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報

鎖定
《民報》是近代政論兼文藝性雜誌,中國同盟會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日本東京。初為月刊,後改為不定期出版。編輯負責人初為張繼,其後為章炳麟,20期後為陶成章。共出26期。孫中山撰發刊詞,第一次將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主要撰稿人有章炳麟、馬君武,胡漢民、陳天華,朱執信、宋教仁、陳去病、柳亞子、蘇曼殊等。曾同改良派所辦《新民叢報》展開尖鋭論戰,對於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響,宣傳革命派的革命主張,促進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的進步作用。 [1-3] 
《民報》商標:第 5004061號,註冊人:新聞集團有限公司。 [11] 
中文名
《民報》
語    種
中文
類    別
報紙刊物
主管單位
新聞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
中國同盟會
編輯單位
《民報》社
創刊時間
1905年11月26日
出版週期
月刊
發刊詞
孫中山撰寫
終刊時間
1910年2月
主    編
胡漢民章太炎

民報報刊簡介

民報 民報
民報,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在日本東京創刊,前身為宋教仁在東京創辦的《二十世紀支那》。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公開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表示希望通過《民報》使之“輸灌於人心而化為常識”。在《簡章》中,規定了“本雜誌之主義”六條,為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建設共和政體,維持世界真正之平和,土地國有,主張中國、日本兩國之國民的連,合,要求世界列國贊助中國之革新事業等。1908年10月,由於同盟會所發動的武裝起義屢遭失敗,湯增璧在《民報》第二十四號上發表《革命之心理》一文,鼓吹暗殺。又值清政府派唐紹儀為中美聯盟赴美,道經日本,章太炎在《民報》發表《清美同盟之利病》予以槳擊。於是,唐紹儀嗾使駐日公使通過日本政府下令禁止第二十四號《民報》發行。1909年10月,汪精衞由南洋到日本復刊《民報》﹐偽稱在法國巴黎出版,實則仍在日本印刷,僅刊行兩期後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討》增刊。主編及主要撰稿人為胡漢民、章太炎.張繼,陶成章,汪精衞、朱執信、宋教仁等。
《民報》一創刊就受到廣大讀者歡迎,至第四號即銷行至萬份,至第七號,又銷行至一萬七千份。它被以各種巧妙而隱蔽的形式運向國內,散發各地。不少號一版、再版、三版仍然不能滿足要求,第一號就曾發行過六版。《民報》於出版第三號後曾發行號外,列述《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要共十二條,聲明自第四號以下,分類辯駁。《民報》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批駁保皇派梁啓超《新民叢報》反對革命的謬論,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  [3-4] 

民報歷史沿革

民報發刊詞

民報創刊詞 民報創刊詞
近時雜誌作作者亦夥矣。姱詞以為美,囂聽而無所終,摘埴索塗,不獲則反覆其詞而自惑。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宏識,遠矚將來者乎?夫繕羣之道,與羣俱進,而擇別取捨,惟其最宜。此羣之歷史既與彼羣殊,則所以掖而進之之階級,不無後先進止之別。由之不貳,此所以為輿論之母也。
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泊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七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僕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鋭於千載,經濟問題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是三大主義皆基本於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治化焉。其他施維於小己大羣之間,而成為故説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於人為既往之陳跡,或於我為方來之大患,要為繕吾羣所有事則不可不併時而弛張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視不遠,遊五都之市,見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稱也,又但以當前者為至美。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吾國縱能媲跡於歐美,猶不能免於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於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現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於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還視歐美,彼且膛乎後也。
翳我祖國,以最大之民族,聰明強力,超絕等倫,而沈夢不起,萬事墜壞,幸為風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間,奮發振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良非誇嫚。惟夫一羣之中,有少數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羣而進之,使最宜之治法,適應於吾羣,吾羣之進步,適應於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民報”所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學説,其理想輸灌於人心,而化為常識,則其去實行也近。吾於“民報”之出世覘之。
《民報》第一期,1905年10月。 [5] 

民報發展簡史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成立大會。會上,黃興提出以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通過。然而該刊在第二期上發表了《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會只好另辦一份機關報,那就是《民報》。
《民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設有論説、時評、談叢、選錄等欄目,每期6萬至8萬字。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胡漢民汪精衞陳天華朱執信、廖仲愷、汪東章太炎劉師培等。孫中山在為《民報》撰寫的發刊詞中,第一次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於是“三民主義”就成了《民報》宣傳的主要內容:
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民報》指出,統治中國的滿洲貴族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因此號召人們起來“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報》的排滿宣傳已經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動統治者同滿族人民區別開來。
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民報》發表許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強調“國民之權利”,號召人們起來推翻皇帝,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民報》發表不少文章宣傳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樣就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此外,《民報》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民報》的出版,受到國內外同盟會和同情革命的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它的創刊號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漢民主編,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編(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編)。在出了24期後,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揚暗殺”為由查禁。停刊一年後,由汪精衞在東京編髮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終刊。
《民報》六大宗旨。
即:(一)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
(二)建立共和政體;
(三)土地國有;
(四)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張中日兩國之國民的聯合;
(六)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6] 

民報展開論戰

《民報》創刊後不久,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與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展開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思想大論戰。這場論戰中,革命派以孫中山、汪精衞、胡漢民、章太炎、朱執信、宋教仁等人為代表,而改良派的主要代表則是梁啓超。雙方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各自在海外的20多種報刊也投入了論戰,辯論文字估計不下百萬言。1906年4月18日,《民報》第3號以號外形式公佈了《〈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全面揭示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原則分歧。
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保皇派機關報《新民叢報》的大論戰,以《民報》的創刊為發端。1905年11月,《民報》創刊號即對保皇派進行批判。梁啓超則從《新民叢報》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號起連續登載《開明專制論》和《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文章,竭力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先實行"開明專制",確立君主立憲;反對土地國有,維護私有制度。革命派鬥志正旺,予以迎頭痛擊。《民報》號外載文説;
新民叢報》將本年《開明專制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諸篇合刊為《中國存亡一大問題》。本報以為中國存亡誠一大問題,然使如《新民叢報》所云,則可以立亡中國。故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辯駁,期與中國民解決此大問題。茲先將辯論之綱領,開列於下,以告讀者: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制。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主憲;《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
三、《民報》以政府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政府以制。
四、《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故鼓吹教育與革命,以求達其目的;《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政府開明專制,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制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力;《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只須要求。
八、《民報》以為革命事業專主實力,不取要求;《新民叢報》以為要求不遂,繼以懲警。
九、《新民叢報》以為懲警之法,在不納租税與暗殺;《民報》以為不納租税與暗殺,不過革命實力之一端,革命須有全副事業。
十、《新民叢報》詆譭革命而鼓吹虛無黨;《民報》以為凡虛無黨皆以革命為宗旨,非僅以剌客為事。
十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制
十二、《民報》鑑於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條,皆辯論之綱領。《民報》第四號刻日出版,其中數條皆已解決。五號以下,接連闢駁,請中國民平心公決之。 [6]  [7] 

民報週年大會

1906年12月2日,孫中山出席了在東京神田錦輝館舉行的《民報》週年大會。到會者約有五千餘人。在場的景梅九曾記述道:“《民報》開週年紀念會,適逢孫中山先生重到日本,大家想望風采,無緣接近,忽然聽説這紀念會有先生的演説,把全學界人震動起來。”錦輝館“四壁懸掛歡迎及慶祝的對聯,萬國旗幟,交懸在中間。很是莊嚴燦爛。曾記某女士集一聯贈孫先生道“豈有蛟龍愁失水?不教胡馬度陰山!”倒也有弦外的餘音。七八點鐘,人還不甚多,我和幾位同志坐在演壇右邊。不—時,到會的潮湧而來,不下數千人,後來的實不能容,都徘徊館外,伏窗而望,人語嘈雜,似乎都帶些革命的聲浪。一時搖鈴開會,滿場寂然,有萬木無聲待雨來的光景”。
紀念會由黃興主持,章太炎首先致祝詞:“相我子孫,宣揚國光,昭徹民聽,俾我四百兆昆弟,同心戮力,以底虜酋愛新覺羅氏之命。掃除腥羶,建立民國,家給人壽,四裔來享。嗚呼!發揚蹈厲之音作而民興起,我先皇亦永有攸歸。”
接着,孫中山發表了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説,他説“今天諸君踴躍來此,兄弟想來,不是徒為高興,定然有一番大用意。今天這會,是祝《民報》的紀元節。《民報》所講的是中國民族前途的問題,諸君今天到來,一定是人人把中國民族前途的問題橫在心上,要趁這會子大家研究的。兄弟想《民報》發刊以來已經一年,所講的是三大主義:第一是民族主義,第二是民權主義,第三是民生主義。”
孫中山闡述了“三大主義”的基本宗旨及其內在聯繫。強調指出,民族主義不是單純地排斥滿洲民族,而是要推翻腐敗的清政府,“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民權主義是將“政治革命”與“民族革命”同時並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説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説是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民生主義是鑑於歐美“總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社會問題積重難返。所以在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同時,必須同時“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後來的社會革命”。孫中山反覆強調了“三大主義”的內在聯繫,“總之,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願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了這三樣目的之後,我們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
孫中山還批評了美國的政黨競選和官吏委任制度,前者重能説會道而輕學識品德,後者兩黨迭相興廢,官員隨總統進退,都存在很大流弊,“所以美國政治腐敗散漫,是各國所沒有的”。他由此提出中華民國的憲法要創立“五權分立”的新主義。即借鑑中國古代的科舉選士和御史彈劾制度,在西方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增加“考選權”和“糾察權”。他強調説,“五權分立”“這不但是各國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學説上也不多見,可謂破天荒的政體。兄弟如今發明這基礎,至於那詳細的條理,完全的結構,要望大眾同志盡力研究,匡所不逮,以成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這便是民族的國家、國民的國家、社會的國家皆得完全無缺的治理。這是我漢族四萬萬人最大的幸福了”。 [7] 

民報報刊被禁

章炳麟向日方提起訴訟
1908年10月,《民報》出至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封禁。《民報》至第二十三期時由章炳麟編輯,以湯增壁為副編輯。由於同盟會所發動的武裝起義屢遭失敗,湯增壁轉而鼓吹暗殺,在《民報》第二十四期上發表《革命之心理》一文,讚揚"虛無黨"。
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揚暗殺為理由,下令禁止《民報》發行。
20日,章炳麟向警署提出詰問。
21日,致書日本內務大臣平田東助,要求收回命令書。
23日、26日,又連續致書平田東助,指責日本政府的錯誤政策,聲稱,"本編輯人兼發行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封禁驅逐,惟命是聽"。在宮崎寅藏等支持下,黃興章炳麟、宋教仁等延聘律師向日本法庭提出訴訟。

民報歷史意義

《民報》積極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同資產階級改良派展開論戰,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在中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為辛亥革命的發動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該刊所宣傳的革命綱領和革命思想對文學界也具有指導意義。一大批革命的文學期刊、文學作品乃至如南社等革命文學團體在差不多同時產生,顯然與該刊大有關係。這些作品或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或追憶亡國之痛,與該刊的政論文相輔相成,從而使文學成為革命的有力武器,為文學期刊樹立了革命的榜樣。 [8-9] 

民報後世評價

如果説《新青年》雜誌是較早地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了“五四”的新文化和愛國運動;那麼《民報》就是較早地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導了辛亥革命。雖然兩者代表新舊民主革命的兩個不同階段,它們的性質也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近代中國思想戰線上的主要陣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熱烈要求民主和進步的願望。——陳旭麓 [10] 
參考資料
  • 1.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916頁
  • 2.    石門,馮洋,田曉菲主編. 中國文學[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5.01.176
  • 3.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48-1749頁
  • 4.    門巋主編.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下冊[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3.3141
  • 5.    孫中山著. 革命與共和 孫中山讀本[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36-37.
  • 6.    張磊主編. 孫中山詞典[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221-222.
  • 7.    林家有,張磊主編. 孫中山評傳 上[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229-234
  • 8.    李松林主編;王樹蔭,齊福霖,許曉軍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第567頁
  • 9.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48-1749頁
  • 10.    陳旭麓著. 近代中國人物論[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324
  • 11.    註冊商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