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病及血

鎖定
氣和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故氣的病變在一定程度或一定條件下均會波及到血,而導致氣血同病的狀態。臨牀常見氣病及血而致的氣血同病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等。
中文名稱
氣病及血
英文名稱
qi disease involving blood
定  義
先發氣病,然後累及於血的傳變趨勢。
應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中文名
氣病及血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氣病及血概念

病機。指由於氣的功能失常而影響及血,導致血虛、瘀血或出血的病機。

氣病及血解讀

氣和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温煦、化生和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液因之虛少;氣虛則推動、温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液因之運行不暢而滯澀;氣虛統攝血液的功能減弱,則血液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機鬱滯,則血可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則血可隨氣上逆或下陷,出現上為吐血、衄血,乃至厥僕,下為便血、崩漏等症。

氣病及血中醫應用

臨牀氣病及血,主要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氣血兩虛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氣滯血瘀,是指因氣的運行鬱滯不暢,導致血液運行障礙,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
氣滯血瘀多因情志內傷,抑鬱不遂,氣機阻滯,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氣的疏泄作用在氣機調暢中起着關鍵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失疏泄密切相關。臨牀上多見胸脅脹滿疼痛,瘕聚、症積等病證。肺主氣,調節全身氣機,輔心運血,若邪阻肺氣,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氣滯血瘀,而見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現。
氣滯可導致血瘀,血瘀必兼氣滯。由於氣滯和血瘀互為因果,多同時並存,常難以明確區分孰先孰後。如閃挫外傷等因素,就是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但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氣滯血瘀,辨別氣滯與血瘀的主次則是必要的。
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代表方劑:血府逐瘀湯、身痛逐瘀湯、復元活血湯、少腹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2、氣虛血瘀:氣虛血瘀,是指因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致血行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
氣虛血瘀,較多見於心氣不足,運血無力而致的驚悸怔忡、喘促、水腫及氣虛血滯的肢體癱瘓、痿廢。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氣虛,故氣虛血瘀病機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義。氣虛和氣滯可與血瘀並存,三者相互影響。
治以補氣活血,代表方劑:補陽還五湯等。
3、氣不攝血:氣不攝血是指由於氣虛不足,統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逸出脈外,而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
由於脾主統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時兼見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虛無力、舌淡等氣虛的表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主升,所以脾不統血的病機,易見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證。
氣攝血的功能,雖以脾之統血功能為主,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比如肺氣、肝氣、腎氣以及胃氣虧虛,也可減弱氣之統攝功能而發生出血。
治以補氣攝血,代表方劑:歸脾湯等。
4、氣血兩虛: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
氣血兩虛,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化障礙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兩虛,則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失之濡養,各種機能失之推動及調節,故可出現不榮或不用的病證。臨牀上主要表現為肌體失養及感覺運動失常的病理徵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甚至感覺障礙、肢體痿廢不用等。
治以補氣養血,代表方劑:歸脾湯、八珍湯等。
[1-4]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等主編.《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2004年
  • 2.    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
  • 3.    程紹恩,夏洪生.《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 4.    餘甘霖.《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