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氧,是一個漢語漢字,為漢語一級字, [1]  讀作yǎng、ㄧㄤˇ,部首為氣部。 [6] 
字義為化學元素用字,原子序數8,元素符號為O, [2] 
中文名
拼    音
yǎng
部    首
五    筆
RNUD(86),RUK(98)
倉    頡
ONTQ
鄭    碼
MYUC
字    級
一級(1936) [1] 
注    音
ㄧㄤˇ
筆畫數
十畫
統一碼
6C27
四角號碼
80517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造字法
形聲:從氣、羊聲
異體字

文字源流

“氧”的異體字 “氧”的異體字
“氧”是形聲字,“氣”為形旁。“羊”為聲旁。“氧”字的產生在1899年前後。近代翻譯外國化學著作的時候,起先把氧翻譯為“養”、“養氣”,因為氧氣是人和其它動植物必不可少的氣體。後造“氧”字表示。 [3] 

詳細解釋

一種非金屬元素,符號O,原子序數8,主要是兩價,一般是無色無嗅無味不可燃的雙原子氣體,不易溶於水(溶解比例約為1:0.03),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以遊離狀態存在於空氣中,按體積計,空氣含氧量為21%,並以化合狀態存在於水、大多數普通岩石、礦物(例如氧化物、硅酸鹽、碳酸鹽),以及多種多樣的有機化合物(例如醇、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oxygen] [4] 
氧元素是由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與瑞典藥劑師及化學家舍勒於1774年分別發現。但是普利斯特里卻支持燃素學説。另有説法認為氧氣首先由中國人馬和首先發現。
舍勒177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説,指出物質只能在含氧的空氣中進行燃燒,燃燒物重量的增加與空氣中失去的氧相等,從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説,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定律。從嚴格意義上講,發現氧元素的為瑞典化學家舍勒,而確定氧元素化學性質的為法國化學家拉瓦錫。
在1608年,Cornelius Drebbel證明了加熱硝石(硝酸鉀,KNO₃)能釋放氣體。這就是氧氣,然而並沒有對它進行鑑定。
因發現氧而獲得的榮譽由3位化學家分享:一個英國人,一個瑞典人,還有一個法國人。Joseph Priestley是第一位發佈氧元素聲明的人,在1774年由聚焦陽光到氧化汞(HgO),然後收集釋放出的氣體實現。他注意到蠟燭在這裏燃燒的更明亮了,而且能使呼吸變得更簡單。Priestley不知道的是,Carl Wilhelm Scheele在1771年6月就製取了氧。他寫下了他的發現説明,但直到1777年才發佈。Antoine Lavoisier也聲稱發現了氧,並且他提議這種新的氣體叫做oxy-gène,意思是形成酸的,因為他認為這種元素是所有酸性物質的基礎。

常用詞組

氧化】yǎng huà
[oxidize;oxidate;oxygenate]
物質與氧化合的過程。如鐵生鏽、煤燃燒等。後亦指一原子失去電子的化學反應。如鐵與銅離子反應中,中性鐵原子易失去兩個電子生成鐵離子,則鐵稱被氧化。
氧化物】yǎng huà wù
[oxide]氧與其他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同一元素常有幾種價數不同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分為酸性氧化物鹼性氧化物兩性氧化物和混合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數為酸性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大多數為鹼性氧化物。
氧氣】yǎng qì
[oxygen]氧分子(O2)構成的氣態物質 [4] 

方言

粵語:joeng5
◎ 客家話:[寶安腔] jong1 [客語拼音字彙] yong1 [5] 
潮州話:iang2 [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餘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兩切,音癢。《玉篇》育也,畜也,長也。《易·頤卦》觀頤,觀其所養也。
又取也。《詩·周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傳》養,取也。
又養養,憂貌。《詩·邶風》中心養養。《注》憂不定貌。
又《博雅》養,使也。《公羊傳·宣十二年》廝役扈養。《注》艾草為防者曰廝,汲水漿者曰役,養馬者曰扈,炊烹者曰養。
又《史記·儒林傳》兒寬常為弟子都養。《注》都養,為弟子造食也。
又姓。養由基,見《左傳·成十六年》。養奮,見《孝子傳》。
又與癢同。《荀子·正名篇》疾養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
又《廣韻》《正韻》餘亮切《集韻》弋亮切,音恙。《玉篇》供養也,下奉上也。《禮·月令》收祿秩之不當,供養之不宜者。《注》謂凡恩命濫賜膳服,侈僭逾制者。 《説文》本作養。《字彙》省作,附六畫,非。 [2] 
考證:〔《詩·周頌》於爍王師,遵養時晦。〕 謹照原文於爍改於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