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血學説

鎖定
氣與血為人體不可須臾脱離的最寶貴的基本物質,它不僅是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的能源和動力,也是營衞津液精神情志的氣化源泉和物質基礎。進而言之:它在臨牀實踐中的運用更為重要,因為氣血理論直接貫穿和作用於病因、病理、診法、辨證、治則和方藥之中。總之氣與血循行周身、貫通上下,無處無氣血,無時不運行,所以説:“氣血學説”應是祖國醫學體系的理論基礎。
中文名
氣血學説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以氣血理論來辨治疾病的學説

目錄

氣血學説解讀

氣血學説的形成始於秦漢時代,最早的記載見於當時問世的醫學鉅著《黃帝內經》中。書中以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為主導,闡述了治療或預防疾病的要旨,實質上就是調整臟腑經絡的氣血陰陽,即所謂“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後世醫家在不斷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地豐富和發展了氣血學説的內容。

氣血學説中醫應用

一、氣的概念
氣是無定形的體質,又是一切生化的本原,它在各學科中運用甚廣,只從祖國醫學言之,也非常複雜,然要有二義:一指氣質,二指功能,氣質是本,功能是標。僅以祖國醫學論氣的名稱而言:諸如陰氣、陽氣、真氣、元氣、正氣、中氣、胃氣、谷氣、精氣、津氣、營氣、衞氣、宗氣、大氣、清氣、濁氣以及五臟六腑之氣、十二經脈之氣等等。在諸氣中都各有所指和它的具體功能。
氣血之氣主要應屬於“宗氣”範疇,同時又與諸氣存在着密切聯繫,因為人體諸氣統為一體,這是祖國醫學整體觀的特徵,現只從宗氣論之:
1、宗氣的實質與作用:宗氣亦稱大氣,它是人體最基本最精微的營養物質,來源於水谷與呼吸,宣行於心肺與全身體,是血液的主要來源,也是運行血液的根本動力,它是人體宗主之氣,故稱“宗氣”。在《靈樞·邪客篇》指出:“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又《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腸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這兩段經文就是對宗氣的闡發。又《靈樞·決氣篇》對氣的論述,它説:“何謂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指出氣就是從上焦開發宣佈五穀的精微(味),資營着全身的肌膚皮毛即為“氣”,足證氣血之氣概指宗氣,而宗氣又與其它諸氣構成統一整體。
2、氣的統一性:“宗氣”不能獨自生化運行以盡其用,它必須與全身諸氣相互協調,方能發揮主導作用。例如宗氣的產生固然來源於水谷與呼吸,而水谷的消化又需要“脾氣”健運與“腎氣”温煦。再以呼吸言,“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難經》),它又與肝腎心肺之氣息息相通。又如“真氣”是人生察賦的先天之氣。而藏於腎,亦即元氣。它既是宗氣的原始動力,而又賴宗氣的資營補充。至於營氣,衞氣,精氣,津氣等,既與宗氣相互為用,又是氣血中的主要成分,共同構成全體氣血營運周流於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的複雜系統。更有要者,就是“陰氣”與“陽氣”,陰陽二氣既是萬物的綱紀和根本,也是人體氣質的來源,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指出:“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説明陰陽就是男女血氣之本,還指出“陽化氣,陰成形”,都是説明陰陽二氣的重要性。總之宗氣既是人體的主流,又與諸氣渾然通貫,統為一體。
二、血的概念
什麼是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篇》:“諸血者皆屬於心”,“脈者血之府也”,這就是祖國醫學對“血”的概念。認為血就是從中焦脾胃受納的水谷精微之氣,通過消化吸收上精於心,又經過心的氣化作用,遂變為赤色的血液,而流行於脈道中,資營着人的機體和生命。
同時在祖國醫學中對血的生成轉輸,及其主要作用的全部論述,都藴含着豐富多采的獨特闡發,僅列舉《素問·經脈別論》一段經文加以概説:“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清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僅只十五句話,卻概括着血液的生化運輸及其主要的微妙功能。其要義有四:①指出血液的生化來一源和心臟與血脈的根本關係。②闡明血液自心臟流行於經脈之中,又必須通過肺的朝會加工,再輸布全身以及皮毛。③心與肺合成了精華的血液流入於脈府之中,發揮着微妙的“神明”作用,而藏蓄在各個臟器中,資營着各部的正常生理,主司着身體的平衡與協調。④這種正常的權衡協調功能,又通過血脈集中反應於寸口的動脈中,所以診察寸口脈就可以測知生理的正常與否,以及病理的基本變化,進而決斷人的生死。只短短六十幾字,就扼要地闡發了“血”的極其重要的關鍵性作用。
三、氣與血的整體關係
氣血概念略如前述,本來氣血兩者就是對立的統一體,異名同源,一源二歧,又匯合為一。若以陰陽屬性言:氣屬陽而生於陰;血屬陰而生於陽。血從火化、氣由水生,這又是陰陽互根的客觀規律。再以清濁動靜言:氣主動而輕清,血主靜而濃濁;血以心為主,氣以肺為司;一表現為呼吸,一表現為循環;一主要起生化推動作用,一主要起資營補養功能。血本於氣,氣寓於血,既互相依附,又互相轉化,氣為血之始,血又為氣之母,氣無血不載,血無氣不行。氣帥血,血統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血閼氣亦鬱,血少氣亦衰,氣温則血行滑利,氣寒則血行澀滯。氣治血治,血足氣充,氣病血亦病,血脱氣亦亡,氣有一息之不運,血有一息之不行。總之氣血兩者,治則俱治,病則俱病,渾然一體,不可分隔,故氣與血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四、氣血理論的創建和發展
氣血學説的創立,無疑是來源於實踐而建立於《內經》。《素問》八十一篇中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涉及氣血理論,至於《靈樞》除專談“腸胃”解剖的第三十一及專論標本治法的第二十五,兩三短篇外,其餘都無不論及氣血,且內容都十分重要,為後世氣血學説的發展建立了牢固基礎和根本理論。它不只闡發了氣血與陰陽、髒象、經絡、營衞、診法、辨證、治則及針灸等理論的密切關係,即在宏論天地自然五運六氣的廣闊學説中也多結合到人體氣血上來,而運用於臨牀實踐之中。
此後,氣血學説代有發展,如扁鵲的《難經》,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華佗的《中藏經》,王叔和的《脈經》,以至唐之《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而及宋後的金元四家等,各代醫學家都對氣血學説不但在臨牀實踐中廣泛應用,而且在理論上不斷髮展和豐富。雖然系統的論著不多,但精闢發揮確實不少。如近代唐容川、王清任等更有進一步新的見解。尤其“活血化瘀”療法不是正為現代所重視和運用嗎?這僅是“氣血學説”中的點滴實踐而已。所以,氣血學説確應在現代科學突飛猛進的有利條件下努力加以發掘並應使之有新的突破,在今後的醫療實踐中做出更多的貢獻。
[1-2] 
參考資料
  • 1.    張問渠,趙孟華,氣血學説的發展概況,雲南中醫雜誌,1989年6月30日,第10卷,第3期。
  • 2.    高省身,氣血學説概述,前進論壇,1997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