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葉棗白粉病

鎖定
毛葉棗白粉病是由粉孢菌引起的、發生在毛葉棗上的一種病害。該病主要危害果實、葉片和幼嫩枝條,以危害果實和葉片為主。 [2] 
毛葉棗白粉病分佈於中國雲南、廣西、福建、台灣等省、自治區以及印度、緬甸等國家。發病後葉片捲縮,果實皺縮,易引起早落,致使產量降低,質量變劣。 [2] 
毛葉棗白粉病可以使用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的方法進行防治。在農業防治上,引進率苗時,嚴格進行檢疫;生長季節,及時剪除有病新梢;合理密植,適時修剪棗樹,減輕病害;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病能力。在化學防治上,發病初期,使用藥劑兑水均勻噴霧,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2] 
中文名
毛葉棗白粉病
外文名
Indian jujube powdery mildew
病    原
粉孢菌
為害作物
毛葉棗
為害部位
果實、葉片和幼嫩枝條

毛葉棗白粉病病原特徵

病菌屬於子囊菌亞門,是一種外生菌,病葉上常見的一層白粉是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有性階段閉囊殼球形,暗褐色,頂部具附屬絲。無性階段為粉孢菌。菌絲體表生,產生指狀吸器深人寄主表皮細胞吸取營養。分生孢子梗直立,簡單不分枝,無色,長39-75微米。隨着孢子的循序產生而不斷延伸,產生隔膜,形成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圓柱形、橢圓形,無色,單胞,兩端鈍圓,大小為(21-38)微米×(13-16)微米。 [1]  [3] 

毛葉棗白粉病為害症狀

毛葉棗白粉病
毛葉棗白粉病(3張)
葉片受害時先從中下部未老化的葉片開始,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發病初期在葉背出現白色菌絲,隨後白色菌絲和白色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可佈滿葉背,葉片正面出現褪綠或淡黃褐色不規則病斑。受害葉片後期呈深黃褐色,易脱落。發病嚴重時可危害幼敏枝條,白色菌絲和白色粉狀物佈滿整個枝條,嫩葉呈黃褐色皺縮枯死。果實受害以膨大期果實為主,幼果次之,被害果實上先出現白色菌絲,隨後擴展,嚴重時白色菌絲和白色粉狀物可佈滿全果。果實受害後果皮皺縮,呈褐色或黃褐色,易脱落成枯死;輕病果可繼續長大,白粉黴層脱落後,病部呈灰褐色,病部果皮粗糙、危裂、無光澤、木栓化。花器受害較少。 [1] 

毛葉棗白粉病侵染循環

該病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梢、病葉、病僵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棗樹展葉和生長期,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條件適宜時,孢子萌發產生侵染絲直接從表皮細胞侵入,並在表皮細胞裏產生吸器吸收營養,菌絲體則以附着器制匐於寄主表面,不斷擴展蔓延。 [2] 

毛葉棗白粉病流行規律

毛葉棗白粉病是毛葉棗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多發生於潮濕冷涼的條件下,秋冬天氣涼爽,在雨霧天、露水重時發病嚴重。中國雲南種植區,一般於8月中下旬至9月初發病,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發病盛期,12月病情基本穩定,但直至翌年1-2月仍可發生,4-7月發病較少。果園通風不良,則易發生毛葉棗白粉病。 [1] 

毛葉棗白粉病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1. 引進率苗時,一定嚴格進行檢疫,防止病害傳到無病地區。發現病苗,及時就地處理防止擴散蔓延。 [2] 
  2. 生長季節,及時剪除有病新梢,摘除病葉、病果予以深埋,減少病菌擴散。秋末冬初,徹底清除病殘體和落葉、落果,集中燒燬,以減少翌年菌源。 [2] 
  3. 合理密植,適時修剪棗樹,加強通風、透光,必要時疏去過密枝條,減輕病害。 [2] 
  4. 加強田間管理,適時灌水,增施磷、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2] 
  •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5%晶體石硫合劑150倍液,或20%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和10%戊菌唑懸浮劑,兑水均勻噴霧。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2] 
參考資料
  • 1.    李加智主編,雲南主要熱帶作物病蟲害診斷與綜合防治原色圖譜,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09,第283頁
  • 2.    張炳炎主編,中國棗樹病蟲草害及其防控原色圖譜,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12,第15-16頁
  • 3.    馮玉增著,棗病蟲害診治原色圖譜,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01,第11-12頁