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遂墓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毛遂墓)

鎖定
毛遂墓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今永年區 [3]  。毛遂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平原君與楚考烈王商議合縱之事。 [1] 
2008年,中國毛氏研究會給邯鄲市雞澤縣政府頒發證書,確認雞澤縣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雞澤毛遂的直系後裔。而雞澤縣以“毛”命名的僅此一村,這表明“毛官營毛遂故里”已得到確認。 [2] 
中文名
毛遂墓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今永年區 [3]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毛遂墓修建歷史

雞澤文史資料 雞澤文史資料
《雞澤文史資料》指出在“郡城西南”。
據《永年縣誌》載:“在(府)城西南五里的大堤內有毛遂墓”。“毛冢高聳”是永年曆史上著名的“平幹八景”之五。相傳,當年毛遂墓墓冢高大,佔地面積幾十畝。毛遂墓前曾有墓誌,在清末戰亂年代被駐守永年城內的鹽警盜去,下落不明。解放後,墓旁尚存一通石碑,上書“毛遂先生之墓”。可惜“文革”中墳丘被 削為平地,並分給一户農民當了自留地。後來這位農民仰慕毛遂先生的賢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壘起了墳丘。由政府撥款重新修砌了墓冢,豎起“毛遂之墓 ”的新墓碑,使之成為供後人觀瞻、憑弔的一處著名景點。
明代永年籍的太僕丞申佳允曾寫過一首謁毛遂墓的詩:“一劍橫階氣若何,平原輕俠盡消磨,銅盤熱血驚蠻楚,錐穎英魂壯滏河。碑自蒼蒼看獨峙,世多碌碌許誰過。幾回憑弔郊南墓,野樹虹光滿碧蘿。可惜後來墳丘被削為平地,並分給一户農民當了自留地。這位農民仰慕毛遂的賢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壘起了墳丘。由政府撥款重新修砌了墓冢,豎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平原君封古時廣府(曲梁)即今河北省永年縣,作毛遂的封地。
河北永年縣毛遂墓內曾有墓誌,清末戰亂年代,被駐紮在永年城內的鹽警(管理鹽商的警官)盜去,下落不明。
1993年,永年縣重建毛遂墓,墓碑高約2米,正中書“毛遂之墓”,左上角書“平原君上客諫議大夫”。

毛遂墓毛遂故里

《雞澤縣誌》載:東營村原名毛官營村,位於縣城北三里處,相傳是毛遂的故鄉。自明代“燕王掃北”起村名便稱毛官營,1938年改為北營村,1952年拆北營為東西兩村,遂名東營村,沿用至今。2009年5月,市民政局與市地名辦現場批覆,雞澤縣東營村恢復原名毛官營村。這意味着沿用千年的毛官營村被改名五十多年後,又恢復了其毛遂故鄉這一“正身”。 明、清、民國幾部《雞澤縣誌》都有記載:毛遂是雞澤人。雞澤於隋開皇六年置縣,是千年古縣。《廣韻》載,“毛姓”始於周武王的弟弟毛公。戰國時毛遂選擇了漳河邊上的雞澤住了下來,故毛遂乃雞澤人。雞澤羣眾口碑相傳,“毛遂是毛官營村人”。2008年,中國毛氏研究會給雞澤縣政府頒發證書,確認雞澤縣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雞澤毛遂的直系後裔。而雞澤縣以“毛”命名的僅此一村,這表明“毛官營即毛遂故里”已得到確認。
經考證,韶山毛氏家族的祖地及遷徙地可以概括為,岐山(祖食邑地)——鉅鹿(祖地采邑今河北雞澤)——陽武(遷徙地今河南原陽縣)——浙江(遷徙地)——江西(遷徙地)——雲南(遷徙地)——湖南(遷徙地)。從遷徙路線可以看出,毛遂、毛萇與湖南韶山毛氏一脈相承,雞澤毛氏與韶山毛氏血脈相通。
清光緒七年(1881年)湖南韶山二修族譜《源流記》記載:"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鄭之後,世為作卿,因國為氏。自毛亨、毛萇注經訓詁,西河遺派,固深且遠矣。漢晉唐宋迄明,莫不代有偉人,光炳青史。考其源根,歷歷可根。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蟬之聯,不惟赫耀千古矣。"從湖南韶山二修族譜可以看出韶山毛氏是雞澤毛亨、毛萇的後人。
韶山毛氏宗詞敦本堂有一副楹聯,"太極所生歷鍾瑞氣,華胄出後定有完人",寄寓了毛氏家族人的追宗敬祖、光炳祖業的思想。毛氏家族世代相傳,果然在第二十代子孫中,出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偉人--毛澤東。
雞澤毛遂、毛萇與湖南韶山毛氏是一脈相傳的,雞澤毛遂是韶山毛氏先祖,毛澤東是雞澤毛遂直系後裔。 [2] 

毛遂墓相關詩句

  • 《謁毛遂墓》
  • 申佳胤(明進士,大僕寺丞,諡端愍,永年人)
一劍橫階氣若何,平原輕俠盡消磨,
銅盤熱血驚蠻楚,錐穎英魂壯滏河。
碑自蒼蒼自獨峙,世多碌碌許誰過。
幾回憑弔南郊墓,野樹紅花滿碧蘿。
  • 《毛遂墓》
  • 段三才(清乾隆二十三年進士,永年人)
食客三千事若何?毛君冢下一相過。
從成初覺囊中貴,穎利無嫌公等多。
老樹蒼煙迷楚趙,荒原幕雨暗松蘿。
紫貂俠少知存否,淚灑西風逐逝波。
  • 《毛冢》
  • 姚升 (清康熙舉人,知縣 ,永年人)
先生俠骨自嶙峋,古冢依稀辨未真。
影落荊榛消白晝,聲留猿鶴照青磷。
囊錐曾笑三千客,按劍寧同十九人。
不有平原知己在,誰將風木又重新。
  • 《正月十五望毛公墓》
  • 金振聲(清乾隆十三年進士,永年人)
極目城頭正渺茫,毛公孤冢傍寒塘。
英靈不隨東風散,俠骨應連春水香。
記事當年無斷碣,愁人千古有斜陽。
徘徊更向西南望,漠漠晴沙起雁行。

毛遂墓軼事典故

毛遂,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人),年輕時遊趙國,為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門下的食客,在平原君門下三年沒有名聲,不被人所知。
趙惠王九年(公元前289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大軍壓境,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派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決定在客中選20名文武兼備者同往楚求救兵馬。平原君門客中選中19人,就缺1人。這時,毛遂站出來説,“就讓我湊夠數吧”。平原君問:“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又説:“世上凡是有才能的人,好比錐子裝進口袋裏,鋒利的尖就能露出來,先生來我門下三年之多,我從沒聽到你有什麼本領,你還是留下吧。”毛遂答言:“是不是把尖錐,可誰也沒把我裝進口袋裏呀!不然早就脱穎而出了。”平原君聽後便答應把他帶上同趙楚國,同隨的19人都嘲笑毛遂自不量力。
毛遂墓
毛遂墓(5張)
平原君到了楚國,談判從早上到中午,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偑劍上堂,大聲喝道:“合縱發兵,是三言兩句的事,為何議而不決。”楚王對毛遂出言不遜。毛遂怒目按劍直逼楚王,慷慨陳詞:“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士兵,是可以稱霸的大國,沒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打敗仗,甚至連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的奇恥大辱。聯合搞秦最根本的是幫助楚國報仇雪恥,大王反而吱吱唔唔,自己不感到理虧心愧嗎?”這一番話刺中了楚王的要害,楚王決定出兵。並同平原君歃血為盟,協力抗秦。從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薦”、“脱穎而出”便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