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族惰性

鎖定
民族惰性,是指一個民族不想改變原來生活勞動習慣的心理特徵。突出表現是:知足、安於現狀,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對新事物無興趣、反感,閉關自守、停滯不前。往往以一種固定了的傾向反映現實,不能接受和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客觀上成為阻礙民族、社會發展的因素。其產生,一是源於民族的羣體社會需要,如某種觀念利用價值的延續、習俗的勢力等;二是源於民族成員的個體需要,如心理上的滿足感、求穩,懼怕受到民族社會的責難,個人利益受損等。 [1] 
中文名
民族惰性
定    義
一個民族不想改變原來生活勞動習慣的心理特徵
民族是一個歷史範疇,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國外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中國學術界理解也不盡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因此民族與人種不同,是長期歷史形成的社會統一體,是由於不同地域的各種族(或部落)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