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革廣州市委員會

鎖定
民革廣州市委會成立於1955年5月。歷任主席為李民欣、林一元、方少逸、陳一林、姚嘉華、李勤德。現任主委為廣州大學副校長於欣偉。
中文名
民革廣州市委員會
成立時間
1955年5月
歷任主席
李民欣、林一元、方少逸、陳一林、姚嘉華、李勤德
現任主委
廣州大學副校長於欣偉

民革廣州市委員會黨派簡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事業的參政黨。
民革主要由原中國國民黨有關係的人士、同民革有歷史聯繫和社會聯繫的人士、同台灣各界有聯繫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組成。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名譽主席為宋慶齡。歷任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朱藴山、王崑崙、屈武、朱學範、李沛瑤、何魯麗、周鐵農,現任主席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萬鄂湘。

民革廣州市委員會組織概況

民革廣州市委員會 [1]  成立於1955年5月,目前是第十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於欣偉,副主任委員邵靖、張永良、葛林虎,秘書長魏躍容。
第十三屆委員會由34名委員(其中15名常務委員)組成。
市委會下設經濟委員會、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教科文衞體委員會、理論研究和學習委員會6個專門委員會,孫中山研究學會、中山畫院。基層組織共有21個,包括13個總支部、7個支部和1個小組(見下表)。承辦一所中學:匯僑中學(位於白雲區)。
市委會機關的職能部門有辦公室、組織宣傳處和參政議政聯絡處。內部刊物有《廣州民革》(雙月刊),廣州民革門户網站。
民革發展黨員,過去主要是以同原中國國民黨有關係的人士,同民革有歷史聯繫和社會聯繫的人士,同台灣各界有聯繫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為對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和中高級知識分子。根據民革中央2009年的有關文件精神,社會與法制專業人員中的代表性人士,現在也納入到民革發展黨員的範圍。截止2014年12月31日,廣州民革黨員人數為1192人,主要分佈在黨政機關、醫療衞生、高等及普通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法律、公有制經濟、非公經濟等各個領域。我委黨員擔任領導實職和政治安排情況:共有三位同志擔任區級的領導實職工作,包括一名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兩名區政協副主席;二十七位同志擔任市級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包括九名市人大代表,兩名省政協委員、十六名市政協委員。
市委會的參政議政工作主要是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在選題上一方面側重選擇與民革有歷史淵源,能體現民革特色,有利於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題材;另一方面則針對在廣州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羣眾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課題調研和撰寫提案。近年來提交的提案,如《關於進一步推動我市現代物流躍上新台階的建議》、《關於加強我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的建議》、《關於強力打造中國近代革命策源地品牌,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文化引領功能的建議》、《關於儘快落實原國民黨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遷建的建議》等,獲得市政協的表彰,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其中《關於強力打造中國近代革命策源地品牌,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文化引領功能的建議》被張廣寧書記選定為“市委書記牽頭督辦的重點提案”,《關於儘快落實原國民黨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遷建的建議》被選定為市政協主席督辦重點提案。2011年,市委會榮獲民革中央授予的“民革全國參政議政工作先進集體”、“民革地市級組織思想宣傳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