不知賞雪,只在家裏飲酒作樂。
⑻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1]  [2] 

水仙子·詠雪白話譯文

雪花冰冷而無香氣,像柳絮一樣迎面撲來;凍結成片,像梨花一樣用手拂拭也拂不開。紛紛揚揚的大雪像石灰粉一樣鋪滿了整個世界,好像為東邊的大海鍍上了一層白銀。踏雪尋梅的人再也難以忍耐。袁安的房子變成了一個麪缸,党進的宅第變成了個鹽堆,那表演歌舞的樓台變成了粉缸兒。 [1] 

水仙子·詠雪創作背景

詠物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的詠物詩;另一類則是詠物抒懷,以比興的手法寄意。傳世的詠物詩,以後者居多。而這首《水仙子·詠雪》則是一首純粹的詠物詩章。小令具體創作年份難以確證,按氣候當在冬天。 [2] 

水仙子·詠雪作品鑑賞

水仙子·詠雪整體賞析

《水仙子·詠雪》這支曲子極力渲染大雪紛飛的景象。“冷無香柳絮撲將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這兩句分別從詠雪名句東晉謝道韞“柳絮因風起”和唐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變化而來,但是説它像“柳絮”而“冷無香”,又似“梨花”“凍成片”,是從視覺、嗅覺和觸覺的角度,全方位地描繪了雪花冷而無香、似花非花的特點。“撲將來”“拂不開”表明雪下得很大,勢頭很強勁。如果説前兩句是對雪花的微觀特寫,“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稜了東大海”這兩句則是對大雪紛飛的壯觀景象的宏觀展現。大雪紛紛揚揚,模糊了人的視線,天地間就像被灰塵瀰漫了一樣;一切都被白雪覆蓋,就像東大海海面鍍了一層白銀一樣。“探梅的心噤難捱”是説踏雪尋梅的人被凍得從心裏直打戰冷而卻步。接下來兩句用典。“面甕”句意為袁安的宅舍如同被埋在了麪缸裏。黨尉的高門深院彷彿是潔白的鹽堆出來的。最後一句意思是所有的舞榭歌台都像是香粉砌成的。這三句意為無論是貧士的陋室還是權貴的豪宅,以及王侯的舞榭歌台,宇宙間的一切都被大雪覆蓋了,不因貧富高低而有所區分。
這支小令最大的特點是雅俗共濟,大雅大俗。曲中有化用,有典故,這是詩詞常用的手法,另外,曲子還談到踏雪賞梅的雅事,是為“雅”。但又使用了“撲將來”“拂不開”等俗語,並用“面甕兒”“鹽堆兒”“粉缸兒”等新奇、俚俗的意象來形容雪封的屋舍亭台,使大俗與大雅形成強烈對比,顯示出俗對於雅的調侃,產生了喜劇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審美衝擊。李開先説喬吉的散曲“種種出奇而不失之怪”,由此曲可見一斑。另外,此曲使用了博喻的修辭手法,七個比喻淋漓盡致地描繪雪及雪景,造成了恢宏恣肆的氣勢,體現了“曲貴直露”的語言和藝術特色。 [2]  [3] 

水仙子·詠雪名家點評

西華師範大學教授劉玉平:作品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設喻精當,造語新奇,既不失散曲“俚趣”之本色,又不失貼切形象,從而寫出了雪景的萬千意態。(《元曲大辭典》) [4]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鄧元煊:此曲詠雪,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大雪紛飛的壯觀景象。由近及遠,又由高到低,由天空到地下,極力渲染,展現了浩瀚奇麗的雪中世界,引人入勝。將典故和俗語巧妙融合,採用誇張和比喻等修辭手法,窮形盡相,“種種出奇而不失之怪”。(《元曲:彩圖版》) [1] 

水仙子·詠雪作者簡介

喬吉(1280—1345),元曲作家。一作喬吉甫,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今屬山西)人。遊寓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散曲風格清麗。明清人多以他同張可久並稱為散曲兩大家。論及樂府作法,曾提出“鳳頭、豬肚、豹尾”六字,對戲曲理論和創作都有一定的影響。散曲集有《惺惺道人樂府》《文湖州集詞》《喬夢符小令》三種,近人任訥輯為《夢符散曲》。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數十一篇。所著雜劇十一種,現存《揚州夢》《兩世姻緣》《金錢記》三種。 [5] 
參考資料
  • 1.    鄧元煊.元曲:彩圖版[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20:103-104
  • 2.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705-707
  • 3.    陳鵬 閆麗紅.元曲三百首鑑賞辭典[M].武漢:崇文書局,2020:131-132
  • 4.    李修生.元曲大辭典(修訂版)[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216
  • 5.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