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候帶

鎖定
氣候帶(Climatic zone)是指根據氣候要素的緯向分佈特徵而劃分的帶狀氣候區域。在同一氣候帶內,氣候的基本特徵相似,與土壤風化和形成密切相關。太陽輻射是氣候帶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佈,主要取決於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隨緯度增加而遞減,不僅影響温度分佈,還影響氣壓、風系、降水和蒸發,使地球氣候呈現出按緯度分佈的地帶性。由於受氣候影響,地球表面的土壤也呈現與氣候帶相一致的地帶性分佈。
古希臘人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氣候帶的概念,並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線,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温帶北温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氣候帶(或稱天文氣候帶)。隨着氣候資料的積累,人類對氣候帶的認識和劃分也逐漸完善。蘇潘(A.Supan)於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C等温線和最暖月的10°C等温線為指標,把全球氣候劃分為5個氣候帶 [1] 
柯本(W.P.Koppen)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為指標,將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多雨氣候、乾旱氣候、温暖多雨氣候、寒冷雪林氣候和冰雪氣候5種氣候帶(主要氣候型)。釆用温度和降水量指標劃分的氣候帶較天文氣候帶更接近於實際。 [2] 
中文名
氣候帶
外文名
Climatic zone
基本因素
太陽輻射
主要決定
太陽高度角
屬    性
帶狀氣候區域
提出者
亞里士多德

目錄

氣候帶形成和劃分

太陽輻射是氣候帶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佈,主要決定於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隨緯度增高而遞減,不僅影響温度分佈,還影響氣壓、風系、降水和蒸發,使地球氣候呈現出按緯度分佈的地帶性古希臘人最早提出氣候帶的概念,並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線,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温帶北温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氣候帶(或稱天文氣候帶)。這種分帶反映了地球氣候水平分佈的基本規律,但是由於沒有考慮下墊面性質的差異和大氣環流對氣候形成的作用,因而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隨着氣候資料的積累,人類對氣候帶的認識和劃分也逐漸完善。
在天文學上,氣候帶劃分是以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天文因素為依據的。正午太陽高度最明顯的界限是迴歸線,晝夜長短最明顯的界限是極圈。於是,人們就根據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把地球劃分為北極圈以北的北寒帶,北極圈與北迴歸線之間的北温帶,北迴歸線與南迴歸線之間的熱帶,南迴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南温帶,南極圈以南的南寒帶等五個天文氣候帶。在地理學上,氣候帶的劃分,是以熱量(氣温)為標準的,在地球表面存在海陸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下,地理氣候帶的界限,就不會與緯度一致,熱帶的北界,也會偏離北迴歸線,但總是要以天文氣候帶為參照。這是因為地表獲取熱量都是以太陽輻射為基礎的,因此相應的地理氣候帶的界限,不會偏離太遠。
中國氣候帶的劃分
中國氣候學家對於中國氣候帶的劃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根據温度指標,把中國東部地區劃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温帶、温帶、寒温帶6個氣候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1979)將中國東部地區劃分成南、中、北熱帶,南、中、北亞熱帶和南、中、北温帶等9個氣候帶。

氣候帶綜述

氣候帶的形成不僅受制於太陽輻射,而且受地表特性和大氣環流的制約。所以這三個基本因子的綜合作用也是氣候帶劃分的基礎。
由於海陸分佈,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實際的氣候帶界線並不完全和緯度圈平行,尤其在較高緯度上,有些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綜觀全球,在下墊面均勻的海洋和平原上,氣候帶表現清晰而有規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區,氣候帶雖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連續。
氣候帶概念還可應用到山地自然景觀上。在水分供應充分的情況下,由於氣温的垂直變化,在熱帶赤道地區的高山上,從山麓到山頂,可出現從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即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氣候帶。這種氣候帶結構稱為垂直氣候帶譜。
地質時期,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變化,氣候帶有較顯著的南北位移。
氣候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帶的存在引起地理環境中動植物、土壤、水文以及自然景觀的地帶性分異,地帶性成為地理環境中基本規律之一。同時,氣候帶的形成與演變,又受其他地理因子的影響。因此,研究氣候帶的分佈和變化規律,不僅對氣候學研究,而且對認識地理環境的結構和演變都有重要意義。
A.蘇潘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等温線和最暖月的10℃等温線為指標,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温帶、北温帶、南寒帶和北寒帶5個氣候帶。W.P.柯本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為指標,將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多雨氣候、乾旱氣候、温暖多雨氣候、寒冷雪林氣候和冰雪氣候5種氣候帶(主要氣候型)(見柯本氣候分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