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主協商報社

鎖定
《民主協商報》是甘肅省政協的機關報,由省政協主辦。1986年1月11日試刊,當時為四開四版週報。當年5月3日正式創刊。
中文名
民主協商報社
性    質
甘肅省政協的機關報
主辦方
省政協
創刊時間
5月3日

民主協商報社主要簡介

創刊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習仲勳為報紙題詞:“發揮人民政協的優勢,為振興甘肅獻策獻計”。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為創刊號題詞:“振興中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為《民主協商報》書寫報頭。甘肅省政協第五屆委員會主席王秉祥為創刊號題詞:“為開創政協工作的新局面作貢獻”。民主協商報第一任總編是樊大畏同志。
《民主協商報》是一張既有政協特點,又有統戰特色的報紙。其辦報宗旨是“立足統戰,面向社會”。它以宣傳人民政協和黨的愛國統一戰線、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旋律,積極反映人民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呼聲、意見、建議、要求和願望,為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提供宣傳輿論陣地。《民主協商報》創刊20多年來,對全省政協工作起到了宣傳、指導、交流經驗、傳遞信息、提供社情、反映民意、廣納諍言、彙集良策、傳播知識的作用。併成為聯繫廣大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的紐帶,為增進團結、推動經濟和諧和社會進步及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民主協商報》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版面生動,欄目多彩。
一版為要聞版,二版為綜合新聞版,均屬新聞版,先後闢有“有感而發”、“諍言”、“委員風采”、“委員來信”、“獻計獻策”、“監督窗”、“肝膽相照”、“通訊”、“簡訊”等欄目。重點宣傳報道:一是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二是宣傳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工作的新情況、新進展,以及全省各級黨委加強和改善對統一戰線工作和人民政協工作領導的新鮮經驗和做法;三是宣傳全省各級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的情況,以及在各市、州、縣(市、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衞生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四是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報道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積極廣泛地參政議政,為兩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所做的貢獻;五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報道全省各兄弟民族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共建美好家園的典型事蹟;六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報道大批知識分子紮根基層、紮根農村、紮根山區、紮根戈壁沙漠地區,為甘肅社會主義建設戰天鬥地、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他們在開發西北、發展甘肅科學文化事業中所做出的感人業績;七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和幹部,與黨外人士廣交朋友、合作共事、攜手向前、共同完成新時期各項任務的事蹟,以及全省各級政協委員在本職工作中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人才庫”的作用,在各條戰線上做出的突出成績;八是宣傳報道省政協的重要會議精神,反映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的重要活動,以及全省基層統一戰線工作和各級人民政協工作的新情況、新做法、新經驗,達到互相交流和互相促進的目的;九是宣傳報道全國政協、各兄弟省、市、自治區政協來甘進行視察、考察和各項專題交流的活動情況,宣傳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十是反映全省各級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等部門加強機關自身建設的情況,宣傳統一戰線系統促進和加強作風建設情況。
三版為“史料薈萃”版。闢有“史鑑”、“歷史名人”、“史苑擷英”、“文史動態”、“人物春秋”等專欄。“史料薈萃”版主要徵集、編輯、出版辛亥革命以來“三親”史料,選發政協委員和各族各界人士撰寫的親歷、親見、親聞的近現代史料,為政協委員“以文會友”服務,同時滿足社會上廣大讀者的需要。並針對近現代以來,省內外讀者對甘肅省的人文歷史和知識知之甚少的狀況,陸續選登一些甘肅歷史上對全國文化影響較大的古代史料和新發現資料,幫助省內外和國內外人士對甘肅省這片文明沃土的瞭解。這些史料大部分鮮為人知,篇幅短小,並與現實有一定的聯繫,頗能發人深省,因此受到讀者的歡迎。例如,根據甘肅人士李世軍回憶整理的《毛主席同於右任暢談詩文》、《五帝陵墓今何地》等文,曾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全國多家報紙所轉載。《“黃河古象”出土記》、《震撼人心的大地灣》、《敦煌遺畫錄》、《武威銅奔馬出土的前前後後》等史料稿,被《人民政協報》、《甘肅日報》、《縱橫》雜誌等報刊轉載或同時發表,起到了介紹甘肅,宣傳甘肅,以文會友,增進了解的作用。
《民主協商報》擴版之後,曾在三版增加了“理論與實踐”欄目,取消了原闢的“統戰理論”欄目。“理論與實踐”包涵面較廣,不僅發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無黨派愛國人士學習鄧小平理論和黨的有關方針、政策的心得體會,而且刊登有關黨的愛國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工作、各民主黨派工作的實踐與理論性文章。這類文章有較強的時代特徵,觀點鮮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有較強的指導性。
四版為文化生活版。原為“百合花”副刊及文藝副刊版,“百合花”取其“聚百家之花、納百家之言”之意,也體現人民政協的愛國統一戰線特點。文藝副刊版主要發表政協委員和各族各界人士所創作的詩歌、散文、雜文、隨筆、書畫、詞曲及小小説等。《民主協商報》在四版擴版後,增闢了“社會之窗”欄目,發表反映社情民意的文稿,尤其是“隨筆”專欄中發表的雜文,勇於抨擊社會不良風氣,對人們起到了啓迪和警示作用,曾被評為“全省優秀言論欄目”。先後闢有“隨筆”、“民族之花”、“港澳台風情”、“絲路勝蹟”、“隴上風光”、“文化名流”、“健康顧問”、“生活之友”、“老年歲月”、“隴原風味”、“珍聞趣事”、“一家之言”、“燈下穗語”、“風起青萍”等欄目。
1994年1月,《民主協商報》擴版為四版對開報紙。擴版後的報紙,大大增加了內容和信息量,版面更加生動大方,這張全國發行的報紙發行量逐年增加,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歡迎。 2007年12月,《民主協商報》改印彩報。
《民主協商報》堅持“開門辦報”的方針,不斷加強通訊報道網的建設,上世紀90年代在全省和全國各地有280多名通訊員。
《 民主協商報》近年來在“突出主調、辦出特色”上狠下功夫,報紙質量不斷提高。先後有20多篇新聞作品在全國、全省各地好新聞評選中獲獎。《隨筆》專欄曾被評為全省優秀言論欄目。另外,還有一批文稿被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出版的書刊彙編或轉載。
《民主協商報》國內統一刊號:CN62—0027。郵發代號:53—29,報紙通過郵局發行,報紙零售價每份0.60元,年價31.20元。

民主協商報社歷史沿革

《民主協商報》是甘肅省政協的機關報,由省政協主辦,是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宣傳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宣傳人民政協性質、地位、作用的重要輿論陣地,在聯繫委員和各族各界人士方面發揮了橋樑和紐帶作用。
1986年初,五屆省政協專門研究了創辦《民主協商報》的問題。是年5月,《民主協商報》開始試刊,12月正式出刊。當時為四開週報。省政協黨組對《民主協商報》十分重視。黨組每年都要召開一次黨組會議,聽取《民主協商報》辦報情況的彙報,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1994年1月1日,七屆省政協舉行《民主協商報》擴版新聞發佈會,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石宗源、省新聞出版局負責人及省上各新聞單位負責人和各界人士應邀參加,省政協主席申效曾在會上講了話,並撰寫了文章《一定要把民主協商報辦得更好》。
1995年4月21日,七屆省政協專門召開座談會,就進一步辦好《民主協商報》的問題進行了座談,聽取了省政協辦公廳、各專委會負責人及省級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的意見和建議,省政協主席申效曾在會上講了話,對進一步辦好民主協商報、更好地發揮政協機關報的宣傳作用,提出了要求。
1996年5月16日,《民主協商報》創刊10週年座談會在省政協禮堂舉行。省政協主席申效曾出席會議並講話。六屆省政協主席葛士英,朱宣人、王平、應中逸、杜大仕,省政協諮詢員崔國權出席了座談會。省委統戰部、省級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部分人民團體、新聞出版局和各兄弟新聞單位的領導,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和辦公廳負責人,本報特邀記者、通訊員代表和部分作者、讀者應邀出席了座談會。省政協副主席貢唐倉·丹貝旺旭發了言。省政協秘書長徐尚和主持了座談會。總編樓家騏介紹了報紙創刊10年來的創業歷程,並對今後的工作提出了設想。省委書記閻海旺、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克儉、省長張吾樂、省政協主席申效曾、省委副書記趙志宏,省委原書記李子奇為創刊10週年題詞。顧子惠、黎泉、應中逸、陳伯希等一大批名家為創刊題字作畫。
2006年8月11日,九屆省政協召開秘書長辦公會議,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喇敏智主持會議,圍繞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即中央5號文件,專題研究如何進一步辦好《民主協商報》。會議就報社整體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政協機關綜合樓辦公用房的配置、採訪用車的購置、現有人員力量的加強及報社的發展等問題做出安排部署,提出了具體落實意見。喇敏智就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報質量、擴大發行培養讀者羣、強化報社自身素質(改革的思路、創業的精神、吃苦的作風)、創造和改善辦好報紙的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這次會議後,報社於2007年4月20日,正式遷到省政協機關綜合樓四樓辦公。
2009年12月18日,十屆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邵克文,黨組成員、秘書長石晶來到報社,宣佈新總編任命決定,視察了報社編輯、記者和排版室,與報社全體人員進行座談,提出把《民主協商報》辦出特色,成為在全省政協和統戰系統有影響的報紙。要求在提高報紙質量、辦報水平和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固定和拓展閲讀對象上下工夫,辦出自己的風格,把《民主協商報》辦成政協和統戰系統人人愛看、想看、找着看、存起來看的報紙。並要求報社要嚴格執行黨的新聞宣傳政策,緊貼省政協中心工作,為政協履行好三項職能服務;要及時掌握政協系統的重大活動,確定辦報方向,在做深、做細上下工夫,把專欄、專刊辦出特色和水平。
2011年5月3日下午,《民主協商報》創刊25週年座談會在寧卧莊賓館舉行,社會各界近百人蔘加了座談會。省政協主席馮健身,省委副書記鹿心社發來賀信。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省委統戰部部長劉立軍專門題詞。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津樑出席會議並講話。省政協秘書長石晶主持座談會。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張餘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陳元龍、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瑞民在座談會上分別講了話。《民主協商報》老領導代表、省政協辦公廳原助理巡視員、《民主協商報》社原總編輯樓家騏,讀者代表、西固區政協提案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曾立璽在座談會上先後發了言。《民主協商報》社總編輯張麟作了致辭。

民主協商報社機構設置

民主協商報社現為甘肅省政協直屬的正處級新聞事業單位。
報社實行總編輯負責制,下設通聯部、編輯部、記者部、辦公室(行政、財務)。報社人員編制15人。
總 編:張 麟
副總編:杲再羽
通聯部:樓 勵、 趙雯婷
記者部:王 聰、李 梁 、趙雯婷
編輯部:
二版文史版責任編輯:樓 勵、 趙雯婷
三版文史版責任編輯:臧健軍、李 梁
四版副刊責任編輯:崔 瑩、劉劍琴
辦公室:賈 庚、王 羣、馬 勤
排版室:王麗娟
辦公地址:蘭州市城關區團結路1號/甘肅省政協機關綜合樓四樓 [1] 

民主協商報社發展階段

《民主協商報》第一任總編是時任省政協副秘書長的樊大畏(任職年限為:1985年~1988年)。他1936年參加革命,1946年~1949年任黑龍江《哈市公安》主編,解放後曾任《甘肅日報》副總編、甘肅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等職。時任常務副總編(正處級)為白文清(任職年限為:1985年~1987年)、副總編為思登明,其為《民主協商報》創建的編輯制度沿用至今。編輯及記者為:藍曉萍、張淑琴、陳作義、杲再羽、柯肅成、杜建民。(注:報社籌備階段為1985年初~1986年5月,其人員為:樊大畏、白文清、藍曉萍、張淑琴)
第二任總編是樓家騏(任職年限為:1988年~2003年)。1987年9月任《民主協商報》常務副總編(正處級),1988年任總編,時任副總編為馬方、思登明。編輯及記者為:藍曉萍、張淑琴、陳作義、杲再羽、杜建民、王巨洲、王海詠、郭曉紅、趙彤、臧健軍。1989年底報紙由鉛字印刷進步為電子排版膠版印刷。1994年1月1日,《民主協商報》由四開四版發展到對開四版。行政工作人員為:王繼平、裴尚德、王曉英、馬勤。
第三任總編是馬方(任職年限為:2003年~2004年12月)。時任副總編為張淑琴。編輯及記者為:張淑琴、杲再羽、趙彤、臧健軍、樓勵。見習記者:王明錄、周鵬飛。行政工作人員為:王繼平、王曉英、王羣、馬勤。
第四任總編是張淑琴(任職年限為:2007年~2009年12月)。時任副總編為杲再羽。2007年12月,《民主協商報》改印彩報。編輯及記者為:杲再羽、臧健軍、王聰、樓勵、崔瑩、劉劍琴。行政工作人員為:賈庚、王羣、馬勤。

民主協商報社獲獎情況

1987年,《把理想根植於草原》(通訊,本報記者張淑琴)獲甘肅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甘肅省青年聯合會主辦的全省首屆青年好新聞三等獎。
1990年,《提案建議案被採納是否算船到碼頭車到站》(標題,本報記者張淑琴)獲全國地方政協報好新聞優秀獎。
1990年,《“風庫”裏為何能留住人才》(本報記者杲再羽)獲全國地方政協報好新聞優秀獎,並獲全省好新聞二等獎。
1992年,《從大處着眼遠處着想》(本報記者馬方)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首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鼓勵獎。
1994年,《三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政協工作》(評論,本報記者馬方、張淑琴),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四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奇星杯)二等獎。
1995年,《在解決問題的辦法上實現一個飛躍》(本報記者馬方)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五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三等獎。
1996年,《搶救生命線》(通訊,本報記者趙彤)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六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三等獎。
1996年,《三論落實全國政協<規定>》,在全國記協、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華全國農民報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華大地之光“徵文中獲二等獎。
1996年,《生命在延伸》(報告文學,木文)獲全省好新聞三等獎。
1997年,《振奮精神,真抓實幹》(評論,本報記者樓家騏)獲甘肅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全省首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一等獎;《搶救生命線》(通訊,本報記者趙彤)、《抓住難題鍥而不捨》(綜述,本報記者馬方)獲二等獎。
1997年,《畢生治水澤隴原》(通訊,本報記者樓家騏)獲甘肅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全省第二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一等獎;《水的問題大有文章可做》(通訊,本報記者趙彤)、《認清建議和批評的密切關係,切實履行民主監督職能》(評論,本報記者張淑琴)、《把握敏鋭性內涵,使工作再上一層樓》(評論,本報記者馬方)獲二等獎。
1997年,《她贏得了信譽讚譽和榮譽》(本報記者樓家騏,通訊員何華)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國內工作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農村宣傳研究委員會、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新聞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大地之光“徵文中獲二等獎。
1997年,《認清建議和批評的密切關係,切實履行民主監督職能》(言論,本報記者張淑琴)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七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宏宇杯)三等獎,並獲甘肅新聞工作者協會和甘肅新聞學會主辦的甘肅新聞獎報紙作品評選三等獎。
1998年,《高舉旗幟方向明——省政協常委會側記》(側記,本報記者樓家騏)獲甘肅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全省第三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一等獎;《黃河模式對西部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通訊,本報記者趙彤)獲二等獎。
1998年,《無用之用大矣哉》(作者張克誠)獲甘肅省第十一屆優秀雜文評選二等獎,《廣告與炒作》(作者臧健軍)獲羣言獎。
1999年,《抓住根本 圍繞中心 多做貢獻》(評論,本報記者樓家騏)獲甘肅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全省第四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一等獎;《拖欠電費——企業學生的話題》(通訊,本報記者趙彤)獲二等獎。
2000年,《甘肅省政協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領導帶頭 選準課題 深入調研 獻策立論》(消息,本報記者樓家騏)獲甘肅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全省第五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一等獎;《政協重點提案催生省委省政府政策出台 甘肅將為高新技術發展創造綠燈環境》(消息,本報記者趙彤)、《踏實的調研 深切的關懷》(側記,本報記者杲再羽)獲二等獎。
2001年,《情繫山區百姓 造福百萬人民》(述評,本報記者樓家騏)獲甘肅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全省第六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一等獎;《為委員監督撐起一把保護傘》(評論,本報記者張淑琴)、《甘肅教育類政協提案件件有着落》(消息,本報記者趙彤)獲二等獎;《省政協委員調研後指出 民族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消息,本報記者杲再羽)。
2002年,《情繫山區百姓 造福百萬人家》(述評,作者樓家騏)獲全省政協好新聞一等獎;《為委員監督撐起一把保護傘》(評論,作者張淑琴),《甘肅教育類政協提案件件有着落》(消息,作者趙彤),獲全省政協好新聞二等獎;《省政協委員調研後指出 民族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消息,作者杲再羽),獲全省政協好新聞三等獎。
2003年,《民主監督正當時》(通訊,作者於愛雲、張恆山)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十二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萬里健杯)三等獎。
2004年,《知情出力獻良策,團結一心抗非典》(圖片,作者杲再羽)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十三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萬里健杯)三等獎。
2006年,《老子在甘肅臨洮飛昇?》(通訊,作者王聰)獲甘肅新聞獎三等獎。
2007年,《甘肅科技館:為伊等得人憔悴》(通訊,作者王聰)獲全國政協好新聞(華亞杯)二等獎,並獲2008年度甘肅新聞獎三等獎。
2011年,《艱難的重建之路——赴隴南市文縣災區調查紀實》(通訊,本報記者王聰,責任編輯崔瑩)獲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的第十九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好新聞三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