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包車

鎖定
氣包車原名“常壓燃氣車”,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壓或者低温液化的處理的原始天然氣或者瓦斯氣,直接充裝到車輛頂部的架子上由橡膠製成的大口袋裏,再由軟管經過閥門接到化油器代替汽油作為燃料的汽車。由於頭頂一個大氣包,所以叫氣包車。
1950-1960年代,氣包車在全國的很多城市短暫出現過,四川由於天然氣資源豐富,氣包車在四川自貢、瀘州、宜賓等地區存在了半個世紀。 [1]  [3] 
中文名
氣包車
別    名
CNG環保公交
時    期
60年代左右
廣泛地區
自貢、瀘州、宜賓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由於國內成品油供應十分緊張,天然氣氣包車便在盛產天然氣的自貢、瀘州、宜賓和內江等川南地區應運而生。其實,就是將裝滿天然氣的橡膠簾布氣包安放在公共汽車的車頂上特製的欄框式支架內,並用幾根繩索將氣包作橫向限位,氣包充氣滿脹時,呈橢圓柱體狀。 [2] 
曾經的氣包車 曾經的氣包車
這種車歷史上全國的大中城市好像都使用過,四川最廣泛, 當時的氣包車裏灌的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天然氣,而是從礦井裏輸出的瓦斯(瓦斯的濃度和純度不及天然氣),一個車子灌滿瓦斯後可以跑4、5趟,成本十分低廉。
當車出站的時候,氣囊是滿的,一趟回來,氣囊就焉了,就需要充氣了。這種氣包車應該就是天然氣燃料車的前身吧。
氣包車已經被燃油汽車所替代,就連氣包車使用最廣泛的四川也在2003年將氣包車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由於近兩年燃油不斷的上漲,“氣包車”又從新被提出,只是身體不在像以前那樣笨重了。也重新定義成“CNG環保公交”
1958年全國第一次石油大會戰在四川打響,由於四川的地質怪相,僅在南充出現了3天時間的間歇性噴油後就偃旗息鼓了,在川南地區,更多的探井都噴出了天然氣,以自貢、瀘州、宜賓為最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