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間繡活(虎頭鞋)

鎖定
民間繡活(虎頭鞋),淮安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擴展項目。
中文名
民間繡活(虎頭鞋)
類    別
傳統美術

民間繡活(虎頭鞋)歷史淵源

虎頭鞋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童鞋,因其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屬於民間繡活的範疇,
漢代時,我國已經有除夕畫虎於門的風俗,開了中國民間年畫的先河。後來,畫虎辟邪鎮宅的民俗在民間成為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虎的形象在經歷了漫長時光,經過豐富的文化填充之後,由繁化簡地符號化了,驅邪與祈福,這就是虎形象的民俗內涵。
因為虎被賦予了驅邪鎮宅避災的寓意,所以古人常以虎的獸面形裝飾在器物上,民間把虎看做是兒童的保護神,讓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愛,寓意孩子能長得虎頭虎腦、健壯活潑。自古以來,漣水地區就有穿虎頭鞋祈福驅疫、祈求平安的習俗。

民間繡活(虎頭鞋)工藝流程

漣水地區的虎頭鞋與其他地區製作方法相同,都需要經歷打袼褙、剪鞋樣、納鞋底、繡虎臉、上鞋幫等幾步流程。
打袼褙:袼褙即是用廢舊的布料經漿糊多層次的粘貼在一起,做成的厚布片,基本上用作鞋底,是做虎頭鞋必備的原材料,鞋底和鞋幫都是用它做成的。首先需要一塊平整、無裂縫的木板,然後在木板刷上一層面粉熬製的漿糊,貼上一層廢舊布料,如是碎布料還要注意邊緣的對接,並要貼得服貼平整,防止做出來的鞋底或鞋幫會凹凸不平。然後再刷一層漿糊,貼一層布料,一般要貼3~5層。貼好後將其放在通風處晾乾,揭下來就成了袼褙。
剪樣:首先用鞋底樣做模,剪下做鞋底要用的袼褙,一般一隻鞋底用3~4層,做一雙虎頭鞋就要連續剪6~8片袼褙。然後分別把兩隻鞋底的袼褙疊在一起,用粗麻繩簡單的縫一下,這就是鞋底的雛形了。
納鞋底:納鞋底選線要選擇與鞋底顏色反差明顯,但還要搭配協調的綵線,綵線一般是由多股細線擰在一起的粗線。由於鞋底比較厚,納鞋底時還時常會用到針錐,針錐扎孔、大針引線,拉線、緊線一氣呵成。線花還可以納出各種形狀、有斜排列、十字花、菱形,以及能夠想象出的各種圖案。
繡虎臉:虎臉有祖輩傳下來的鞋臉樣式,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早已熟記於心,信手剪來就是一個生動的造型,亦可以根據需要設計鞋臉樣。將剪好的樣子放在用來鏽制虎臉的布料上,用筆描出形狀,然後開始繡。繡虎臉一般先從虎鼻子開始繡起,而後是眉毛、眼睛、嘴巴、牙齒和額頭上的“王”字。最後用金色的絲線勾一下邊,整個虎臉就更漂亮了。虎臉是整個虎頭鞋最能出彩的地方,幾縷彩色的絲線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張生氣勃勃的虎臉,雪白的壽桃鼻,黑洞洞的老虎眼,粉嘟嘟的蓮花臉,真讓人愛不釋手。隨着歲月的變遷和流傳地域的變化,臉部造型變得豐富多彩,有母子虎、麒麟虎、王字虎、雀虎雙喜等等,還在虎臉上加了許多其他的小動物,如蝴蝶、蜻蜓、喜鵲等等,花樣繁多,全在個人眼光和喜好。剪下繡好的虎臉,剪成與鞋幫前半部分相同的形狀,爾後結合包邊把虎臉上到鞋幫上。包虎臉所用的布條與包鞋底的要求基本相同,可再窄一些。將虎臉放於鞋幫前部即上虎臉處,而後把包邊布條放於虎臉的上方,對齊邊沿,將三者縫在一起。縫製時沿着虎臉的走向,順序將其縫起,包括兩隻虎耳朵。然後將布條翻下去,再縫一次,這次針不要紮在布條上,而是細小的紮在繡虎臉的布料上,這樣從正面看上去是看不到針腳的,這虎頭鞋也才算做得精緻、地道。   
上鞋幫:待鞋底和鞋幫全都準備齊全之後,就要把它們縫到一起了,也就是上鞋幫。先把鞋幫前端虎臉處對摺,縫合。再把留作虎臉的部分緊貼着縫到鞋幫的前端。上鞋幫時,先從前端虎臉處開始,針腳要扎得勻,線繩要拽得緊。還可以將鞋幫的底邊向裏折一小溜,以方便扎孔。上鞋幫同納鞋底一樣需要針錐、麻繩和大針相互配合,針錐扎孔、大針引線,然後拉線、緊繩一氣呵成。在兩側都上到中間時,將鞋幫後部比量合適後縫起來,再繼續上完鞋幫。
上完鞋幫,還需紮上虎鬚,虎鬚是用彩色毛線做成的。首先選擇與虎頭鞋顏色協調的毛線,取大約有六七根的一小綹,在手指上繞幾圈,剪斷後紮在虎嘴的兩側,並修整成絨球狀,虎頭鞋頓時就增添了些許靈動氣息。待孩子穿上虎頭鞋,走起路來,這兩個絨球做的虎鬚上下顫動,十分惹人喜愛。至此,虎頭鞋的製作就完成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