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痛

鎖定
氣痛為病證名。指氣滯三焦所致的疼痛。出《靈樞·五色》。《雜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氣痛,三焦內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氣,周流不息,本無停止,多因七情六氣,飲食勞役所鬱,以致凝滯上焦,則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清膈蒼莎丸;凝滯中焦,則為腹脅刺痛,宜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凝滯下焦,則為疝瘕、腰痛,宜四磨湯、木香檳榔丸;凝滯於內,則為癖積疼痛,宜化積丸、三稜散;凝滯於外,則為遍身刺痛,或浮腫,或脹,宜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
中文名
氣痛
出    處
《靈樞·五色》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病證名,指氣滯三焦所致的疼痛。

目錄

氣痛解讀

氣痛,三焦內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氣,周流不息,本無停止,多因七情六氣、飲食勞役所鬱,以致凝滯上焦則為心胸痞痛宜積枳橘湯、清膈蒼莎丸,凝滯中焦則為腹脅剌痛宜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凝滯下焦則為疝瘕腰痛宜四磨湯、木香檳榔丸,凝滯於內則為癖積疼痛宜化積丸、三稜散,凝滯於外則為遍身刺痛,或浮腫,或䐜脹宜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總而言之,何莫非氣之為病哉。
氣痛症治,《入門》曰:人身元氣,與血循環,彼橫於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痃癖,壅逆胸臆之上,而為痞滿、刺痛等症,皆由氣結甚,為痰飲初起,宜辛温開鬱行氣,豁痰消積,久則宜用辛寒降火以除根。
鰲按:本條氣痛與氣滯澀條相類,而有虛實之別,氣滯澀為病,由於氣之虛,氣痛為病,由於氣之實。

氣痛中醫應用

治氣痛十方
1、枳橘湯(上焦痞痛)
組成:枳殼、陳皮、姜
用法:煎服。鬱甚,加薑黃少許。
2、清膈蒼莎丸(上焦濕熱鬱痛)
組成:蒼朮、便香附、黃連、黃芩
用法:共為末,用紅熟瓜萎同搗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3、木香破氣散(中焦氣痛)
組成:香附、烏藥、薑黃、炙甘草、木香
用法:每末二錢,鹽湯下。
4、撞氣阿魏丸(又)
組成:莪術、丁香、青皮、陳皮、川芎、炙草、茴香、砂仁、肉桂、白芷、胡椒、阿魏
用法:酒浸一夜打糊,生薑四兩切片,用鹽一兩淹一夜,炒至褐色共為末,以阿魏糊丸,芡子大,硃砂為衣,每取三丸,空心細嚼,姜、鹽湯下。亦治一切氣痛。
5、四磨湯(下焦氣痛)
組成:枳實、烏藥、檳榔、沉香,虛者以人蔘代枳實。
6、木香檳榔丸(又)
組成:大黃、黑醜、黃芩、木香、檳榔、黃連、當歸、枳殼、青皮、便香附、陳皮、莪術、黃柏
用法:水泛丸,開水下五七十丸。亦治濕熱痞痛。
7、化積丸(內痛)
組成:三稜、莪術、阿魏、海浮石、瓦楞子、香附、雄黃、五靈脂、蘇木
用法:水丸。
8、三稜散(又)
組成:三稜、川芎、大黃
9、流氣飲子(外痛)
組成:大腹子、陳皮、赤苓、當歸、白芍、川芎、黃芪、半夏、枳實、甘草、防風、蘇葉、烏藥、青皮、桔梗、木香、姜、棗。
10、木香流氣飲(又)
陳皮、藿香、木香、厚朴、青皮、香附、麥冬、沉香、白芷、白朮、肉桂、木通、檳榔、蘇葉、草蔻仁、甘草、大腹皮、人蔘、莪術、半夏、丁香皮、赤苓、石菖蒲、姜、棗。
用法:水煎服。
[1-2]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5月
  • 2.    (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