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裝

鎖定
毛裝:在現存的古籍中,毛裝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裝幀形式。
中文名
毛裝
定    義
毛茬參差而又紙捻粗裝的裝幀形式
特    點
以版心為軸線,合葉摺疊
用    途
管刻書 手稿

毛裝含義

既考不清其悄悄出現的具體時代,也説不清其慢慢消逝的時間。但在實際中又確實存在着毛裝這種形式。

毛裝毛裝形式的特點

在折葉方法上與包背裝、線裝沒有任何區別。即仍然以版心為軸線,合葉摺疊。集數葉為一摞,戳齊書口,然後在書脊內側打兩眼或四眼,用紙捻穿訂,砸平。天頭地腳及書脊的毛茬自任,不用剪齊。有的加一簡單封皮,有的不加封皮。這種毛茬參差而又紙捻粗裝的裝幀形式就叫作毛裝。

毛裝毛裝用途

現知毛裝書通常在兩種情況下出現。一種是官刻書,特別是清代內府武英殿的刻書,通常都要贈送給內府各宮、各王府、功臣、封疆大吏。這種書送去之後,不知人家怎麼裝潢,配什麼質地的封面,所以就毛裝發送。遼寧省圖書館珍藏原瀋陽故宮所得饋送之殿版書,其中不少還是當初清朝內府武英殿的毛裝。寧波範氏天一閣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進書有功,乾隆皇帝為了嘉獎天一閣的獻書赤誠,下令將雍正時內府用銅活字排印的《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贈送給天一閣。天一閣得到此書後,專門做了幾個大書櫥,將此書庋藏在天一閣的寶書樓上。直到今天,若登樓閲書,還會發現那套《古今圖書集成》,仍是260多年前清朝內府的毛裝。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手稿,特別是草稿,作者寫完一篇一卷,為不使其散亂,也常常自己把它裝訂起來。有用線訂的,也有用紙捻訂的。毛毛草草,邊緣參差,所以也稱為毛裝。在清代乃至民國,文人學士中的文稿,還常用此法裝訂。如章太炎、羅振玉、王國維、魯迅、陳垣等人的稿本,也還常常採用這種毛裝形式。所以雖然它算不上是一種獨立的裝幀形制,但也不是稀見的現象,不能完全無視它。

毛裝服裝

西方也稱中山裝為毛裝,當然兩者有細微區別。
中國國慶閲兵,歷屆領導人也都身着毛裝 中國國慶閲兵,歷屆領導人也都身着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