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軸碎米蕨

(鳳尾蕨科碎米蕨屬植物)

鎖定
毛軸碎米蕨(拉丁學名:Cheilanthes chusana Hook.)是鳳尾蕨科、碎米蕨屬植物。植株高10-3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被慄黑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柄長2-5釐米,亮栗色,密被紅棕色披針形和鑽狀披針形鱗片以及少數短毛;葉片長8-25釐米,中部寬(2)4-6釐米,披針形,短漸尖頭;裂片長圓形或長舌形,無柄,或基部下延而有狹翅相連,鈍頭,邊緣有圓齒。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單一或分叉,極斜向上,兩面不顯。葉幹後草質,綠色或棕綠色,兩面無毛,羽軸下面下半部栗色,上半部綠色。孢子囊羣圓形,生小脈頂端,位於裂片的圓齒上,每齒1-2枚;囊羣蓋橢圓腎形或圓腎形,黃綠色,宿存,彼此分離。
分佈於中國、越南、菲律賓、日本。生長於海拔120-830米的路邊、林下或溪邊石縫。
根狀莖短可以如有,微苦,寒。止瀉利尿、清熱解毒、止血散血。主治痢疾、小便痛、腳軟無力、身疼痛發熱、喉痛、蛇咬傷、癰癤腫痛。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毛軸碎米蕨
拉丁學名
Cheilanthes chusana Hook.
別    名
舟山碎米蕨
細鳳尾草
鳳凰路雞
鐵(鐵食品)線路雞
小樣線雞尾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碎米蕨屬 [7] 
毛軸碎米蕨
命名者及年代
Hook.,1852 [2] 

毛軸碎米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10-3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被慄黑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柄長2-5釐米,亮栗色,密被紅棕色披針形和鑽狀披針形鱗片以及少數短毛,向上直到葉軸上面有縱溝,溝兩側有隆起的鋭邊,其上有棕色粗短毛;葉片長8-25釐米,中部寬(2)4-6釐米,披針形,短漸尖頭,向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全裂;羽片10-20對,斜展,幾無柄,中部羽片最大,長1.5-3.5釐米,基部寬1-1.5釐米,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鈍,基部上側與羽軸並行,下側斜出,深羽裂;裂片長圓形或長舌形,無柄,或基部下延而有狹翅相連,鈍頭,邊緣有圓齒;下部羽片略漸縮短,彼此疏離,有闊的間隔,基部一對三角形。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單一或分叉,極斜向上,兩面不顯。葉幹後草質,綠色或棕綠色,兩面無毛,羽軸下面下半部栗色,上半部綠色。孢子囊羣圓形,生小脈頂端,位於裂片的圓齒上,每齒1-2枚;囊羣蓋橢圓腎形或圓腎形,黃綠色,宿存,彼此分離。 [1]  [8] 
毛軸碎米蕨

毛軸碎米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越南、菲律賓、日本;在中國分佈於河南(西峽)、甘肅(文縣)、陝西(平利、寧強、略陽)、江蘇、浙江(舟山、龍泉、壽昌、平陽、景寧、青田、奉化)、安徽(藍田)、江西(豐城、萍鄉、廬山、永修、安遠、伊山、奉新)、湖南(龍山、慈利、新寧、衡山、長沙、武崗)、湖北(鶴蜂、興山、宜昌)、四川(城口、酉陽、雅安、峨眉山、縉雲山、梓潼、屏山、平武)、貴州(安龍、冊亨、印江、平壩、三合)、廣西(桂林、宜山、百色、龍勝、武鳴)。生長於海拔120-830米的路邊、林下或溪邊石縫。 [1] 

毛軸碎米蕨生長習性

  • 配子體發育
舟山碎米蕨孢子黃褐色,具三裂縫,裂縫長度幾達孢子赤道線,輻射對稱,極面觀三角圓形,赤道面觀半圓形,極軸長36-45微米,赤道軸長為45-55微米。光鏡下,周壁表面具刺狀紋飾,有時孢子內可見油滴狀物質。接種15-20 d後,孢子萌發,在近極端沿着與極軸垂直的壁形成一個初生假根。原始原葉體細胞分裂成兩個相等的子細胞,一個保持休眠,另一個發育為原葉體細胞,綠色,該細胞經多次橫分裂,可發育成一個絲狀體。孢子萌發方式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隨發育可形成具有5-10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基部細胞較頂部細胞大,頂端細胞內葉綠體豐富。在培養過程中也發現一些絲狀體長至3-5個細胞時並不繼續橫分裂而是從絲狀體細胞的側面長出一些分枝,這些分枝絲狀體基部細胞或居間細胞的核移到側面,葉綠體圍繞細胞核聚集,此時,側壁產生分枝狀突起,突起細胞可分裂形成具有多個細胞的分枝絲狀體。 [3] 
沒有產生分枝的絲狀體頂端可通過縱分裂進入片狀體時期。絲狀體先端的細胞經過斜分裂形成了一個倒卵形的分生細胞。而有一些絲狀體的頂端細胞不分裂,其下方細胞可分裂形成片狀體。這類片狀體的形態多不規則,細胞形態多樣,可在發育過程中形成片狀分枝。在片狀分枝的基礎上又可產生絲狀或片狀分枝,同時未分枝的片狀體的一些部位也能產生新的分枝。從一些解剖下來的片狀分枝上可以發現片狀體的基部和側面邊緣退化,其表面產生了精子器,數目較多,大小不一,透明,均質,側面觀為長圓形,基部微窄,精子器類型為薄囊蕨型(Leptosporangiate-type)。 [3] 
由形態較規則的片狀體發育而來的原葉體頂端呈心形,基部多不規則,之後形成形態多樣的分枝,這些分枝可發育為絲狀、片狀,繼續培養也可發育為原葉體。有時幼原葉體呈不對稱心形,經一段時間後,也可發育為對稱心形。。原葉體發育方式為水蕨型(Ceratopteris-type)。無論在什麼階段開始產生分枝,只要培養條件適宜都發育為分枝發達的配子體叢,分枝可繼續產生新的分枝。無論是分枝絲狀體還是分枝片狀體的邊緣都會產生髮達的假根。經多次重複培養觀察原葉體上未產生頸卵器。 [3] 
  • 無配子生殖
培養3個月左右,原葉體或分枝原葉體可通過無配子生殖發育成為孢子體。首先在原葉體的頂端中肋處產生狹長形細胞,該細胞從配子體的生長點延伸到配子體中部。此後不久,在中肋上產生突起,該突起漸漸發育成為胚芽,胚芽的周圍具有大量的多細胞毛狀體,頂端細胞乳突狀,多透明,細胞內含有少量葉綠體。胚芽周圍可產生鱗片。繼續培養,胚芽可分化形成柱形、頂端略彎曲的幼孢子體,即使幼孢子體上可產生出多數毛狀體,其基部的鱗片仍清晰可見。此後不久,在芽的頂端形成幼孢子葉。儘管幼葉已經產生,但尚無根的分化,只有當幼葉長到約0.5釐米高時,在胚芽的基部可產生根,此時的原葉體已經基本退化,孢子體依靠根吸收營養。通常在一個原葉體上可分化出數個孢子體。如移栽到土壤並給予合適的生長條件,可發育為成熟的孢子體。 [3] 
  • 叢的生態適應性
舟山碎米蕨屬於旱生蕨類,其獨特的發育方式與其他真蕨類植物明顯不同。作者曾推測旱生蕨類的簇生習性可能是對旱生環境的適應,簇生可有利於水分的保持。經多次重複培養髮現,同一時期接種的舟山碎米蕨,發育為簇生的叢要比未成叢配子體存活的時間要長,且進行無配子生殖的時期也較晚。還發現越是發達的叢生個體,其存活時間越長。這可能表明叢具有較強的持水能力,有利於對乾旱環境的適應。 [3] 

毛軸碎米蕨主要價值

根狀莖短可以如有,微苦,寒。止瀉利尿、清熱解毒、止血散血。主治痢疾、小便痛、腳軟無力、身疼痛發熱、喉痛、蛇咬傷、癰癤腫痛。 [4] 

毛軸碎米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