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數

鎖定
氣數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常數,即根據天象標記時間的方式。《內經》明確提出曆法應以日月星辰的運行為依據,反映天地陰陽之氣消長的律數,進而用以表示生命運動的節律。
中文名
氣數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氣數概念

一年二十四節氣的常數。《素問·六節髒象論》:“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謂氣數是用來標誌萬物化生的時間節律的。

氣數解讀

曆法是配合生產與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標記時間的方式,在《內經》中,被稱為“氣數”,即地面接受日光輻射的週期性變化。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説:“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記生化之用也。“指出曆法應以日月星辰的運行為依據,反映天地陰陽之氣消長的律數,可以用來表示生命運動的節律。《內經》全書貫穿着人與天地日月“並行一數”的思想,注重以曆法為依據,掌握時令氣候變化對治療養生的影響,因時施治。

氣數中醫應用

《內經》全書貫穿着人與天地日月“並行一數”的思想,《內經》出於養生和治療的需要,按照自然界運動變化與人類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觀點,自然注重人體與時令氣候的關係,重視季節的遷徙、氣候的變異,自然就產生了曆法。人們可據曆法,來把握時令氣候變化對養生和治療的影響,因時制宜地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內經》中記載的歷法主要有太陽曆和陰陽合曆。

氣數一、太陽曆

太陽曆把太陽周天視運動均勻地劃分為若干等分,以標誌時令。《內經》中的太陽曆有兩種形式,包括二十四氣歷和九宮八風歷。
1、二十四氣歷
二十四氣歷是把太陽周天視運動軌道均分為12段,以之為太陽曆的12個月。而後古人又把12次一分為二,就形成了二十四氣。二十四氣可分為節氣和中氣兩部分,太陽在每一次的初度為節氣,到每一次的中間為中氣,二十四氣始於立春。按二十四節氣劃分時令,氣候與物候的變化密切相符,用以表示生物一年之中的生化節律,該歷有明顯的優點,所以《內經》許多篇章常以節氣來劃分有關疾病的死生預後,時至今日仍具有臨牀指導意義。
2、九宮八風歷
九宮八風歷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古歷。雖然古代天文曆法著作中少被提及,但在《內經》中卻佔有顯著地位。它以一年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個節氣把全年分為八個時段,每個時段太一居一個方向。冬至在北方,立春在東北,春分在東方,立夏在東南,夏至在南,立秋在西南,秋分在西,立冬在西北。太一遊八宮而不入中宮,好比北極星端坐北極中宮不動,北斗七星圍繞北極而轉,斗柄在一年中分指不同方位。其中“太一”,又名“太乙”,即北極中大星。由於地球的公轉,北極中大星每年環繞北天極運行一週,古代又稱之“璇璣四遊”。
九宮八風歷間接地反映了太陽週年視運動的過程,故也屬太陽曆的範疇。它與二十四氣歷相比,迴歸年長度欠精確,節氣劃分也少,是更古樸的一種太陽曆,但在預測氣候變化和疾病流行方面有一定意義,所以《內經》在漫長的成書及流傳過程中依然將其納入自己的醫用曆法體系,從而將其沿用下來。

氣數二、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是兼顧太陽和月亮兩種運動的歷法,《內經》中存在兩種:
1、太陽迴歸年與太陰年相結合的陰陽合曆
即中國古代的太陽迴歸年與朔望月即太陰年相結合的陰陽合曆。又稱其為四分曆, 其兼有陰曆月和迴歸年的雙重性質, 屬於陰陽合曆。
2、五運六氣歷
五運六氣歷也屬於陰陽合曆,為醫家所獨創。古四分曆是《內經》運氣理論制定運氣歷的基礎,《內經》着意加以介紹,這部曆法完整地記載於“七篇大論”中,全部歷譜可用干支-五運陰陽系統推算出來。它揭示了日地月三體運動的最小相似週期為60年,其中嵌套着5、6、10、12、30年多種調製週期;闡明瞭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氣數、氣候、物候、疾病及疾病防治的變化規律,從非常廣泛的時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間的統一。由此可見,《素問》運氣“七篇大論”中醫家獨創的五運六氣歷可謂是對陰陽合曆的創造和發展。

氣數三、《內經》曆法對現代人的啓示

在近代,《內經》中的天文曆法等內容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重視,認識到《內經》中不僅具有豐富的天文曆法知識,而且有完整的醫用天文曆法體系。雖然現代醫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對於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的研究而言,則突顯出祖國醫學的強大優勢。《內經》所闡述的天文曆法知識,充分展現了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的系統論和整體觀,此乃中醫學的精髓之所在。
目前,國外已經開展了“醫學-生物學-太陽地球物理學-氣象學”等一系列的相關研究。我們更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借鑑現代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物候學、氣象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深入挖掘和研究《黃帝內經》中的天文曆法知識,一方面從基礎實驗的角度進行研究,以尋求外界變化對生物體產生影響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從臨牀應用的角度進行研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的關係,從而推斷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變化,推測可能發生的疾病譜,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達到防病治病目的。因此,深入研究《內經》中的歷法知識,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1-3]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5月
  • 2.    申秀雲.試論曆法與中醫運氣學的形成: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運氣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07月18日
  • 3.    雷順羣.《《內經》多學科研究》: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