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不攝血

鎖定
氣不攝血是對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各種出血的病機的描述,臨牀可見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症,治宜益氣攝血,方可用歸脾湯等加減。
中文名
氣不攝血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氣不攝血解讀

氣不攝血為氣與血關係的失調的一種,氣和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温煦、化生和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
氣不攝血,是指由於氣虛不足,統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逸出脈外,而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

氣不攝血中醫應用

1、氣不攝血的病因
由於脾主統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時兼見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虛無力、舌淡等氣虛的表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主升,所以脾不統血的病機,易見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證。
氣攝血的功能,雖以脾之統血功能為主,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比如肺氣、肝氣、腎氣以及胃氣虧虛,也可減弱氣之統攝功能而發生出血。
2、氣不攝血證
氣不攝血證,是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失血的證候。多由久病氣虛,或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臨牀表現: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氣不攝血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液能循行脈內而不溢於脈外,全賴氣的統攝作用,如氣虛統攝無權,血即離經而外溢,溢於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於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衝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徵。
治療原則: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1-4]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5月
  • 2.    餘甘霖.《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4.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