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針

鎖定
氣針在古代醫籍中為毫針的別稱,是與火針相對而言;在現代,氣針為現代治療方法之一,指將消毒過的空氣或氧氣注入穴位的方法,主要適用於急、慢性軟組織扭傷及落枕。
中文名
氣針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氣針概念

1、指毫針。
2、指將消毒過的空氣或氧氣注入穴位的方法。

氣針解讀

1、毫針別稱
與火針相對而言。《針灸聚英》:“若氣針微細,一出其針,針孔即閉,風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針。”“氣針者,有淺有深,有補有瀉,候氣候邪之難,不可誤行,恐虛者反瀉,實者不宣,又以為害。”
現代臨牀中應用的毫針為不鏽鋼製造,規格有0.5寸、1寸、1.5寸、2寸、3寸、4寸等數型,粗細規格為26、28、30、32號,號碼小者細,26號以上者稱巨針,4寸長以上者稱芒針。毫針是針灸臨牀中最普遍應用的針具。
2、指將消毒過的空氣或氧氣注入穴位的方法
用注射針往穴位處注入少量氣體,稱氣針。氣針所使用的器械是經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注射器為5-10毫升,注射針頭為5-6(1/2)號注射針頭,消毒後備用。

氣針中醫應用

氣針一、毫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甲乙》作‘一寸六分’,與《靈樞·九針論》一致)。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靈樞·九針論》:“邪之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子,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以針身微細,不傷正氣,治療寒熱痛痹各症,應用最廣。

氣針二、氣針療法

1、功效作用
氣針療法是用注射針向穴位處注入少量氣體,利用空氣在局部存留一定時間而產生的一種輕柔刺激,用以調整機體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適應證
雙側合谷、曲池可治療頭痛;雙側內關、豐隆,治療胸痛;中脘、雙側足三里,治療胃痛;上巨虛、天樞,治療腹瀉;內關、三陰交,治療失眠;雙側內關、足三里,治療嘔吐;雙側內關可治療膈肌痙攣;氣海、三陰交可治療痛經;右側天樞、闌尾穴、阿是穴可治療闌尾炎;患側中渚、懸鐘、風池,外關可治療落枕;患側承山穴,治療腓腸肌痙攣;雙側合谷或內庭,治療牙痛;腰部急性扭傷和慢性勞損可選秩邊、環跳等等。
[1-3] 
參考資料
  • 1.    高希言.《中國針灸辭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 2.    袁鍾等主編.《中醫辭海上冊》:中國醫藥科技出版,1995年
  • 3.    邱模炎 陳映輝 陳敏.《中國醫學非藥物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