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歌運動

鎖定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台灣樂壇由於版權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隨意翻版國外的唱片,真正投資本土音樂的人在當時少之又少。60年代初,台灣當局全面禁止並管制台語歌謠,使得本土音樂發展歸於停滯的邊緣。年輕一代已日益習慣於聆聽外來旋律,本土文化的印記已經漸漸在外來文化面前磨滅殆盡。
60年代末期,台灣樂壇上湧現了一批具有劃時代影響的詞曲創作者,最為著名的當屬莊奴左宏元。他們對於本土原創作品的關注和努力,在當時倍受音樂界的矚目。本土創作上的起步,帶動了一批歌手的發展,姚蘇蓉鄧麗君鳳飛飛甄妮崔苔菁。鄧麗君和甄妮都是當年風光一時的歌手。此外像當時集創作演唱於一身的劉家昌更是備受歌迷們的喜愛。《雲河》、《月滿西樓》、《愛的路上千萬裏》均是當時深植人心的佳作。
中文名
民歌運動
類    型
民歌
意    義
回憶傳統
出版時間
70年代

民歌運動形式無突破

雖然本土創作有了起色,但在形式上依舊無所突破。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廓怨婦仍然是當時創作的主題。所以在無奈之餘,20世紀70年代初樂壇上依舊流行翻唱西洋歌曲風,像黃露儀黃鶯鶯)、蘇芮這兩位我都還認識。胡德夫曾經在1973年辦過創作發表會,李雙澤、楊弦都上了台,但這次活動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學動物學院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台的青年畫家李雙澤在一次演唱會上,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激憤地喊出“唱自己的歌”,這就是民歌運動中著名的轟動全島的"淡江事件"。同年,一個叫楊弦的年輕人以其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在樂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他的作品在詞方面,大量採用了當年頗受歡迎的現代詩人余光中的詩作。為了能更突出作品的現代感,楊弦借鑑了大量的西洋樂器在作品中,並在音樂上打破了以往作品陳舊的刻板主題,使得作品更加簡單平實、朗朗上口,融匯出一種全新的台灣民謠形式。這些作品當時通過在各大民歌餐廳演唱,深受歌迷們的喜愛。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佈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至此正式拉開帷幕。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分別是《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加上後來的《迴旋曲》,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也正式標誌着台灣民歌運動的開端,俗稱民歌的"辛亥革命"。由於當年台灣當局所實行的“戒嚴令”,任何新鮮事物必然會受到來自保守勢力的束縛與責難。專輯推出後,雖然受到了歌迷們的肯定,但同時也受到了許多音樂保守人士的指責,在社會上引起了空前的爭論風潮。 [1] 
原本在中廣主持西洋流行音樂廣播節目的陶曉清,聽了一些年輕人創作的歌曲之後,開始在節目裏播放他們自己錄製的試聽帶。1977年,陶曉清邀請包括楊弦,吳楚楚,韓正皓,胡德夫在內的許多歌手陸續合錄了一二張名為《我們的歌》的合輯,由洪建全基金會出版,在完全沒有經驗的、也無例可循的狀況下,他們自己編曲,演奏,唱自己寫的歌。《我們的歌》非常受歡迎,短短一年不到就賣了十幾版,也連帶打響了“中國現代民歌”的旗號。

民歌運動音樂風潮

當時各大報刊乃至學校紛紛舉辦各項活動,來探討這種被楊弦標榜為“中國現代民歌”的音樂風潮。有人甚至指出:“這種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對原有音樂的創新。對於這場七十年代中期的音樂風潮而言,楊弦是一個開始,在他的影晌下有更多的對音樂抱有責任感的青年,紛紛投身於民歌的創作中,湧現出了侯德健羅大佑葉佳修等一大批極為出色的音樂人。

民歌運動金韻獎

真正使得民歌在社會大眾中蔚然成風的,恐帕還要歸功於1977年至1980年所舉辦的四屆金韻獎民歌大賽。1977年新格唱片舉辦的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大賽在台北誕生,從而使得更多的年輕人得以參與到流行音樂的改造中,加之新格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金韻獎合輯,迅速擴大了民歌運動的波及面。愈演愈烈的民歌創作風,在當時的校園中尤為突出:“草地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抱着吉它輕聲彈唱”,成為七十年代末台灣校園中的一個縮影。《再別康橋》、《雨中即景》、《阿美、阿美》、《蘭花草》等歌曲,都曾在校園中風靡一時。

民歌運動新格

新格是民歌運動中最為著名的唱片公司。七十年代初,當一般唱片業者並未意識到民歌已日漸成為一種音樂發展方向時,新格是首家通過商業方式包裝、發行、宣傳民歌的唱片公司。齊豫1978年參加金韻獎大賽,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推出的首張專輯《橄欖樹》,在當時,齊豫得天獨厚的嗓音,獨特的詮釋方式,均表現出與市場流行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原來齊豫是這個時候就出道的啦,提攜了自己的弟弟的事蹟我想就是現在陳慧琳的目標吧專輯的製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樂壇上的“獨樹一幟”,他與齊豫的合作,在民歌時代創造出一派全新的唯美藝術派曲風發展萬向。1980年,李建復新格旗下所推出的專輯《龍的傳人》,把新格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頂峯。1979年底,由於中美建交,加之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使得台灣 “政府”急切地尋找一種方式來安撫社會上一片緊張的氣氛。

民歌運動作品

1979年底,當時著名的詞曲作者侯德健創作出了歌曲《龍的傳人》,當他在演唱會上首次發表這首作品時就受到了樂迷和官方極大的重視。所以,歌曲自“降生” 那一刻起就被鍍造了一個政治的光環,從而形成了由官方一手操辦的流行風潮。一時,各大傳媒爭相播放,甚至“中影”都拿它做電影主題曲。但不久後,隨着歌曲作者候德健的“叛逃”,作品旋即被通牒為禁歌。除了上面提到的齊豫、李建復的作品外,包美聖楊耀東王海玲王夢麟施孝榮鄭怡馬宜中王新蓮木吉它合唱團等歌手,均在民歌運動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

民歌運動海山唱片

海山唱片在民歌運動中的作用雖然遠不如新格強大,但它在那個時代中也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海山派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由他們一手捧紅的女歌手蔡琴。早在專輯《出塞曲》推出前,她的作品《恰似你的温柔》就早已在樂上深植人心。《出塞曲》中,一曲由劉家昌創作的《庭院深深》,更是給人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充分確立了她在流行樂壇上的重要地位。海山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在民歌時代極為著名的創作型歌手葉佳修,由他詞、曲、主唱的首張專輯《葉佳修》,在民歌時代首開了流行樂壇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作品中,他以往所標榜的“鄉村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總在分手後》(老覺得歌名就是《分手總要在雨天》)、《鄉間的小路》等作品均在歌迷中廣為傳唱。此外,海山所推出的合輯《民搖風》也在當時具有着強烈的影響力。

民歌運動崛起

1981年,倫敦《歐洲金融雜誌》報道:八年來,台灣在全世界八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經濟成就名列第一。經濟的騰飛,加之樂壇在短短數年間極度地膨脹,加大了台灣樂壇競爭機制和商業運作的發展。
現代民歌經歷了七年的發展後,日趨成熟的同時,也不難發覺它所面臨的困境。單一的音樂路線,無疑在此時為民歌敲響了警鐘。對於新一代的民歌繼承者而言,他們更希望通過自身的嘗試來扭轉這一現狀。在這一行列中最為令人難忘的就是由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蔡琴、李健復所組建的"天水樂集"工作室。"天水樂集"在台灣樂壇上首開了音樂工作室的先河。儘管事實上"天水樂集"僅推出了兩張作品 (李健復《柴拉可汗》;李健復、蔡琴《一千個春天》)即宣佈解散,但這兩張作品卻可堪稱是民歌時代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之作。

民歌運動發展

1981年,齊豫沉寂一年多後在轉投到了拍譜唱片旗下,推出了個人的第二張專輯《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在聲音方面的處理上,則更加趨於成熟與細膩,被樂壇一致評價為台灣的" John Beaz"。金韻獎合輯中以一曲"歸人沙城"而走紅的施孝榮,1981年推出了首張專輯《施孝榮》。專輯中另一首由許乃勝作詞,蘇來譜曲的作品“中華之愛”在當年可謂好評如潮,年底一舉奪得了金鼎獎最佳作詞、作曲及演唱三項大獎。81年,楊芳儀、許曉菁共同推出的《聽泉》專輯,則在民歌的後期首開了女聲二重唱的先河。這種二重唱的表現形式在當時的樂壇相對少見,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並直接影響着八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女聲重唱組合的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面對時代飛速前行的腳步,民歌的發展已遠離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與此同時,段鍾潭段鍾沂以原滾石雜誌為基礎,開辦了台灣滾石唱片公司代表新生代 唱片業者的滾石以一系列極具現代流行意識的專輯作品,預示着一個即將來臨的新音樂時代。民歌時代極具影響力的歌手張艾嘉在轉投滾石旗下後,由當時初出茅廬的羅大佑擔任製作人,推出了《童年》專輯。雖然專輯中大部分作品依舊沿襲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來》、《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極富現代韻味的編曲、錄音手法,給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滾石推出的陶大偉孫越《朋友歌》專輯,雖然從表現上看是一張“玩票”形式的作品,但在音樂中他們卻大膽地吸取了The Beatles的曲風,並唱出了“洋煙不比長壽,清茶勝過酒”(注:“長壽”為台灣生產的一種香煙)這一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反思話題。這些作品無疑與民歌憧憬式的表達有着明顯的區別。為國語音樂的發展拓寬了視野。

民歌運動最大震動

1981年,台語音樂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震動。四月十一日,台語樂壇極富傳奇色彩的歌手陳達因車禍不治身亡。一個拯救文化流失的"陳達時代"就此宣告結束。但陳達卻無可否認地影響到了八十年代以後台語音樂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發展。與此同時,作為新人的沈文程以首張台語專輯《心事誰人知》,在樂壇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作品中融入了國語、台語等多語素,在樂壇上首開了台語歌多元化嘗試的先河,併成功地探索到了台語歌在流行市場上的潛在市場, 從而轉化、開啓了台語音樂商業化的先聲。自沈文程、蔡振南之後陸續有洪榮宏、陳明章、江蕙投身於台語音樂的發展中,從而確立了台語音樂在台灣音樂市場上應有的地位。

民歌運動黑色侵襲

隨着經濟的發展,一些社會的陰暗面也開始暴露於人們的眼前。粉飾太平的作品已無法再引起新生代歌迷的共鳴,大部分青年開始沉迷於西洋搖滾乃至於古典音樂之中。西洋音樂自60年代後,再度成為了樂迷們的寵兒。恐怕在哪個時代沒有誰比羅大佑更令我們懷念的了。羅大佑畢業於台灣“中華醫學院”,早在學生階段就顯現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但他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卻是在接連遭唱片公司拒絕後,才得以在82年面世。專輯擺脱了以往民歌作品風花雪月的刻板語言,以現實社會中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為題材,開創了批判寫實作品的先河。在音樂上,他大量運用了西洋搖滾的表現形式,從而引發了國語樂壇最具意義的音樂革命。為了尋求音樂的整體感覺,他甚至能為了一個音色的處理,而遠赴日本完成。同時,羅大佑在專輯中對民歌的現狀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風花雪月之,嘩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不過如此……”。專輯的推出,扭轉了許多人對於國語音樂的既定印象,並立刻引起了樂壇空前地關注。

民歌運動重要人物

民歌運動楊弦

“現代民歌之父”。楊弦的作品,在詞方面,大量採用了當年頗受歡迎的現代詩人余光中的詩作,在音樂方面大量借鑑了西洋樂器,並且打破了以往國語歌曲陳舊刻板的主題,使得簡單平實的作品更加朗朗上口,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台灣民謠歌曲的風格。

民歌運動李雙澤

畫家、作家、歌手。一手製造了著名的“淡江事件”,“唱自己的歌”成為校園民歌運動時期的時代最強音。

民歌運動胡德夫

1975年與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行了現代民歌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開始的標誌性事件,與楊弦一起醖釀並開啓了民歌時代。

民歌運動陶曉清

台灣中廣流行網電台主持人,多次主持校園民歌演唱會,並在節目中大力推薦校園名歌,被譽為“民歌之母”

民歌運動李泰祥

李泰祥所創作的《橄欖樹》直接帶動了校園民歌運動的繁榮,間接促成了日後台灣流行音樂的發達。

民歌運動陳達

七十年代,台灣的台語樂壇出現了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歌手——陳達。他致力於台灣傳統歌搖的發掘,突出作品的鄉土氣息,並把現代民歌的機制引入到台語作品中。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由他創作的一曲《思想起》。但這種風氣無疑與樂壇的流行趨勢相去甚遠,因而並未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陳達在七十年代曾兩次去台北,第一次樹立了他文化標本的地位,第二次卻被當作浪人關進了遊民收容所。這陳達也太投入了吧!

民歌運動邱晨

民歌時代著名的詞曲創作者邱晨,早在1981年就曾提出“唱國語歌的合唱團,將帶動今後中國流行歌,走向更精緻的層面”,並在當時組建了台灣樂壇首支樂隊--丘丘合唱團。邱晨試圖以自己的作詞、作曲,搭配樂隊其他成員的演奏、演唱加以表現,使合唱團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創作單元。丘丘合唱團西洋電聲樂器的演奏,突破了以往民歌輕柔的風格,是介於民歌和搖滾兩大風潮之間的過度型音樂。1982年,樂隊推出了首張專輯《就在今夜》。樂隊強勁的節奏,加之女主唱娃娃動感的表現,均給樂迷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丘丘合唱團在接下來推出《陌生的人》、《搖搖搖》後,1984年因樂隊其他人入伍而宣告解散。在“丘丘合唱團”的帶動下,先後湧現出了BOSS、印象等樂隊團體。這其中印象樂隊所推出的《擺開煩惱》、《路》、《空中火焰》三張專輯,均代表了當時樂隊熱潮中的經典之作。而這些樂團中也先後湧現出了徐德昌、王豫民、紐大可、翁孝良等一大批音樂人。除以上這些團體外,木吉他合唱團成軍於民歌熱潮中,樂團由陳永裕、李宗盛、江學明、陳秀男、鄭文魁等人組成,1980年,他們在《金韻獎紀念專輯》中以一曲《散場電影》而廣受好評,但直到1982年的1月,他們才真正推出了首張專輯《木吉他重唱專輯》,作品中清純、質樸的曲風,代表了校園民歌的最高水準,在當時無疑成為為數不多的受歡迎的民謠作品之一,但就在專輯推出不久之後,他們便因入伍服役而宣告散夥。

民歌運動潘越雲

在台灣雖然歌者眾多,但一聽就能辨認的聲音並不多,潘越雲就是其中之一。1982年,她憑藉《天天天藍》專輯,迅速成為樂壇上備受矚目的一員。其實,早在1981年,她的首張專輯《再見離別》就有着相當不錯的成績,而《天天天藍》專輯更是創造了十幾萬張的驚人銷量。作品中的古典韻味,加之她清亮、寬廣的嗓音,充分表現出當時那種瓊瑤三毛式的浪漫情懷,並一舉獲得了當年金馬獎最佳製作(李壽全)最佳演唱(潘越雲)最佳編曲(陳志遠)三項大獎,被譽為民歌后期的雋永之作。

民歌運動黑色狂潮

1983年11月20日,52%的台灣人用影片《浩劫後》來恐嚇自己。其實號稱人類最理性的錯誤又豈止是原子彈而已?與此同時,台灣樂壇也經歷了自己的一次黑色狂潮。
1983年6月,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在台播出,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台灣女性由此開始審視各自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此時,有着15年歌齡的蘇芮推出了首張國語專輯《搭錯車》。專輯中,蘇芮打破了以往女歌手蒼白軟弱、無病呻吟的既定形象,一身黑衣,將西洋音樂中的演唱激情充分地融入到國語作品中,那種源自肺腑的吶喊所創造出的撼動力,不僅在女歌手中絕無僅有,在當時整個流行音樂界中亦屬先驅。
羅大佑是導演這場“黑色革命”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其實早在他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中,他就已把這種音樂發展方向遇見性地呈現給了樂壇,只是這種勢頭在1983年來的更為迅猛而已。在籌劃《未來的主人翁》這張專輯的時候,由於上一張的成功,使得歌迷對《未來的主人翁》抱有了極大的期望。而這張堪稱羅大佑音樂歷程中最為精緻的一張作品,也正是在這種期待與壓力下“出爐”的。羅大佑通過對特定物象的描寫,刻畫出一幕幕經過敏鋭觀察剖析後的台灣社會現狀。作品在內容上較之以往來得更為犀利與尖鋭。

民歌運動蜕變

1983年,羅大佑和蘇芮領導的“黑色狂潮”把整個樂壇“鬧”得沸沸揚揚,1984年,他們的轉變也着實令人們吃驚不小。由於羅大佑前兩張作品中飽含的極為濃厚的社會責任感,早已被歌迷們定位為批判歌手,因此,當1984年的《》專輯一面世,立刻引起了歌迷們的一片譁然。人們爭論最多的就是他風格“温馨化”。在專輯推出後不久,羅大佑離開了這個被他稱之為“家”的地方——台灣。而當他再次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已經是四年之後了。因此《家》專輯可以算是羅大佑創作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宣告着前期的黑色狂潮告一段落。黑色時代另一位重要人物蘇芮在84年推出了第二張國語專輯《驀然回首》,由於上一張作品的成功,使得蘇芮已然成為樂壇共同的期待,期待她能為國語流行歌曲打開新的局面。作品大膽地拋棄了以往成功的框架,嘗試着以不同的曲式及不同的音域來展現蘇芮更多樣的面貌。《驀然回首》專輯完善了蘇芮多元化音樂主題,與羅大佑的《家》相比,蘇芮的轉型獲得了歌迷們更多的掌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殘留在人們心中的情感。

民歌運動既定形象

早在60年代及80年代初,台灣年輕人已深受西洋音樂的影響,但真正在國語歌曲中加入搖滾曲風,面對廣大以旋律化作品為主的聽眾羣,歌手們卻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80年代初,羅大佑、蘇芮都曾潛移默化地在作品中融入搖滾曲風,但“搖滾”對歌迷而言卻依然是個陌生的字眼。1984年樂壇新人薛嶽推出了他個人的首張專輯《搖滾舞台》。作品在樂壇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但這場波動所帶來的市場承受力卻極是為有限的。在當時,一般人對於“搖滾”兩字的陌生及卻步遠比好奇來得大。
雖然民歌運動已漸入了發展的末途,但我們依舊無法否認諸多民謠歌手的努力。他們正努力地以自己的執着來維繫民歌的衣缽。在其中最令人稱道的作品莫過於蔡琴的專輯《此情可待》。在這張作品中,身為飛碟唱片老闆的吳楚楚親自為其寫歌,並擔任唱片製作人。《最後一夜》、《讀你》、《油麻菜籽》等作品,充分展現了蔡琴那低沉而優雅的聲音特質。專輯在音樂上並沒有單純地承襲民歌曲風,而是適量地融入了流行曲式。這一微妙的變化,無疑成功地締造了蔡琴自《出塞曲》後,事業的另一個顛峯。與蔡琴一樣,在作品中講究藝術氣息的齊豫,在沉寂了兩年後轉投到了滾石旗下,而此時原來與她合作的著名製作人李泰祥亦在此時成立了“泰祥音樂工作室”。1984年,他們再度聯手,推出了齊豫的第四張專輯《有一個人》。與《此情可待》相比,齊豫的這張作品更富有藝術色彩。
此外,1984年排行榜機制首度步入了台灣音樂界。這無疑為競爭中的國語音樂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民歌運動明天會更好

1985年隨着台灣當局深入打擊“竹聯幫”等黑社會組織的“一清專案”的開始而揭開了序幕。同年四月,聯合國宣佈:現今全世界存有五萬枚核彈頭。本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當屬這種能把自己家園毀滅幾十次的“自殺式武器”,面對這一切的一切,凡人又該做什麼呢?
自1949年5月20日起,台灣當局頒佈的“戒嚴令”中對於文化的種種限制,就長期無情地扼殺着流行音樂中的自由創作之風,無形中鑄就了早期國語歌曲在形式上的刻板表現。1985年10月25日,適值“台灣光復40週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一 歷史時刻,李壽全、羅大佑、張艾嘉自發組織、彙集了台灣、香港、新、馬等地區的六十餘位流行歌手,共同演唱了一首呼喚民眾的公益性作品《明天會更好》(詞:集體創作,曲:羅大佑,編曲:陳志遠)。這其中包括齊豫、李宗盛、蘇芮、黃鶯鶯童安格周華健費玉清、潘越雲、蔡琴、文章巫啓賢藍心湄、甄妮、娃娃鄭怡楊林齊秦張清芳王芷蕾李碧華林慧萍江蕙陳淑樺等當時著名的歌手。
作品推出後在華人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但就在作品所宣揚的和平與關愛(及反盜版)在社會大眾中漸入人心時,這次義舉卻變成了被政客們所利用的宣傳手段。年終,在台灣“大選”中,國民黨公然地利用歌曲,打出了“要一個更好的明天”的旗號,不知情的人們,自然為歌曲貼上了政治歌曲的標籤,雖然“明天會更好”是一次集體自發組織的義舉,但最終所有“被政治利誘”的職責均落在了遠在美國的曲作者羅大佑的頭上。就這樣,一場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感人的一幕,不得不在欺騙與被欺騙的種種困惑中草草收場,也造成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大的誤會。
至此,民歌運動告一段落,民歌運動無疑大大推動了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在民歌運動中湧現出大批優秀音樂人,包括羅大佑,陳志遠,李宗盛,莊奴,古月左宏元),李壽全,李泰祥,李健復等。以致到20世紀80年代末流行音樂能達到高峯期。

民歌運動部分作品

歌曲名稱 歌手
3 橄欖樹 齊豫
4 天天天藍 潘越雲
5 生命中的精靈 李宗盛
7 龍的傳人 李建復
9 未來的主人翁 羅大佑
11 回聲 三毛作品第15號
12 許景淳專輯
14 金韻獎紀念專輯 一
15 中國現代民歌集
23 出塞曲 蔡琴
24 8又二分之一 李壽全
25 認錯 優客李林
39 一千個春天 李建復
40 柴拉可汗 李建復
55 楊芳儀、徐曉菁重唱專輯
59 偈 王海玲
70 捉泥鰍 包美聖
83 鄭怡 王新蓮 馬宜中專輯
88 施孝榮專輯
93 唐曉詩專輯

民歌運動評價

縱觀83年樂壇上民歌陣營中成功的歌手,強烈的個性化聲音成為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崛起於民歌時代的鄭怡,雖然那首《月琴》早已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直到1983年推出《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她那純淨而又略帶民謠味的聲音才真正傳遍了大街小巷,在這張作品中網羅了活躍於現今樂壇,而當年才嶄露頭角的多位創作者,如李宗盛、小蟲、鄭華娟等,尤其是小蟲創作的《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將鄭怡聲音清亮剔透的特色展露無遺。沉寂多年的鄧麗君也憑藉着《淡淡幽情》專輯,贏得了不少樂迷們的喝彩。專輯題材以中國古詩詞為主,由劉家昌、梁弘志譚健常黃霑陳揚等人配以音樂。鄧麗君那細細柔柔的嗓音,用來詮釋這樣中國風味的小品式歌曲,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