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貫丹田

鎖定
在練習意守丹田法的過程中,通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吸氣時好像有氣入小腹的感覺,這便是氣貫丹田。氣貫丹田是練功者憑藉呼吸的感覺,通過隔肌的升降,腹部的脹縮,在人體中形成的一條通向丹田部位的興奮線。氣貫丹田也是用意念和呼吸對丹田部位的一種強化的刺激。氣貫丹田是意守丹田成功的結果。它的作用是使肺活量逐漸擴大,同時推動腹腔蠕動,改善腹腔內臟氣血循環。
中文名
氣貫丹田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氣貫丹田概念

在練功當中,每當調息降氣(呼氣)時,以意領氣貫入下丹田,提氣(吸氣)時又以意領氣提回膻中,如上往復連貫進行,稱為“氣貫丹田”。有使內氣升降往復連貫之意。

氣貫丹田解讀

氣貫丹田1、“丹田”的位置

關於“丹田”在哪裏的説法也很多。有説是在“肚臍裏面”,有説是“肚臍到命門之間”,有説“前七後三”,或“前三後七”,有説是“臍下三分”,有説是“臍下一寸二”,有説是“臍下一寸三”,有説是“臍下三指”,甚至有説是“膀胱的後面”或“小腸的下面”,其中以“臍下三指”為最多。
那麼,“丹田”到底在哪裏,誰也説不準。其實如果能夠“準確”地道出人體“丹田”所在位置,那肯定是不準確的。因為每一個人腰圍多少,胖瘦程度等都不一樣,那麼,當吸入空氣感覺向小腹中着力時,腹中的反壓力點的位置就肯定會不一樣。因此,“丹田”的精確位置,就個體來講肯定有所差異。加之有的人內臟有下垂現象而有的人卻沒有,如果按“前七後三”或“前三後七”的方法衡量“丹田”位置肯定不易準確。

氣貫丹田2、氣貫丹田

氣貫丹田是指在練功時有意識地把氣往丹田部位貫入,藉助於呼吸時胸部感覺的力量使氣向丹田部位衝擊。從生理解剖的角度看,呼吸之氣,無論如何是不會達到丹田部位的。但氣功理論認為,藉助呼吸的感覺,通過膈肌的上下升降,腹部的前後脹縮,在反應上可以在人體之正中建立一條衝向丹田部位的興奮線。這條興奮線建立後,就加強了意識對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也可以説,氣貫丹田是加強意識對丹田刺激的一種強化手段。
由於丹田部位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經脈之根,所以,用意識對丹田部位進行刺激,加強了丹田之氣,這對於培養元氣,增進健康,能起着良好的作用。

氣貫丹田中醫應用

“氣沉丹田”是氣功鍛鍊中很重要的活動內容。氣沉丹田一詞是傳統氣功理論中的經典術語。類似的術語還有氣入丹田、氣貫丹田、運氣丹田等。這些術語表述的活動,有人認為有很大區別,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術語表述的活動大同小異,沒有本質區別,可以並在一起討論。因為氣功中的氣,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説法,所以,氣沉丹田也沒有統一的解釋。深入探索氣沉丹田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或許對説明氣功中的氣有所幫助。
氣沉丹田的健身作用:
(一)肺的容積擴大
普通人呼吸,一分鐘十七八次。氣沉丹田的人,一分鐘十一二次,因其呼吸氣量多,肺的容積便擴大,由於呼吸使肺自上下運動,橫膈膜向下伸展,從而無形中又擴大了胸部的容積。
(二)心的活動旺盛
人身上有隨意肌與不隨意肌,心臟屬不隨意肌,不能以人的意力而使之活動,但氣沉丹田,使橫膈膜上下伸縮,增進心臟活動機能,血液循環旺盛。
(三)促進肝的活動
人體全身循環的血液總量,約有二升。另有三升左右的血液在肝臟中滯留,氣沉丹田之後,由於丹田之力,使停留於肝臟的血液也能活躍循環,使全身循環的血液總量無形中又增加了。
(四)促進胃腸活動
行深呼吸時,橫膈膜儘量向上下伸縮,促進胃不隨意肌的發達和活躍,使胃臂富有伸縮彈力,無胃擴張之患。又促使腸的蠕動,幫助食物移行,使腸徹底吸收營養,大便暢通,無便秘之虞。
(五)腹的間口擴張
腹的間口,指由鳩尾至恥骨縫合的處所言。腰實,脊柱垂直,可使腹的間口擴張,腹內臟器便可毫無阻礙地活動,所以靜坐或練拳,均必須以意力而着力於腰,才能顯現其奇妙。
(六)控制生殖機能
世界上壽命最高的人,其生殖腺機能強而大。氣沉丹田以後,便應導之化之。所謂貫通三焦,調和任督,循環往復,恍兮惚兮。乃到氣貫周身,則可控制生殖機能,可收可放,可縮可伸,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是維繫兩性幸福人生的最高法寶。
(七)可以變化氣質
氣沉丹田有了成就的人,可以改造他的性格,變化他的氣質,遇順境而不驕,處逆境而不屈,熱情奮鬥,果敢有為,吃苦耐勞,救人濟世,無憎無恨,無慾無貪,變成一種和平勇敢正直無私的人。
(八)可以治病強身
氣沉丹田是以意調息的深呼吸運動,是訓練高級神經中樞和呼吸中樞,大量攝氧排碳,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淋巴的新陳代謝,訓練神經系統的靈活,改善泌尿系統功能,可以治癒很多慢性病,增強體質。
[1-5] 
參考資料
  • 1.    曹洪欣,劉保延總主編.《中國中醫藥學術語集成治則治法與針灸學》: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年
  • 2.    張放.《健康在於內動“生命在於運動”之根本意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 3.    張肇平,杜飛虎.《論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年
  • 4.    林厚省,駱佩鈺.《氣功三百問》: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年
  • 5.    沈素萍,譚嘉寧,張寧萍.《晨練指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