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氯苯那敏

鎖定
氯苯那敏,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16H19ClN2,是在預防過敏性疾病如鼻炎和蕁麻疹症狀時使用的第一代烷基胺抗組胺藥,可用於過敏性鼻炎、感冒和鼻竇炎及過敏性皮膚疾患如蕁麻疹、過敏性藥疹或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蟲咬所致皮膚瘙癢。
藥品名稱
氯苯那敏
藥品類型
基本藥物
化學式
C16H19ClN2
分子量
274.788
CAS登錄號
132-22-9
外    觀
油狀液體
閃    點
183 ℃
沸    點
379 ℃
密    度
1.108 g/cm³

氯苯那敏化合物簡介

氯苯那敏基本信息

化學式:C16H19ClN2
分子量:274.788
CAS號:132-22-9

氯苯那敏物化性質

密度:1.108g/cm3
沸點:379℃
閃點:183ºC
折射率:1.565
外觀:油狀液體

氯苯那敏計算化學數據

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無
氫鍵供體數量:0
氫鍵受體數量:2
可旋轉化學鍵數量:5
互變異構體數量:2
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16.1
重原子數量:19
表面電荷:0
複雜度:249
同位素原子數量:0
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1
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共價鍵單元數量:1

氯苯那敏用途

用於製造彈藥及用於鉀鹽的分析。

氯苯那敏藥物説明

氯苯那敏分類

抗變態反應藥物 > 抗組胺藥

氯苯那敏藥理作用

氯苯那敏為H1受體拮抗藥,其化學結構屬烴胺類。主要能競爭性阻斷變態反應靶細胞上組胺H1受體,使組胺不能與H1受體結合,從而抑制其引起的過敏反應。但氯苯那敏不影響組胺的代謝,也不阻止體內組胺的釋放。氯苯那敏還具有抑制中樞和抗膽鹼作用,故服藥後有睏倦感、口乾、便秘、痰液變稠及鼻黏膜乾燥。經過臨牀長時間的實踐認為,氯苯那敏的抗組胺作用較強,用量小,副作用小。氯苯那敏抗組胺作用較苯海拉明、異丙嗪強,而中樞抑制作用較弱,抗膽鹼作用亦較弱。因嗜睡等不良反應輕微,故適用於小兒及白天需要工作的患者服用。氯苯那敏尚有減少氣管分泌及胃酸分泌的作用。在新一代抗組胺藥問世之前,是臨牀最常用的抗組胺藥。

氯苯那敏藥代動力學

尿中存在13.2%的原形物,5.8% N-去甲基撲爾敏,另行撲爾敏N-氧化物,及兩種未鑑定的代謝物。服用藥物大部分成極性代謝產物排出。氯苯那敏由肝臟代謝,經尿液、大便、汗液排泄。哺乳婦女亦可經由乳汁排出一部分。孕婦用藥可通過臍血影響胎兒。

氯苯那敏用法用量

1、口服:成人每次4mg,每天3次。兒童每天0.3mg/kg,分4次口服。
2、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成人每次10mg,每天3次。兒童皮下注射每天0.35mg/kg,分4次注射。
3、靜脈注射:成人每次10mg,每天1次。嘔吐患者可將1次劑量,用温水50~100mL溶解後經直腸保留灌注。

氯苯那敏不良反應

1、有時有輕微的口乾、眩暈、噁心等反應,嗜睡作用輕微。
2、服用量過大致急性中毒時,成人常出現中樞抑制。兒童中毒時,多呈中樞興奮。當呼吸衰竭時,可採用人工呼吸,給氧等支持療法,忌用中樞興奮藥。必要時可用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靜脈滴注以維持血壓,但不宜用腎上腺素。搶救中切忌用組胺注射作解毒藥。

氯苯那敏禁忌症

1、對氯苯那敏過敏者禁用。
2、新生兒、早產兒、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3、中樞已處於過度抑制狀態者禁用。
4、窄角性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膀胱頸梗阻、重症肌無力、胃潰瘍、幽門及十二指腸梗阻、癲癇患者禁用。

氯苯那敏注意事項

1、注射劑有刺激性,靜脈注射過快可致低血壓或中樞神經興奮。
2、不宜與氨茶鹼作混合注射。
3、有交叉過敏現象,對其他抗組胺藥或麻黃鹼、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去甲腎上腺素及碘過敏者,也可能對本藥過敏。
4、車船、飛機的駕駛人員,精密儀器操作者在工作前禁止服用有中樞神經抑制的抗組胺藥物。
5、患閉角型青光眼、尿瀦留、前列腺增生、幽門十二指腸梗阻、癲癇的患者慎用,新型抗組胺藥的抗膽鹼不良反應較輕。
6、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7、新生兒和早產兒對本類藥物抗膽鹼作用的敏感性較高,不宜使用。
8、老年人對抗組胺藥的不良反應較敏感,應用本品時易發生低血壓、精神錯亂、痴呆和頭暈等不良反應。

氯苯那敏藥物相互作用

1、與酒精及其他中樞神經抑制藥,如巴比妥酸鹽、催眠藥、阿片類鎮痛藥、抗焦慮鎮靜藥、抗癲癇藥合用,可增加抗組胺藥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但新型抗組胺藥此相互作用較弱。
2、與其他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阿托品、三環類抗抑鬱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可加強本類藥物的抗膽鹼作用。
3、部分經肝代謝的抗組胺藥與肝藥酶抑制藥合用時,可致不良反應增加。
4、一些抗組胺藥可能會掩蓋某些具有耳毒性的藥物,如氨基苷類抗生素的毒性症狀。
5、抗組胺藥可抑制過敏原性物質的皮試反應,因此在皮試前若干天應停止使用一切抗組胺藥物,以免影響皮試結果。
6、與苯妥英合用可能抑制其肝臟代謝,使其毒性增加,應注意監測苯妥英濃度。
7、可增強金剛烷胺、抗膽鹼藥、氟哌啶醇、吩噻嗪類及擬交感神經藥等作用。
8、同時飲酒或服用中樞神經抑制藥,可使本品藥效增強。

氯苯那敏中毒

氯苯那敏是最強的抗組胺藥物之一,其作用持久,用量少、副作用小。適用於各種過敏性疾病、藥物過敏反應等。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半衰期12~15h。成人用量4~8mg,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
臨牀表現
1、不良反應以睏倦為最常見,偶有胸悶、咽痛、疲乏、心悸或出血傾向,還可有痰液黏稠。服用過量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尿痛、頭暈、口鼻咽部乾燥、食慾減退、噁心、上腹不適或胃痛。
2、兒童易發生煩躁、焦慮、入睡困難和神經過敏。
3、有報道出現固定性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可能發生一般抗過敏藥物少見的粒細胞減少症。
治療
氯苯那敏中毒的治療要點為:對症治療。 [1] 

氯苯那敏專家點評

氯苯那敏為烴胺類抗組胺藥。其特點是抗組胺作用較強,用量小,不良反應少。適用於小兒。用於各種過敏性疾病、蟲咬、藥物過敏反應等。另外,駕駛員、機械操作人員在工作進行時不宜使用。止癢效果較好,臨牀較為常用,為減少嗜睡和口乾不良反應,對慢性過敏性疼痛可以晚間臨睡前服用。氯苯那敏通過拮抗H1受體而對抗組胺的過敏作用。用於皮膚黏膜變態反應,如眼瞼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

氯苯那敏藥典標準

氯苯那敏鑑別

1、取本品約10mg,加枸椽酸醋酐試液1mL,置水浴上加熱,即顯紅紫色。
2、取本品約20mg,加稀硫酸1mL,滴加高錳酸鉀試液,紅色即消失。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光譜集61圖)一致。

氯苯那敏檢查

酸度
取本品0.1g,加水10mL溶解後,依法測定(附錄Ⅵ H),pH值應為4.0~5.0 。
有關物質
取本品,加溶劑 [ 流動相A-乙腈(80 : 20)] 溶解並稀釋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精密量取適量,用上述溶劑稀釋製成每1mL中含3μ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ⅤD)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流動相A為磷酸鹽緩衝液(取磷酸二氫銨11.5g,加水適量使溶解,加磷酸1mL,用水稀釋至1000mL),流動相B為乙腈,按表格進行梯度洗脱;流速為每分鐘1.2mL;檢測波長為225nm。理論板數按氯苯那敏峯計算不低於4000。取對照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調節檢測靈敏度,使氯苯那敏色譜峯的峯高約為滿量程的25%。再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溶液各10μL,分別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供試品溶液的色譜圖中如有雜質峯,除馬來酸峯外,單個雜質峯面積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中氯苯那敏峯面積(0.3%),各雜質峯面積的和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中氯苯那敏峯面積的3倍(0.9%)。供試品溶液色譜圖中小於對照溶液氯苯那敏峯面積0.17倍的色譜峯忽略不計(0.05%)。
殘留溶劑:四氫呋喃、二氧六環、吡啶、甲苯
取本品,精密稱定,加二甲基甲酰胺溶解並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0.2g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四氫呋喃、1,4-二氧六環、吡啶和甲苯,精密稱定,用二甲基甲酰胺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各含四氫呋喃144μg、1,4-二氧六環76μg、吡啶40μg、甲苯178μ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片溶液各1mL,置頂空瓶中,密封。照殘留溶劑測定法(附錄Ⅷ P 第二法)測定,用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或極性相近)為固定液;柱温在50℃維持15分鐘,再以每分鐘8℃的速率升温至120℃,維持10分鐘;進樣口温度為200℃;檢測器温度為250℃。頂空瓶平衡温度為90℃,平衡時間為30分鐘,進樣體積為1.0mL。取對照品溶液頂空進樣,理論板數按四氫呋喃峯計算不低於5000,各成分峯見的分離度均應符合要求。再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品溶液分別頂空進樣,記錄色譜圖。按外標法以峯面積計算,均應符合規定。
易炭化物
取本品25mg,依法檢查(附錄Ⅷ O),與黃色1號標準比色液比較,不得更深。
乾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乾燥至恆重,減失重量不得過0.5%(附錄Ⅷ L)。
熾灼殘渣
不得過0.1%(附錄Ⅷ N)。

氯苯那敏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0.15g,精密稱定,加冰醋酸10mL溶解後,加結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顯藍綠色,並將滴定的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當於19.54mg的C16H19ClN2·C4H4O4

氯苯那敏類別

抗組胺藥。

氯苯那敏貯藏

遮光,密封保存。
[2-4] 
參考資料
  • 1.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09.
  • 2.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化學數據庫-藥品數據庫
  •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主編,《新編藥物學》第17版,第673頁
  • 4.    .《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